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長者」指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可敬可愛的老師們:張家勇老師、季紅明老師、夏昊晗老師、陳大創老師、王復春老師和查雲飛老師。當然啦,B班的同學們還領略過姚老師的風採,我所在的A班沒能有幸受教,便無法描寫了。
其實從張家勇老師親筆致申請暑期班學生的公開信時,這支教學團隊已經圈粉無數了。嚴謹的選拔流程、細緻的數據統計、明白曉暢的說理、親和風趣的文風,讓人對高質量的課堂已經有了「期待可能性」。
張家勇老師是本次暑期班的負責人,雖然沒有直接授課,但哪次民法課沒有張老師壓軸的畫龍點睛的講評呢?開班前張老師的講座,「要依有效的法規範作出妥當的決定」這一中心句,便為整個暑期班奠定了基調——在法教義學的基礎上超越法教義學。印象最深的還是案例六無緣四驅車的評講課上,張老師曾寫過研究違約責任與風險負擔的關係的論文,自然是滔滔不絕地分享學術觀點。但無奈我自己的理論功底過於薄弱,對風險承擔、利益第三人合同等理論問題的了解甚少,似懂非懂時就只能和身旁的組員面面相覷,決心回家補課了。從此我在心裡就樹立了張老師學術男神的偉岸形象。
季紅明老師是第一位給我們班上課的老師。他聲音不大,倒有幾分靦腆,與我們分享的求學經歷卻透露出他性格中的堅忍不拔,頗有幾分德國人沉穩內斂的特色。實木地板案的分析雖然不難,季老師卻時常提醒我們放慢分析的節奏,細緻地為我們拆解分析要約與承諾的每一個構成要件,告誡著我們每一步分析都要尋找法律依據,都要思考構成要件。若不是有第一節課打牢鑑定式分析法的基礎,日後也不可能取得長足的進步。
夏昊晗老師在隨後兩堂課出場。夏老師的講課特色是親切明快,善於啟發式提問。最常問的問題是:「你的觀點的法條依據在哪呀?這是教科書上的理論還是生活中的經驗呢?」每每提問都把即將偏離法教義學的我們重新引上正規。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張夏老師站在課室中央,手捧德國民法典若有所思的寫真,書卷氣感染眾迷弟迷妹!
陳大創老師負責最後三堂民法案例課。陳老師號稱湛江陳偉霆,熟悉的廣普使得嚴肅的理論探討平添幾分活潑。後面的民法案例難度著實很大,涉及的理論爭點很多,但都能被陳老師的PPT一網打盡。從學者論文觀點的摘錄到法院類案判決的搜集,陳老師邏輯嚴密、資料翔實的PPT已經給同學們做出了最好的類案分析的示範。
刑法案例課的王復春老師,接地氣到同學們情不自禁地直呼隔壁老王。上課分享頑童軼事,私以為足以能上綜藝節目《吐槽大會》了;下課了能在微信群和同學們鬥圖,還不忘好心提醒同學們把握青春、積極交友,以將暑期班辦成紅娘班為己任,可謂「苟利學生幸福以,豈因辛勞避趨之」。能吐槽能鬥圖,當然更能講學術。老王講暴行罪、老王講因果關係、老王講刑法思維推理過程等等,都是經典的幾幕。「具體的案件事實,哪有幾處雷同,所以非得慎思明辨,學著怎樣從大量案卷中抽取法律事實,再從法律事實中抽象出犯罪的構成要件。分析案例如同數學驗算,絕不可死記硬背,如果不徹底了解基本法則和推理過程,能做對一題也做不對第二題,是應付不來生活中紛繁複雜的案例的。罪犯意思聯絡時可不會說『我們按照刑法第232條去故意殺人吧』。」無數金句,猶言在耳。
行政法案例課的查雲飛老師,初見便感覺有幾分似李健的文藝氣質,是江浙水鄉溫潤如玉的君子本人了,講課全程面露慈愛的姨母笑。儘管大多數同學的行政法基礎很薄弱,但越是這樣,查老師就越是耐心越是盡責。講義上提前點出了案例的理論知識點方便大家預習,課堂上播放案例新聞視頻激發大家興趣,下午還額外抽時間為大家補課行政法理論。最記得的是,最後一天上課途中,正巧碰到老師騎著小藍單車。老師跟我和師兄打了聲招呼,推著車與我們一同步行。那天下著淅淅瀝瀝的雨,我和師兄討論過後還是分不清,老師後背溼透的襯衫是雨水還是汗水。
有那麼一瞬間,我覺得自己就是球迷,臺上的老師是綠茵場上的球星,我會情不自禁地為他們的法治理想和辛勤付出歡呼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