今年電影院線春節檔,一點兒都不「合家歡」。
基本態勢顯示為:群星薈萃的喜劇片失望大於期望,唯不被看好的科幻災難片《流浪地球》一枝獨秀。
此片現豆瓣評分雖已跌至7.9分,但上映第一天卻是以8.5的高分開分。
儘管電影整體口碑未能持續走高,但大年初一預售票房突破了7億,大年初一放映總場次突破50萬場,大年初一總票房突破了14億。
截止上周日(2.17),《流浪地球》以36.54億萬的總票房超過去年的《紅海行動》,成為僅次於《戰狼2》的中國影史票房榜亞軍。
這也促成了中國電影票房史上「雙京連霸」的光景~
截止2月18日,《流浪地球》以382萬美元的北美票房,創造了中國電影在北美票房的最高紀錄;
同時,成為內地首部單片IMAX票房破3億的影片,超過《復仇者聯盟3》,拿下「IMAX中國歷史最高票房」。
正所謂,有討論才有票房,從故事槽點到科學疑問,再到戰狼審判,來自觀眾和各界專業人士口中層出不窮、褒貶不一的評論將《流浪地球》的票房持續推高。
據專業機構預測,此片最終票房很可能達到52億元人民幣,成為第二部邁入50億俱樂部的國產電影。
本次《流浪地球》的巨大成功,是製片方都始料未及的,而這也恰恰給中國電影人沉重一擊。
連續三年,國產電影用市場深刻地教育了他們:觀眾不僅不鍾情「鮮肉」,且對靠熱門IP和砸錢拼湊起來的大電影也不感興趣。
回顧近三年的高票房影片,無論是《湄公河行動》《戰狼2》還是《紅海行動》,都屬於百分百的男性氣質硬核大片,並非兒女情長的戀愛小清新。這與近年來網際網路思維中大熱的「賣腐」和「女性視角」導向大相逕庭,大熒幕領域中,「直男系」題材似乎一再佔領著票房制高點。
院線分布更廣之後的中國電影市場愈加成熟,影院觀影構成的門檻與受眾已經明顯區別其他平臺,這也預示著市場化與細分化更加充分。
如此看來,在票房預熱最充分的春節檔院線中,想要繼續靠「賣弄情懷+大IP+小鮮肉+低端搞笑」模式「上位」的影片,必將被觀眾淘汰和厭惡。
長遠看來,如《流浪地球》這類「直男系」電影,未來的國內市場空間才會愈加廣闊。
很多人說,《流浪地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科幻。
但其實,中國一直都不缺少科幻電影,而是缺乏能真正引起轟動的科幻電影,從這個角度來看,《流浪地球》的確稱得上是第一。
許多喜歡《流浪地球》和《戰狼》的觀眾說,此類電影代表了中國價值觀,是真正的中國式大片。
但審視世界電影史,這樣形態的電影,及其表達的價值觀早五六十年前就已被西方電影人廣泛使用,所以算不上中國特色。
而這也恰恰是當前中國科幻電影所面臨的困境:既要走別人走過的路,又要想方設法快馬加鞭地趕上別人。
狗哥小時候,曾在電影頻道看過一部上映於1990年馮小寧的科幻電影,《大氣層消失》。
小時候,我看到片中地球大氣層消失,所有動物都開始說話,並瘋狂吐槽人類時,笑得沒心沒肺,但現在回想起來,只覺得匱乏和幼稚,因為真正的科幻並不是童話,更不是大國式的異想天開。
中國經濟的騰飛,帶來的是國人信心的爆棚,可是文化上的事從來不是爆棚就能產生質變的。中國電影不缺錢,但是缺乏專業精神與文化素養的浸入。
給大家安利一部印度科幻大片《TIK TIK TIL》,講述的是印度人偷中國核彈拯救印度的故事。
一枚隕石將於六天後落入人口密集的孟加拉灣,整個印度會被海嘯淹沒亡國,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用20萬噸級的核彈炸掉它。印度人發現中國造了一個20萬噸級的核彈並把它偷偷藏在了太空站上,於是他們坐著美國的太空梭飛上太空,到中國的空間站偷走核彈解救危機!
如此腦洞,如此科幻,大家自行感受下~
有人調侃稱,《流浪地球》是《戰狼3—拯救地球》。顯然,吳京式的直男電影風格與硬漢邏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長久以來所期待的力量感。
而且,不管怎麼說,吳京投資電影的眼光著實不錯。
如果說魔幻類型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是燙手山芋,那麼科幻類型則是商業片的禁區。
科幻片之所以一直被好萊塢所壟斷,不僅在於美國有全世界最龐大的電影工業,還與其嚴謹的科學態度與文化輸出緊密相關。縱向來看,《流浪地球》並沒有跳脫西方價值觀,無非是將故事中的美國人換成了中國人,白皮膚變成了黃皮膚。
總而言之,「中國式科幻」依舊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希望能有更多的「吳京式」電影人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