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初中的時候都背過《桃花源記》這篇古文。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被寫得宛如仙境一般,引得無數人神往。
但在文章的末尾,那個發現桃花源的漁人卻沒有能夠再次找到桃花源。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那麼又在哪裡呢?
根據陶淵明的描寫,桃花源是被一個在武陵居住的漁人發現的。由此推斷,桃花源就算不在武陵,那麼也應該離武陵不遠。
而古代的武陵,就是現在的湖南常德。
但是在常德,卻並沒有十分符合《桃花源記》描述的地方。因此,人們也就有了許多其他的猜想。
有一種說法認為,不管陶淵明如何憑藉想像來描寫桃花源,在現實中也應該有一個大致的參照。因此,便有人從陶淵明曾經去過的地方入手,開始尋找符合《桃花源記》描寫的地方。
最終,他們找到了廬山的一個山谷——一個離陶淵明家鄉不遠的地方。
這片山谷地勢平坦,落英繽紛,與《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環境十分相似。
陶淵明對黑暗的現實不滿,想要創造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在創造理想世界的時候,陶淵明將自己家鄉的風景帶入到了這個世界中。
這個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而且也十分符合邏輯。但直接引用家鄉風光,這不免讓後世對這篇文章心生神往的人失去了許多浪漫想像的空間。
最重要的是,除了地勢平坦,落英繽紛這兩條之外,這片山谷與其他的描寫也對不上,因此,也是受到了眾人的質疑。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桃花源可能在湖北十堰的竹山縣——因為在古代這個地方也被稱作過武陵。
最重要的是,這裡有一道長達33公裡的大峽谷。而這峽谷,名為武陵峽,現在去這個地方,便能看到一座桃源村。
順著村邊的河流便能看到一座孤山,而這座孤山邊便是只有一線之天的懸崖絕壁。
而這種奇觀與《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十分吻合。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地方曾經也被人認為是桃花源的「取景地」,那便是安徽宿松的桑落洲。
不過相比較於桃花源,桑落洲出名更多是因為周瑜曾經在這裡點將練兵。這裡一個很有名的防禦工事,便是由周瑜修建的點將臺。
在這裡,周瑜修了一個九洲八卦陣,並種了九棵柳樹做標,栽了桃樹做志。
在經歷了幾百年之後,當初種下的九棵柳樹只剩下了五棵。
在一場風雨中,陶淵明跑到桑落洲躲避。在看到這五棵柳樹之後,便再也挪不開眼睛了。
因此,陶淵明便在這裡修了個草廬,開始隱居。現在,草廬早就已經不見了。但那句著名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卻被人們一直傳唱了下來。
因此,陶淵明很有可能就融合了他在此處隱居時期的經歷,再結合自己曾經去過的一些地方,以及自己的理想,才創造出了這樣一個為世人所神往的桃花源。
在這個桃花源中,有陶淵明流連忘返的風景,有他理想中的生活,也包含著他充滿想像的情趣,這是一個與外界截然不同的美麗世界。
而這也正是人們嚮往這個地方的原因,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