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章中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老子在觀察自然界的的規律,認為天和地能夠長久的存在,是因為天和地不是為了自身的存在而運行,它們無私地給人們提供一切客觀條件,這樣反而能夠讓人們認識到天和地存在的重要性,強化自己的存在。
於是,他總結了一條社會規律,認為聖人要效法天地,遇事要謙退無爭,這樣也可以讓人認識到聖人的重要性,強化聖人的聖性。因為聖人的無私反而成就了自己。
老子自身被人稱為聖人,他的聲望從古至今也只有孔子和釋迦牟尼能夠相比了。其所著《道德經》的影響力太大了,從春秋時期直到現在,號稱「一切中國文化盡出於此」。於是一種「謙退無爭」的文化傳播開來,卻不知由此也培養了人性中的虛偽。
為何?因為認同老子這種觀點的人都已在思想中形成了一個「潛規則」,那就是遇事要謙退無爭,不爭先,要給人留下謙虛的好印象,可是目的卻是宣揚自己的「聖性」,更好地成就自己的私利。這樣,社會似乎看起來都是謙謙君子,一片和諧,私底下誰知道是不是衣冠禽獸?
在這種文化影響下,一代又一代的民眾在受人壓迫時,不得不「謙退無爭」,甘願做別人的奴隸,但願有一日可以自己得利。可以說,本來是純潔心性的人在此影響下,變成了一個個虛偽之徒。可嘆,多少民眾曾遭受過如此文化的影響,又有多少人正在形成虛偽的品格,將來又有多少人要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