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若有桃花源,處處皆是大觀園

2021-01-08 唐詩宋詞天地

作者:水雲初靜

詩人顧城說:中國人創造了兩個人間天國,一個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個是《紅樓夢》中的大觀園。

桃花源是一處天然的山坳,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村裡的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桃花源是陶淵明脫離樊籠,返璞歸真的地方。

大觀園是人工穿鑿的庭園,銜山抱水,諸景皆備,花紅柳翠,湘竹芭蕉,十二金釵海棠結社,廬雪聯詩,富貴清閒並林下清談。

大觀園是曹雪芹營造於俗世的桃源,是童真未摒的淨土。

有意思的是,陶淵明與曹雪芹都是經歷過人間浮華的。陶淵明祖父是東晉名臣陶侃,是風雨飄搖的東晉的肱股之臣,曾得盛寵,榮極一時;曹雪芹的家族是歷經康、雍兩朝,顯赫至極,三代富貴,乃當時第一豪門。

然,酒色財氣,四大皆空,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們都有一方「理想國」。古人云,榮華急如水,但求一心安。如何走出這大起大落,陶曹二人給我們太多的啟示。

人生如逆旅,何不活在當下

與其說陶淵明是位隱士,是位理想主義者,不如說陶淵明骨子裡就是一農夫,一位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由主義者。

在陶淵明之前,有很多隱士,或如溪邊夢日的伊尹,或如直鉤釣魚的太公,或如大隱隱於市的百裡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待明主,求官職。

陶淵明不是的,他的回歸田園,不是出於什麼目的,而是為了選擇一種生活: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

引壺觴以自酌,眄(miǎn)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

寓形宇內復幾時?曷(hé)不委心任去留?

人在這世上能活多久?何不遵從自己的內心去選擇喜歡的生活。回到田園中,自斟自飲,自得其樂,即使屋小室陋,住起來也是舒服的。

陶淵明說:「寓形宇內復幾時」,蘇軾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在世幾十年,不過都是暫時寓居的過客,早晚都要歸去「南山的舊宅」,並最終歸於塵土。

何不活在當下,活得瀟灑一點,擁有的,當珍惜;失去的,莫留戀;未得的,別強求。

名利皆束縛,不如一朝歸去

陶淵明說到做到,十年官場束縛,一朝得自由之身: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ài)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本來就不適合在官場裡摸爬滾打,虛與委蛇,何不該歸去就歸去,該放下就放下。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蘇軾一生曠達,到底不如靖節先生灑脫,他始終在糾結「幾時歸去」,卻始終沒有做到真正的歸去,放手有時候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氣。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是真正找到了適合他的生活,他曾如一隻失群獨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他並沒有隱於深山,歸於仙島,他歸於自然,卻並沒有離開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他是真正的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做到了身居人間,卻不被人世所擾。

「既耕亦已種,時我還讀書」,「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他耕讀隨時亦隨心,他在他的草廬有獨處的愉悅。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他也和鄰居奇文共賞,疑議相析,快樂的交往。

真正的歸隱,不是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是達到心靈上的超脫,在現實裡做到心外無物,在俗世裡保留一塊淨土。

露溼我衣衫,只要所願無違

人們常把網絡上盛傳的90後小姑娘李子柒稱作是當代版的陶淵明。

李子柒是一位失去雙親的孤兒,本來在城市裡打工,因相依為命的奶奶生病,選擇回到家鄉,回到田園,種花種草,養雞養鴨,過起了現代版的隱逸田園生活。

其實,她哪裡是什麼隱士?她不過是選擇了一種自己需要又喜歡的生活,她同樣需要掙錢養活自己和奶奶。

她拍的每一段視頻,幾乎沒有近照,因為真正的田園生活是在風吹日曬中,挖土澆水,躬耕施肥的,李子柒的真實容顏並不像視頻中那般美好。

陶淵明也一樣,他也需要吃飯,需要養活一家人,甚至他自己還需要種大片的高粱,以便供他釀酒飲用。所以他和李子柒一樣需要真正的下地幹活: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既然如此辛苦,為什麼不選擇留在官場,留在城市,因為對比於官場,城市的職場,田園是自由的。

陶淵明可以自由的決定一塊地是種黍稷做粥,還是種高粱釀酒;李子柒也可以自己決定這塊地種大蒜,那塊地種辣椒或者種一片玫瑰。

他們要的就是這自由,因為自由了才能有快樂的心情,心情快樂了,才能有幸福的生活。說到底,他們要的就是這種心中所向的幸福感,而不是俗世裡定義的成功。

何所謂成功,不過心靈歸處

說到成功,什麼是成功呢?

