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雲初靜
詩人顧城說:中國人創造了兩個人間天國,一個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個是《紅樓夢》中的大觀園。
桃花源是一處天然的山坳,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村裡的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桃花源是陶淵明脫離樊籠,返璞歸真的地方。
大觀園是人工穿鑿的庭園,銜山抱水,諸景皆備,花紅柳翠,湘竹芭蕉,十二金釵海棠結社,廬雪聯詩,富貴清閒並林下清談。
大觀園是曹雪芹營造於俗世的桃源,是童真未摒的淨土。
有意思的是,陶淵明與曹雪芹都是經歷過人間浮華的。陶淵明祖父是東晉名臣陶侃,是風雨飄搖的東晉的肱股之臣,曾得盛寵,榮極一時;曹雪芹的家族是歷經康、雍兩朝,顯赫至極,三代富貴,乃當時第一豪門。
然,酒色財氣,四大皆空,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們都有一方「理想國」。古人云,榮華急如水,但求一心安。如何走出這大起大落,陶曹二人給我們太多的啟示。
人生如逆旅,何不活在當下
與其說陶淵明是位隱士,是位理想主義者,不如說陶淵明骨子裡就是一農夫,一位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由主義者。
在陶淵明之前,有很多隱士,或如溪邊夢日的伊尹,或如直鉤釣魚的太公,或如大隱隱於市的百裡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待明主,求官職。
陶淵明不是的,他的回歸田園,不是出於什麼目的,而是為了選擇一種生活: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
引壺觴以自酌,眄(miǎn)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
寓形宇內復幾時?曷(hé)不委心任去留?
人在這世上能活多久?何不遵從自己的內心去選擇喜歡的生活。回到田園中,自斟自飲,自得其樂,即使屋小室陋,住起來也是舒服的。
陶淵明說:「寓形宇內復幾時」,蘇軾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在世幾十年,不過都是暫時寓居的過客,早晚都要歸去「南山的舊宅」,並最終歸於塵土。
何不活在當下,活得瀟灑一點,擁有的,當珍惜;失去的,莫留戀;未得的,別強求。
名利皆束縛,不如一朝歸去
陶淵明說到做到,十年官場束縛,一朝得自由之身: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ài)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本來就不適合在官場裡摸爬滾打,虛與委蛇,何不該歸去就歸去,該放下就放下。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蘇軾一生曠達,到底不如靖節先生灑脫,他始終在糾結「幾時歸去」,卻始終沒有做到真正的歸去,放手有時候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氣。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是真正找到了適合他的生活,他曾如一隻失群獨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他並沒有隱於深山,歸於仙島,他歸於自然,卻並沒有離開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他是真正的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做到了身居人間,卻不被人世所擾。
「既耕亦已種,時我還讀書」,「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他耕讀隨時亦隨心,他在他的草廬有獨處的愉悅。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他也和鄰居奇文共賞,疑議相析,快樂的交往。
真正的歸隱,不是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是達到心靈上的超脫,在現實裡做到心外無物,在俗世裡保留一塊淨土。
露溼我衣衫,只要所願無違
人們常把網絡上盛傳的90後小姑娘李子柒稱作是當代版的陶淵明。
李子柒是一位失去雙親的孤兒,本來在城市裡打工,因相依為命的奶奶生病,選擇回到家鄉,回到田園,種花種草,養雞養鴨,過起了現代版的隱逸田園生活。
其實,她哪裡是什麼隱士?她不過是選擇了一種自己需要又喜歡的生活,她同樣需要掙錢養活自己和奶奶。
她拍的每一段視頻,幾乎沒有近照,因為真正的田園生活是在風吹日曬中,挖土澆水,躬耕施肥的,李子柒的真實容顏並不像視頻中那般美好。
陶淵明也一樣,他也需要吃飯,需要養活一家人,甚至他自己還需要種大片的高粱,以便供他釀酒飲用。所以他和李子柒一樣需要真正的下地幹活: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既然如此辛苦,為什麼不選擇留在官場,留在城市,因為對比於官場,城市的職場,田園是自由的。
陶淵明可以自由的決定一塊地是種黍稷做粥,還是種高粱釀酒;李子柒也可以自己決定這塊地種大蒜,那塊地種辣椒或者種一片玫瑰。
他們要的就是這自由,因為自由了才能有快樂的心情,心情快樂了,才能有幸福的生活。說到底,他們要的就是這種心中所向的幸福感,而不是俗世裡定義的成功。
何所謂成功,不過心靈歸處
說到成功,什麼是成功呢?
現在網絡上特別流行一句話: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了安逸。
什麼是安逸?遠離了壓力山大,勾心鬥角的官場,職場就是選擇了安逸?難道說安逸的生活就代表人生的失敗?
陶淵明在「地自偏」的田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生活看上去確實很安逸,難道說陶淵明就是失敗者?
歸隱田園的陶淵明寫下了許多美好的,能夠淨化心靈的詩篇,流傳千古;回家種菜的李子柒拍攝了許多優美的,如仙境般的視頻,獲贊無數的同時金錢也源源而來。
這難道不是另一種成功?
當然,兩千年前有一陶淵明,兩千年後才又出一李子柒,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做到這種高境界的「歸去來兮」。但是,我們至少應該做到在自己的心裡保留一塊田地,種花種草,隨心隨時。
老樹畫畫有云:
時做花間林下,卻也上班掙錢。眼前紅塵萬丈,心中一尺丘山。既然難尋世間路,何妨獨往心中住。捨身紅塵深巷裡,坐對青草更青處。
身居鬧市,熙熙攘攘,名來利往,無能為力的事情,當斷則斷;命中無緣之人,該舍則舍;放下貪戀,欲望,執念,一朵花就是一座花園,一汪水就是一片大海,一棵小樹就是一片森林。
陶淵明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不是他「不為不鬥米折腰」的氣節,也不是他留下的詩詞名賦,而是他創造了一座桃花源。
桃花源,即使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有類似的地方,也不能否認陶淵明為它虛構附加了心靈的色彩。
世界上本無桃源,但一千多年後的曹雪芹也如法炮製,用一道粉牆在賈府的繁華富貴鄉中圈起了一個屬於他的心靈的桃花源——大觀園。
正如老樹畫畫所說「眼前紅塵萬丈,心中一尺丘山」,陶淵明也罷,曹雪芹也好,桃花源,大觀園,皆為虛無,但又真真正正的存在他們的心裡。
面對功名利祿,名車豪宅,俗世紛擾中,仍可以聽鳥啁啾(zhōujiū),拈花微笑,靜坐讀書,只要心中有一片桃花源,哪裡不是大觀園呢?
作者:水雲初靜,閒來無事讀書,心有所感寫文。愛詩詞,更愛《紅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