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法師是如何看待《易筋經》、《洗髓經》這兩部佛經和達摩祖師創立的少林武功?
感謝您提出的這個很有意義的問題。
事實上,只要有基本的印度佛教歷史常識和佛法教理聞思學習,那麼對於這些問題都不難作出回答。
一
《易筋經》和《洗髓經》在當代的武俠小說和影視劇裡面,確實是眾所周知的河南嵩山少林寺的「鎮寺之寶」和「武林絕學」,在現實生活之中也確實是有一些江湖人士(包括佛教界的部分出家僧眾和在家弟子)信奉、學習和鍛鍊。可是《易筋經》和《洗髓經》既不是佛教的經典,也不是中國佛教歷史上的達摩禪師撰寫和傳授。
根據中國佛教歷史記載,達摩禪師傳承給弟子慧可禪師的「佛經」是《楞伽經》。
根據學界研究結論,《易筋經》和《洗髓經》都是明朝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出現的作品,據說作者是天台紫凝道人宗衡。他可能是喜歡學習雷鋒好榜樣做了好事也不留下自己的名字,於是託名達摩禪師撰寫。
根據語文內容判斷,《易筋經》和《洗髓經》裡面主要是來自中國傳統文化裡面的吐納和導引鍛鍊,其中只有涉及到一點點極其淺顯的佛法名詞。如果不是因為有一座著名的漢傳佛教界的禪宗子孫廟「少林寺」裡面曾經收藏過這兩部經典,那麼基本上可以說《易筋經》和《洗髓經》與佛教的教理法義沒有任何關係。
二
我個人認為達摩禪師出家之前作為一位王子,還是有很大可能曾經練習過類似於騎馬、射箭和格鬥的功夫。但是當他出家之後和來到中國生活期間,基本上不會創立中國歷史上的所謂「少林武功」。
簡單分析如下:
1.印度古代文化和西域諸國文化,完全不同於少林寺所在的中原地區的漢族傳統文化。對於從小在不同文化裡面出生和長大的人們來說,如果沒有和來自不同文化環境裡面的人們接觸學習,基本上不會產生出完全類似於異質文化裡面的藝術形式。例如:在古代的北美印第安人裡面,既不可能撰寫出類似或雷同古代中國的《易經》著作,也不可能製作出《三國演義》裡面的木牛流馬。
即使有機會和來自不同文化環境裡面的人們接觸學習,達摩禪師作為一位出家沙門,可以說當他選擇出家修行的生活方式之後,就已經基本上決定了他不會去考慮是否需要創立一種武功留傳給弟子。
2.在印度佛教歷史上,釋迦牟尼佛陀、阿難尊者、難陀尊者和提婆達多比丘等人都是釋迦族王子出家,他們在出家之前都接受過當時的皇室成員教育,也都有學習過騎馬、射箭和格鬥。可是一旦選擇出家修行之後,他們全部都放棄了以前學習過的任何一種武功鍛鍊。
今天我們在南北傳佛教經典裡面,並沒有發現釋迦牟尼佛陀、阿難尊者、難陀尊者和提婆達多比丘等人曾經在某時和某地教授過其他出家僧眾或在家弟子們學習或鍛鍊武功的任何記載。
3.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歷代《高僧傳》的作者都把佛教出家僧眾按照不同特長和貢獻進行過分類與歸類,但是唯獨沒有出現過深受各種民間江湖人士喜愛的所謂「武僧」。
中國佛教歷史上撰寫歷代高僧傳的那些作者們,不僅沒有將所謂的「武僧」單獨歸為一類,甚至也沒有在《高僧傳》裡面收錄過民間傳說中的那些以拳術或棍棒著名的所謂「武僧」。
今天如果一定要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說就是:所謂的「佛門武僧」,其實只是一些美麗的江湖傳說故事。在中國佛教歷史上面和中國佛教高僧傳記裡面,並沒有所謂的「武僧」分類和傳記,因為這些或以拳術技擊或以棍棒兵器而著名的所謂「武僧」根本「不入流」。
但是,這些在佛教歷史上面根本「不入流」的所謂「武僧」,在最近的三十多年裡面由於武俠小說和武打影視的持續宣傳,不僅受到很多人們的喜愛和歡迎,甚至還衝出亞洲走向世界成為中國漢傳佛教的一種符號與象徵。
中國歷代高僧傳作者都不屑一顧的所謂「武僧」在今天竟然成為漢傳佛教界的一種符號與象徵,這只能說明佛教出家僧眾和在家信徒裡面的教理義學聞思傳統,已經走到普遍衰敗的程度和走上民間表演的小徑。
4.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直到唐朝末年時期,只有出現過精妙的「劍術」,沒有出現過系統的「拳術」。
中國歷史上出現拳術的時間,是在北宋王朝建國之後才開始慢慢興起的。
今天中國社會上面的幾乎所有的傳統拳術的傳承歷史,沒有一家和一種能夠追溯到北宋王朝以前。
5.根據中國佛教歷史,達摩禪師來到中國的時間是在南朝時期,此時中國歷史上的隋朝還尚未出現,達摩禪師又怎麼能夠創立所謂的少林武功呢?
三
儘管《易筋經》和《洗髓經》本來就不是佛教的經典,達摩禪師更不是所謂的「少林武功」的創始人或開山鼻祖。可是,任何人只要按照佛教義理、歷史記載和經典內容對於這些問題作出「如實」和「如是」地辨析,又肯定會在不同程度上招惹或激怒那些長期宣傳《易筋經》、《洗髓經》這兩部「佛經」威力和專業教授據說是達摩祖師創立的少林武功的很多江湖人士,其中當然也會包括一些佛教出家僧眾和很多俗家弟子。主要原因就是《易筋經》、《洗髓經》、達摩祖師和少林武功在今天的社會上已經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法義辨析和事實判斷的問題,而是直接涉及到佛教寺院法脈傳承、地方經濟發展收益、人造神話維護延續、旅遊產業包裝宣傳和眾多武校的招生利益鏈等一系列的現實考慮。
很多年前,當我剛剛開始實習採寫社會新聞時,面對都市裡面經常出現的賣淫嫖娼現象,我最尊敬的指導老師么先生曾經引用過一句詩來提醒我不要站在任何道德立場上去批評別人,因為長期的貧窮生活對於人們產生的直接壓力和間接侮辱,已經遠遠地超過了賣淫過程中所受到的來自嫖客的各種折磨和羞辱。
很多年後的今天,我依然清晰地記得老師特別提醒過我的這句詩:「人言蕩子銷金窟,我道貧民覓食鄉。」
對於很多既沒有能力和機會聞思學習佛教歷史和佛法義理,也沒有興趣關注和觀察自己五蘊身心生滅的人間飲食男女們來說,神話和相信達摩禪師創立少林武功也好,崇拜和宣揚《易筋經》和《洗髓經》這兩部「佛經」的威力也罷,至少能夠為那些仍然是生活在貧困之中的人們帶來一份謀生的職業、帶來一些經濟上的收入和保留一點生活中的神話或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