現在網絡上特別流行一句話: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了安逸。

什麼是安逸?遠離了壓力山大,勾心鬥角的官場,職場就是選擇了安逸?難道說安逸的生活就代表人生的失敗?

陶淵明在「地自偏」的田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生活看上去確實很安逸,難道說陶淵明就是失敗者?

歸隱田園的陶淵明寫下了許多美好的,能夠淨化心靈的詩篇,流傳千古;回家種菜的李子柒拍攝了許多優美的,如仙境般的視頻,獲贊無數的同時金錢也源源而來。

這難道不是另一種成功?

當然,兩千年前有一陶淵明,兩千年後才又出一李子柒,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做到這種高境界的「歸去來兮」。但是,我們至少應該做到在自己的心裡保留一塊田地,種花種草,隨心隨時。

老樹畫畫有云:

時做花間林下,卻也上班掙錢。眼前紅塵萬丈,心中一尺丘山。既然難尋世間路,何妨獨往心中住。捨身紅塵深巷裡,坐對青草更青處。

身居鬧市,熙熙攘攘,名來利往,無能為力的事情,當斷則斷;命中無緣之人,該舍則舍;放下貪戀,欲望,執念,一朵花就是一座花園,一汪水就是一片大海,一棵小樹就是一片森林。

陶淵明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不是他「不為不鬥米折腰」的氣節,也不是他留下的詩詞名賦,而是他創造了一座桃花源。

桃花源,即使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有類似的地方,也不能否認陶淵明為它虛構附加了心靈的色彩。

世界上本無桃源,但一千多年後的曹雪芹也如法炮製,用一道粉牆在賈府的繁華富貴鄉中圈起了一個屬於他的心靈的桃花源——大觀園。

正如老樹畫畫所說「眼前紅塵萬丈,心中一尺丘山」,陶淵明也罷,曹雪芹也好,桃花源,大觀園,皆為虛無,但又真真正正的存在他們的心裡。

面對功名利祿,名車豪宅,俗世紛擾中,仍可以聽鳥啁啾(zhōujiū),拈花微笑,靜坐讀書,只要心中有一片桃花源,哪裡不是大觀園呢?

