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死的鱷魚,拍攝於漢密爾頓島動物園,大堡礁聖靈群島,澳大利亞。這是離得最近的一次看鱷魚,就隔著一層玻璃,感覺觸手可及)
假如你成年了,父母要獎勵你人生中第一輛汽車,是不是很興奮?別急,還有更興奮的,那就是這輛車你隨便選,什麼款式、什麼牌子、什麼價錢、什麼顏色,都行,但就是有一樣,選了之後不能換,一輩子都得開這一輛車。
估計很多人心裡會咯噔一下,比較複雜的心情,既興奮又忐忑。其實這個例子是巴菲特在跟大學生演講時提到的(當然也在其他場合說過),說如果一輛車要開一輩子,恐怕你做選擇時就會慎重很多,而且會特別留意怎麼保養,開的時候也會格外小心。巴菲特的意思是說每個人的身體就是這輛車,但很多人明知道會用一輩子卻既不慎重也不知道保養。當然,他最根本的意思是選擇要長遠,選擇需謹慎。
他和芒格都舉過一個例子,說僅僅用一張A4紙就可以立刻提升所有人的投資水平。辦法很簡單,在A4紙上畫20個格兒。每做一次投資,就劃掉一個格。一輩子就只能投資20次,用完就完了。
為什麼這個辦法可以提升投資水平?背後的原因是大多數人(包括專業投資者)都是在盲目地瞎投資,不斷的買進賣出,虧了錢而不自知。還不如老老實實地靜靜等待,機會一旦出現了,毫不猶豫地出手,這樣的機會真的不用太多,一輩子能有幾次就夠了。
大兒子霍華德-巴菲特是農業專家,耳濡目染,深得體會,寫過一本書《40次機遇》。概括意思就是,從你成年踏出校門,到最終老去,人生跟種莊稼一樣,中間即便一年有一次重大的機遇,恐怕一輩子都不會超過40次。
早些年有部災難電影(應該算動物類災難電影)還挺火,估計有不少人看過,叫《狂蟒之災》(英文片名:Anaconda)
Anaconda是一種巨蟒的名字,一般翻譯成森蚺,生活在廣袤的亞馬遜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蛇類。據說最長可達10米,重達1噸,身體和一個成年男子的軀幹一樣粗。這麼大的蛇吃個小動物跟玩似的,最恐怖的是它還能吃鱷魚。
一般我們能想像到的畫面是動物被鱷魚一口吃了,而森蚺卻能把鱷魚給一口吞了。自己去腦補那個畫面吧。
它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們知道蛇的口因為沒有骨頭,所以可以開很大,甚至可以撕裂了口以便吞下整頭動物。森蚺會將鱷魚緊緊纏繞,直到它窒息而亡,然後整條吞下去。
為啥畫風一轉談巨蟒了?其實是想說一下巨蟒的生活習性。要知道森蚺平時趴在水邊是一動不動的,新陳代謝幾乎可以降低到零(對,就是死蛇的狀態),這時候一個飛鳥停在它嘴邊或者一個鼠類爬到它旁邊,它也根本不動!
這難道不是食物嗎?當然是。值得下嘴嗎?不值得!
