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這部電影剛上映,就有很多人在推薦這部電影。讀了一些專業人士的觀後感後,在一個深夜,小天決定要好好進入《小丑》的世界,感受他的瘋狂、荒誕、悲情。慚愧的是,小天的人生經歷淺薄,或許是身處的社會環境和人生經歷,讓小天離小丑的世界有段不短的距離。但小天仍然相信,亞瑟會成為小丑,是有其合理性的。
說到合理性的前提就是,亞瑟患有精神疾病。其次,為了增加其合理性,導演一個又一個地打破亞瑟的希望,激起他的反抗意識。亞瑟得了一種一緊張害怕就會狂笑不止的病,這給他的悲劇人生增加了一點荒誕滑稽。他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脫口秀喜劇演員,渴望能給別人帶來歡笑,世俗卻報以嘲笑;悉心照顧年老多病的母親,卻得知自己是被領養且從小被虐待的真相;社會動蕩不安,底層人士受盡無視、冷落、打壓。一個善良的弱者,他僅有的理智被一點一點蠶食,最終成為反派的leader。
小丑是亞瑟徹底絕望後聚成的,他代表了破壞、無畏、癲狂,他要殺死那些虛偽、狹隘、自以為是的偽君子。這世上已經沒有什麼能讓自己牽掛的,死亦不可怕。在釋放爆發所有內心被壓抑的痛苦後,坐在車裡的小丑,看著道路兩旁都是戴著小丑面具的反抗者,他站起來,用手在自己的臉上做出微笑的表情。他永遠不能成為一個脫口秀喜劇演員,因為他的人生簡直就是喜劇。那個反抗者狂歡的夜晚,無數個戴著面具的小丑,為了毀滅而毀滅。由個人到群體,是反抗的縮影。
小丑是一個極其想要得到別人認可的人,可是沒有人願意注意到他,他把想到的笑話寫在日記本上,也把患病的痛苦寫在上面。可是,為病人提供諮詢的社工,在看到他寫下的絕望的文字時,沒有給予關心;在脫口秀舞臺上,用自己的笑話想要逗笑觀眾,卻因狂笑病犯了,自己一人獨自在臺上笑,臺下一片死寂。沒有人想要去了解亞瑟的內心世界,沒有人能理解他內心的掙扎。是人心的冷漠和自私,讓亞瑟變成了小丑,
影片為了表現那種視覺可見的壓抑,大量出現昏暗閉塞的巷子和侷促的長廊,而哥譚是永遠入夜的紐約的這個設定,更加讓我們看不到光明。弱者沒有最悲,只有更悲。
通過《小丑》這部電影,小天想聊聊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有很多和小丑一樣有夢想的人,他們努力實現夢想,卻不被理解,甚至遭誤解。那些嘲笑別人的夢想的人,是不是應該反思?人人都可以為了夢想努力,夢想不是什麼可笑的事情。小丑式的悲劇應該給我們一個警醒,它最好是留在電影裡的藝術,而不是我們現實裡的生活。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有什麼想要探討的,歡迎評論留言哦!
文章內容不代表UC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