作者:水雲初靜,閒來無事讀書,心有所感寫文。愛詩詞,更愛《紅樓》。

相關焦點

  • 陳維昭|大觀園裡的現實世界
    眾人聽說,也有說該題「疊翠」二字,也有說該提「錦嶂」的,又有說「賽香爐」的,又有說「小終南」的,種種名色,不止幾十個。原來眾客心中早知賈政要試寶玉的功業進益如何,只將些俗套來敷衍。寶玉亦料定此意。賈政聽了,便回頭命寶玉擬來。寶玉道:「嘗聞古人有云:『編新不如述舊,刻古終勝雕今。』況此處並非主山正景,原無可題之處,不過是探景一進步耳。莫若直書『曲徑通幽處』這句舊詩在上,倒還大方氣派。」
  • 朗誦:心若豐盈,人生處處皆風景
    點擊"花開心靈驛站"免費訂閱心若豐盈 人生處處皆風景編輯:花開心靈驛站(ID : cnhk667788)時光匆匆,仿佛還沒來不及欣賞沿途的風景,歲月就從凝望中,把我們又帶進了新的年份。那漸行漸遠的舊日光陰,有遺憾,有感動,有憧憬,點點滴滴,如同深秋灑落的紅楓,詩卷了紅塵中的情愫,香染了溫馨的日子,每當回味起,都是那樣的愜意和暖。也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一處屬於自己的田園,那裡面繁花似錦,美輪美奐,時不時地就會讓人陶醉在期間,給人以啟迪;給人以美感。
  • 心中有善 處處是善 心中有佛 處處是佛
    兩人又在一起坐禪東坡一時心血來潮問佛印道和尚你看我禪坐的樣子像什麼佛印老老實實地說依我看學士好比一尊佛東坡聽後得意地哈哈大笑我看你這個禿頭和尚倒像是一堆牛糞佛印微微一笑雙手合十念了一聲阿彌陀佛蘇東坡自以為佔了便宜高興得不得了回到家就跟才女妹妹炫耀我今天總算佔了佛印便宜了
  • 陶淵明筆下桃花源在哪裡?莫衷一是,桃園美景其實就在每個人心中
    桃花源到底在哪裡?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詩人陶淵明寫下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記》。文中說道,武陵這個地方一個漁夫,沿著一條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個缺口,就丟下船從這缺口裡走進去,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桃花源。
  • 首屆桃花源間杯「我心目中的桃花源」所有參賽作品展示
    未聞蠅虎清平世,但有琴歌足樂年。倭寇服,海疆安,金甌無缺四鄰歡。霾消日麗家山住,不慕秦人不慕仙。5、鷓鴣天.我心中的桃花源 文/良田不染紅塵塗玉顏,青山綠水寓桃源。和風細雨良田潤,鳥語花香碩果鮮。情厚重,意纏綿,逍遙自在樂無邊。祥雲瑞氣福星照,康泰安平壽若仙。
  • 說桃花源——陶淵明的小孔成像
    繁花永遠是夢境最好的籠子,而一自《桃花源記》出世之後,熱鬧爽烈的桃花也便順勢獨佔了舊式文人們心中烏託邦的外垣。◆一切烏託邦,實則都是實體的投射,桃花源亦然:它生於偶然,滅於傳說,年年被求隱之人重鑄,也在這重鑄中不斷地生長和變化——但無論如何,它的虛無是源於存在的。
  • 曾英棟|我心中的桃花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一切皆是透露了大同世界。我們是人,無法只存於現實之中,還是會幻想於追求夢境,因夢是支撐現實的理想、希望,表現的是理想世界的尋覓,我們用感官去體驗世界,為求在夢境裡喚醒沉睡的靈魂。
  • 閱讀賞析——《桃花源記》
    傳說,武陵地方的一個漁夫,沿著一條河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個缺口,就丟下船從這缺口裡走進去,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土地平曠,房屋整齊,人民生活古樸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為樂,看到漁人大吃一驚,紛紛請他回家吃飯飲酒,自稱祖先是為了逃避秦時的戰亂,逃進桃花源來生活。這些人不知道秦以後有過漢朝,漢朝以後又有晉朝。漁人在這桃花源裡住了好幾天,想家了,就與他們告別。
  • 《桃花源記》真的是個鬼故事嗎?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乍一看沒有什麼問題,但仔細想一想。「才通人」的一個山洞有幾十米深,那為什麼第一眼就能注意到洞口「放佛若有光」?再者,「初極狹」以及「豁然開朗」的描寫,剛好和傳統墓室結構十分相似。「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心若向陽 入眼皆美好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擁有一顆明媚向陽的心和一雙善於發現美眼,豈不是人生處處皆美景。你若覺得自己的生活糟糕透了, 經常疲倦不堪 ,別急堅持住黎明前總有一段漆黑的夜,在心中一定要存有明媚和希望之光,你向陽的心態 能助你驅趕黑夜的悲傷。曼德拉說---你若光明,這世界就不會黑暗;你若心懷希望,這世界就不會徹底絕望;你如不屈服,這世界又能把你怎樣。
