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章: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2020-12-22 道學書院

人的一生,什麼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身體是最重要的",是人們普遍一定的回答。

但是在生活中會發現,為了身體健康反而傷害到了身體健康,這是因為人的心會被身體所困,為了身體去積攢,去拚命,結果反而傷害到了身體的健康。

那麼聖人怎樣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呢?

聖人發現,

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天地無思)

是因為天地自己不多生事端,而是"按部就班",完全遵循於道,

所以能夠長期存在。(長期變化著存在即長生)

所以聖人的心,

即聖人的思維,這樣去想:

後其身而身先,(在心裏面,把道放在前面,身體放在道的後面,認為道比身體重要,身體反而活得久。"先":本義是走在前面帶頭,如古人,即指活得久)

外其身而身存。(把身體放在心的外面,把道放在心的裡面,心裡只有道,身體反而健康快樂平安幸福。"存":本義是上帝應許給人的本來應該有的那種存在,即健康地存在)

聖人的理想和目標,

聖人生活的意義,

就是道。

道,

能夠給人"有無",美好的心境,包容公義的思維,為此之"三寶",人表現出來的就是德。

德真意切,

聖人的狀態,

自愛,自喜,

自與天地相通達。

相關焦點

  •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道德經》第七章中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老子在觀察自然界的的規律,認為天和地能夠長久的存在,是因為天和地不是為了自身的存在而運行,它們無私地給人們提供一切客觀條件,這樣反而能夠讓人們認識到天和地存在的重要性,強化自己的存在。
  • 我讀《道德經》:哪種人最終能真正成就自己?「後其身而身先」
    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7章,它的原文是:【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我讀經典】古文今譯:天地長久。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後面,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由於他不自私嗎?反而能成就自己。我的理解:天地的運作不為自己,所以能夠長長久久。聖人效法天地,行為沒有貪私的心念。比如,我們一旦有了一定的位置,就有很多的誘惑,機會來得更為方便,往往情不自禁地伸展一己的佔有欲。
  • 老子《道德經》第七章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解釋】天長地久。天長地久所以能夠長期存在,因為它生存不是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聖人把自己放在後面,反而站在前面,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保全。這不正是它不自私嗎?所以能達到自私的目的。
  • 深藏不露,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大家慢慢去體會,老子是要爭先的,道家也是很積極的,但是他是站在不爭先的立場來爭先。"潛"的意思就是站在不要的立場來要,才不會亂要;站在沒有意見的立場來發表意見,才不會亂說話。以後當你講話的時候,下邊有人嘰裡咕嚕,你就知道他不想聽。既然他不想聽,你還講什麼?那純粹是浪費時間。
  • 《道德經》裡所蘊含的人生哲理(一)
    老子在這一章用辯證法說明了美之所以美,是因為有醜的存在;善之所以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接著就指出了這麼一則道理: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這一章的後面有這麼一句話「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什麼意思呢?——所以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去對待世事。
  • 面對天災人禍,來自《道德經》的五條告誡
    《道德經》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的先祖通過觀察和體悟,對於自然的規律、人和自然的關係,從有和無,正與反進行論證,其獨特的思維觀點,對人類如何看待自身、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看待災難,給出了充滿智慧的啟發。
  • 《道德經》中的4種思維,難怪白巖松盛讚其為:生命之書!
    而郭子儀助肅宗平定安史之亂,兒子做了駙馬,醉打金枝後全家無事,80善終。同樣是一代人傑,結局天差地別,究其原因,還是思維不同。那麼樣的思維是好的思維呢?《道德經》中就提到過這樣4個頂級思維。思維二:天長地久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為什麼天最長、地最久?一個重要原因是天和地從來不會考慮自己。
  • 真正的聖人有情還是無情?這涉及道家的最高境界
    《道德經》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聖人把自己放在眾人之後,遇事謙退無爭,反而後其身而身先,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故能以無私成其私。這一段就是太上忘情的起源。
  • 《道德經》原文
    《道德經》之六章 原文: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經》之七章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之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道德經》:三種性格,命最好;三種德行,福最大!
    我們常說「百鍊鋼不如繞指柔」,《道德經》中說「夫唯不爭,故無尤」,隨和的人就像水,看上去柔軟,卻隱藏著無窮的力量。 做人隨和,說話做事給別人留餘地。做人做事隨和,不鑽牛角尖,別人才會對你有好印象,有好印象自然有好人緣,人緣一好,路就寬了。
  • 《道德經》的五大修身金句,助你早日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最有價值的道理往往就是最樸素和最簡單的,而最能代表這四個字的國學典籍,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道德經》。5000多字就修身、治國、平天下等大道智慧囊括其中,《道德經》充分說明了何謂大道至簡。下文從《道德經》中精心挑選出五大修身金句,並輔之以譯文和啟示,歡迎大吉閱讀與借鑑,也希望這些修身之道能幫助大家早日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 狐狸獵手:杜邦如果讀過道德經
    最近在重讀《道德經》的我總是想,如果杜邦讀過《道德經》,他的人生是否會有不同的進程?「杜邦家族,財富與權勢的王朝,美國對軍火的需求,讓家族財富得以大量積累」,約翰·杜邦含著金勺子出生,在成長過程中他見識了太多權錢交易,所以讓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裡認為金錢和權勢是萬能的,可能也因為之前錢和權的無所不能,導致了他的極端自負。
  • 解讀正劇《雍正王朝》:權力鬥爭過程中運用的《道德經》哲學思想
    一、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道德經》第七章《道德經》告訴我們:天長地久的原因在於天地無私,只求萬物的利益,最後反而自己獲得了永恆。這個例子喻示人應該具有的處世觀念,如能夠拋棄私心,處後居下,先人後己,以無私的做法最終自然能成全自己的個人利益。
  • 道德經 | 第二十七章:不著痕跡的善行(上)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這一章所講的修道標準,非常符合佛教傳入中國後,所特別強調的大乘道精神。道家和儒家本來就融通了出世與入世兩條生命路線,只是在表達的方式和因時因地的制宜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已。
  • 道德經原文
  • 老子《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是什麼意思?
    句解《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首先,要知道這裡的道,是大道,天道、正道,不要簡單從字面上理解成道路,同樣的,名可名非常名的「名」,也不是名稱,就好像道德經的「」與現代漢語中的道德完全是兩碼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