森蚺等待的是像鱷魚一樣的大食物、大機會,犯不上為了一個塞牙縫的水鳥大費周章地捕食。說白了,那點肉還不夠出的力氣呢。一旦大獵物出現,森蚺會從死蛇的狀態激活,拼盡全力致對方於死地,飽餐一頓,然後可以繼續裝死等待數周甚至一兩個月不進食。其實鱷魚和很多其他動物也是這樣的狀態。
我們常說:蚊子肉也是肉。當然,蚊子肉是肉,但真不值得吃。巨蟒這個榜樣告訴我們,不要浪費太多的精力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人生中大的選擇就那麼多,抓住即可。
接著,來聊兩個現實中的人物吧,胡適和葉劍英
在某種程度上,我挺為胡適惋惜的,因為他浪費了自己的一身才氣。當然,說浪費實在有點誇張,因為他在幾十個領域都有頗深的造詣,光博士就拿了36個(榮譽的也算呀)。不過,以他的能力,專於一點或幾點,都是數百年不世出的大家。特別說明的是,在那個民智未開的年代,他是極少數去美國新大陸留學的高材生,和同時代大多數僅僅去日本留東洋的學者不同,他接觸到的是最先進的社會(無論是制度上、還是科技上、經濟上),也形成了骨子裡難得的自由思潮。
談到梁啓超,我們想到的是喚醒睡獅的啟蒙運動和改良主義,是《少年中國說》等一系列雄文;談到魯迅,你能記得住的是他抨擊時政的雜文和創先河的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談到徐志摩,那是餘音繞梁的詩歌,揮不去的康橋和難忘的翡冷翠。等等,等等。
但是,現在談到同時期的胡適,普通人除了知道他發起過白話文運動,能記住他什麼呢?似乎太多,但似乎又什麼都說不出個具體。
回過頭來說葉帥,他不僅長的帥,一輩子活的更帥,很多網友調侃說他才是坐時光機穿越歷史回去的人,否則沒可能在人生的所有重大選擇中全都選對了。這種機率比中彩票還低!
參照並修改網上的說法,我把葉劍英人生重大選擇分為10次,概要如下:
1915年,18歲的葉劍英沒有去考國內高校,也沒有出國留學,也沒有去南洋打工移民,而是讀軍校—— 雲南講武堂(當時唯一的軍校)。
畢業後,葉劍英沒有跟著雲南王唐繼堯,也沒有跟隨北方很有實力的軍閥,反而跑到1924年剛成立的黃埔軍校,投奔了蔣校長,做了教授部副主任。
當時的黃埔軍校派系也很明確,不是國民黨就是共產黨,葉劍英選擇了當時實力較弱的共產黨,而且還一直潛伏。潛伏到1927年南昌起義,葉劍英果斷加入,成為我軍的締造者之一。
南昌起義失敗了,紅軍基本上被滅乾淨了。葉劍英在1928年毅然赴蘇聯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既躲過了國內的白色恐怖,又成了在蘇共老大哥那邊留學渡過金的人。
1931年中央蘇區蘇維埃政府成立,他果斷回來,任軍委會委員,繼續佔上元老的位子。
長徵剛開始,高層鬥爭嚴重,毛澤東被排擠,但葉劍英在遵義會議上,擁護毛澤東的主張。老實講他也沒出多大力,是張聞天等人把毛扶上了領導位子,葉劍英只是選邊站而已。
紅一紅四會師後,兵強馬壯的張國燾和兵少將寡的毛澤東之間那是看不見的刀光劍影和你死我活的鬥爭。關鍵的時刻,是葉劍英的一個小動作扭轉了歷史方向,徹底救了毛和紅軍。
1949年建國後,很多元帥將軍脫下了軍裝,但葉劍英沒有,他幾乎一直在軍隊任職,不管實權虛權,都保留了極大的影響力。甚至在文革十年亂世,仍以軍委副主席身份主持工作。
1976年毛主席逝世,葉劍英推動華國鋒粉粹四人幫。不要小看這個舉動,要知道毛剛剛去世時,華國鋒可是和四人幫走的很近呢。
1978年,葉劍英保舉鄧小平出山,主持大局,把華國鋒悄不聲息地趕下權力高臺。
葉劍英沒什麼軍功,但位列開國十大元帥之一。憑什麼呢?陳賡也去找毛澤東理論,為啥自己是大將而葉劍英是元帥?
就說上面第7點吧。當時張國燾也把葉劍英當自己人,做了總參謀長,奈何決定要搞「政變」時 (1935年9月9日),葉劍英把電報提前偷偷拿給毛澤東看了,然後裝作沒事兒一樣繼續回指揮部開會。毛澤東立即率領紅一紅三軍團連夜「逃走」,這才保住了命,保住了革命的根基,隨後宣布張國燾是叛黨的分裂行為。假如沒有葉劍英的小動作,那麼毫無疑問,毛澤東和朱德等會被扣上叛黨的帽子,歷史必將改寫。葉劍英在後來歷次鬥爭中也有被衝擊過,但憑著1935年的這張小紙條足以保自己即便在文革也過的無人撼動。
毛主席評價葉劍英:「諸葛一世為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是啊,趕在每次歷史不明朗的檔口,都能站隊正確,踩中方向,你能說這是靠運氣?這何止是「不糊塗」呀?簡直高明至深!
