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2020-12-22 山人悠天

《道德經》第七章中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老子在觀察自然界的的規律,認為天和地能夠長久的存在,是因為天和地不是為了自身的存在而運行,它們無私地給人們提供一切客觀條件,這樣反而能夠讓人們認識到天和地存在的重要性,強化自己的存在。

於是,他總結了一條社會規律,認為聖人要效法天地,遇事要謙退無爭,這樣也可以讓人認識到聖人的重要性,強化聖人的聖性。因為聖人的無私反而成就了自己。

老子自身被人稱為聖人,他的聲望從古至今也只有孔子和釋迦牟尼能夠相比了。其所著《道德經》的影響力太大了,從春秋時期直到現在,號稱「一切中國文化盡出於此」。於是一種「謙退無爭」的文化傳播開來,卻不知由此也培養了人性中的虛偽。

為何?因為認同老子這種觀點的人都已在思想中形成了一個「潛規則」,那就是遇事要謙退無爭,不爭先,要給人留下謙虛的好印象,可是目的卻是宣揚自己的「聖性」,更好地成就自己的私利。這樣,社會似乎看起來都是謙謙君子,一片和諧,私底下誰知道是不是衣冠禽獸?

在這種文化影響下,一代又一代的民眾在受人壓迫時,不得不「謙退無爭」,甘願做別人的奴隸,但願有一日可以自己得利。可以說,本來是純潔心性的人在此影響下,變成了一個個虛偽之徒。可嘆,多少民眾曾遭受過如此文化的影響,又有多少人正在形成虛偽的品格,將來又有多少人要遭殃。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七章: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那麼聖人怎樣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呢?(長期變化著存在即長生)所以聖人的心,即聖人的思維,這樣去想:後其身而身先,(在心裏面,把道放在前面,身體放在道的後面,認為道比身體重要,身體反而活得久。"先":本義是走在前面帶頭,如古人,即指活得久)外其身而身存。(把身體放在心的外面,把道放在心的裡面,心裡只有道,身體反而健康快樂平安幸福。
  • 深藏不露,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大家慢慢去體會,老子是要爭先的,道家也是很積極的,但是他是站在不爭先的立場來爭先。"潛"的意思就是站在不要的立場來要,才不會亂要;站在沒有意見的立場來發表意見,才不會亂說話。以後當你講話的時候,下邊有人嘰裡咕嚕,你就知道他不想聽。既然他不想聽,你還講什麼?那純粹是浪費時間。
  • 「後其身而身先」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我讀經典】古文今譯:天地長久。天地所以能夠長久,乃是因為它們的一切運作都不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後面,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 真正的聖人有情還是無情?這涉及道家的最高境界
    道德經這段如何作解?聖人把自己放在眾人之後,遇事謙退無爭,反而後其身而身先,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故能以無私成其私。這一段就是太上忘情的起源。老子延伸至聖人,聖人的心中,以及行為,對待每一位百姓也是公平公正的。昔年王弼和何宴有爭論,何宴認為聖人師法天地,應是無情,且無喜怒哀樂。
  • 《道德經》中的4種思維,難怪白巖松盛讚其為:生命之書!
    而郭子儀助肅宗平定安史之亂,兒子做了駙馬,醉打金枝後全家無事,80善終。同樣是一代人傑,結局天差地別,究其原因,還是思維不同。那麼樣的思維是好的思維呢?《道德經》中就提到過這樣4個頂級思維。思維二:天長地久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為什麼天最長、地最久?一個重要原因是天和地從來不會考慮自己。
  • 莊子: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真人和聖人修煉的七重境界
    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這是莊子《大宗師》開篇的第一句話。知道哪些是上天賦予的,並知道哪些是人為能夠爭取的,能搞清楚這兩個方面,就已經達到認知的極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