  • 東晉《桃花源記》講了啥?網友:鬼鬼鬼故事
    1600多年前,東晉陶淵明寫下了一個武陵 「漁人」誤入 「桃花源」的故事。忘了原文的朋友,就讓小編給你大概提醒下: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 心中若有佛,所見皆是佛!由蒙古歌手藺鮮鮮創作並演唱的《心中有佛...
    心中若有佛,所見皆是佛由內蒙古歌手藺鮮鮮(烏蘭娜仁)創作並演唱的佛歌《心中有佛》正式上線!心中有佛演唱:藺鮮鮮詞曲:藺鮮鮮錄音:國梁混音:曹錦發行:錦藝文化傳媒夜幕傳來了,嬰兒的哭啼聲我帶著使命,向世界歌唱。天上繁星閃爍,照亮了滾滾紅塵路要一步步走啊,苦要一點點嘗。來到了這世上,都是不容易默默地承受,風大也往前闖。
  • 我心中的桃花源 優秀記敘文600字
    陶淵明的一篇《桃花源記》引無數人為之追尋一世卻無功而返。我的桃花源是心中一束遠方,遠方一處淨土,淨土一處極樂。我的桃花源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的寧靜祥和。那份寧靜祥和是陶淵明畢生所求,更是我心中桃源。不在喧囂中與世浮較真兒,也不在浮華中與是非論辯。我的桃花源。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在東邊的籬笆下採摘菊花。恍然間抬起頭,映入眼帘的是遠方雄偉壯觀的高山,不覺被那份磅礴大氣吸引。等回過神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驚訝與欣喜,低頭看向手中,是泛著淡黃色的菊花,那份怡然自得迅速將心靈深處填滿,更成心中所求。
  • 八大山人《桃花源記》,竟然是鬼故事……
    人們固有的印象中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展示的是對「世外桃源」的嚮往 然而現下卻有人提出 根據文中多處提示 《桃花源記》實際是個鬼故事
  • 常德桃花源古鎮、桃花源景區2 天1 晚純玩遊
    五柳湖聚集光點--桃花源之表陶淵明的「隱逸」文化融入於此,有桃花源歷史文化體驗館、桃源工藝術博物館、桃花源書畫院、陋室、桃源佳致等景點,翻閱歷史詩篇,重回靈魂的故鄉。中國山水實景演出之常德《桃花源記》:有這麼一個地方,千百年來總是被人歌頌與嚮往有這麼一個地方,千百年來厭倦了喧囂的人們心中總會住著它有這麼一個地方,千百年來尋其蹤跡者「不復得路」,遂「無問津者」心裡的聲音召喚,去吧,循著《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的足跡,循著陶淵明的夢,去尋找心中的那條溪、那個桃花源......
  • 賈寶玉等人為大觀園題詠,有意避開頹喪的詞語,選用頌聖的文字
    因大觀園(後由元妃賜名)與貴妃聯繫在一起,遣詞造句就要嚴謹,應該避開粗陋頹喪或者易生歧義的文辭。要不然,輕者元妃見了會心生不悅,重者會被小人抓住文字漏洞,在皇帝面前進讒言,一不小心就會捲入文字獄的漩渦中。是以,匾額對聯在描繪出大觀園精緻的同時,還要在字裡行間流露出喜慶吉祥的氣氛,最好是能體現出歌功頌德的含義。
  • 大觀園草木狀
    一、怡紅院植物配置—紅綠分明怡紅院景區有芭蕉、西府海棠、碧桃、薔薇、寶相、玫瑰、月季、金銀花、垂柳、松樹等植物。總的色調是以紅色為主的暖色調,襯以明豔的綠色,夾雜金色銀色,色彩鮮豔明媚。其中以數本芭蕉和一棵西府海棠紅綠對植為主題,尤其是西府海棠,「其勢若傘,綠垂碧縷,葩吐丹砂。」「紅暈若施脂,輕弱似扶病。」所以寶玉寫「綠蠟春猶卷,紅妝夜未眠。」
  • 我終於知道陶淵明說的那個桃花源在哪裡了
    如有雷同根本不會是巧合,我們憑魚眼和肉眼都能看得出來,《翩翩》是蒲松齡在向《桃花源記》致敬,但此時我仍不清楚桃花源的迷之消失。我真正對桃花源事件開悟,是透過顯微鏡認真閱讀《嬰寧》篇之後。《嬰寧》表面上對桃花源隻字未提,但我卻在《嬰寧》裡窺見了桃花源的細胞核。
  • 背誦《桃花源記》全文
    但原來,想像的人不止是我們,古人們也會腦補,比如仇英筆下的《桃花源圖》。背誦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最好的方式便是「跟著」武陵人的腳步,置身其中,最後把一路上的故事分享給太守。而《桃花源圖》便是仇英此趟「尾隨」的所見所聞。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一名普通的武陵人,過著平凡的日子,捕著常見的魚,日復一日。可是很多影視劇和小說的開頭不就是這樣的嗎?
  • 桃花源記的暗黑解讀之瓊斯鎮!
    ,瓊斯鎮慘案和桃花源記有太多的相似之處,我們有理由相信,桃花源記的背後隱藏著一場巨大的陰謀和屠殺。那麼現在,讓我們再讀一遍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