再舉一個小例子,各位好慢慢體會。胡耀邦是中共歷史上廣為稱道的最剛正不阿、勤儉廉明的領導人。1964年的時候去陝西做第一書記,開始糾偏、恢復生產,沒想到被當地幹部群起攻之,批鬥他氣得住了院也要寫檢討。葉劍英得知後立刻率張愛萍等軍中人物前去營救。注意策略哦,他沒有和當地勢力硬碰硬,而是把胡耀邦以身體不好為名帶回北京。注意他給胡耀邦意味深長的話哦,「老弟啊,你在舊社會少吃了幾年飯,你鬥不過他們哪!」 這個小事可見葉帥的手腕和眼界之高超。
扯得稍微有點遠,回歸到主題:葉劍英這種大神,一輩子能做到上面10次判斷準確,就已經成就了無數人達不到的歷史高度了。而且要知道,他還不是那種「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將軍,也不是搞經濟建設的封疆大吏,也不是妙筆如花的意識形態筆桿子,結果卻能在20世紀最腥風血雨的時代、最動蕩變化的國度、最勾心鬥角明槍暗箭的高處,過的順風順水。他沒有毛澤東的雄心,也遠不像周恩來那麼累,所有的人生大事甚至歷史大轉折,都在他風輕雲淡間搞定了。
歸根結底,他不去耗費精力做瑣碎的事兒,能夠判斷得好大勢,佔好位置,能在歷史的節骨眼上稍稍推一把,就夠了。回到剛才陳賡的那個問題,為啥葉劍英當開國元帥他不行?葉劍英戰功確實不強,似乎沒有理由讓他當。但是他大事從來不缺,黃埔軍校教過書,參與了南昌起義和建軍,蘇聯留過學,走過長徵且扭轉了局勢,所以更沒有任何理由不讓人家當嘛!
說了沉重的歷史,最後說個輕鬆的服裝吧。
李敖二進宮出獄後,看到商場的紅夾克很漂亮就買了,而且是把所有存貨都買斷了。以後幾乎都是一身紅夾克出門、出鏡。同樣,賈伯斯三宅一生的高領黑毛衣,扎克伯格的T恤衫,約翰-拉塞特的大花襯衣,都是一個道理。
這些了不起的人物都沒把心思放到穿衣服上。只要合適了,就固定化,從此再不費腦子想穿什麼(反倒成了個人標籤之一)。因為他們清楚,人生中有遠遠比穿什麼衣服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們去做。
最近這些年在商業管理界特別流行奧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位14世紀的修士解釋道「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如今大行其道的「產品簡約風」、「組織精簡化」都是走奧卡姆剃刀原理的路。
有一個頗具反諷的例子是,世界上最懂行為心理學的卡尼曼教授在回顧自己一生時說,教別人做選擇的自己倒是從來沒做出過什麼重要選擇或艱難選擇,都是順其自然發展的。
老實講,一般人一輩子也真碰不到幾次扭轉人生的選擇。即便有,你可能當時根本也沒注意到。即便注意到了,你的認知水平是不是真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才是問題所在?所有人都在馬後炮:要是我十年前在二環買了房,要是我當時沒有把所有積蓄投給後來跑路的貸款平臺,要是我當初選擇的是另一個她/他而不是現在的老婆/老公,等等~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森蚺沒事兒裝死蛇。物種進化到這份兒上,都活明白了,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更好更多的精力要放在更大的決策、更重要的事情上。
亞里斯多德說「自然界選擇最短的道路」。不管10次,20次,還是40次,讓我們畫上自己的人生格子簿,小心的勾畫每一筆,上演屬於自己的「狂蟒之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