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復工後,比影迷更幸福的人只可能是諾蘭的影迷了。
8月2日《星際穿越》重映,單日票房突破1970萬元,創影院復工以來單日票房最高紀錄,僅三天便讓累計票房破8億足見諾蘭的這部神作歷久彌新的魅力。
隨後好消息不斷,上映10年依然被影迷津津樂道的《盜夢空間》定檔8月28日。
正當影迷們開心得像個陀螺一樣,好消息又來了——
克里斯多福·諾蘭最新力作《信條》終於定檔9月4日。
《信條》的定檔意義非凡。
作為內地院線復工後首部同步上映的好萊塢大片,《信條》不僅是給久違院線的觀眾們的一劑強心劑,同時也是院線重新喚醒觀眾美好記憶的鑰匙。
憑藉著諾蘭出手從未失手的過硬品質,《信條》成為重燃院線觀影熱潮絕不誇張。
同時院線也給足了諾蘭大神助力,從8月2日到9月4日一個月之內接連三部作品上映排面十足。
多年以後回首,影迷們註定難忘這個「諾太郎的夏天」。
那麼《信條》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帥如羅伯特·帕丁森的朋友一定會問,這是時間旅行的故事嗎?
不,這是一個時空逆轉的故事。
了解諾蘭的觀眾一定注意到了時間這一關鍵詞,因為時間概念的運用一直是諾蘭作品中的強大魔法。
《記憶碎片》將時間敲碎重組,讓記憶和復仇變成脫韁之馬。
《蝙蝠俠:黑暗騎士》中時間的壓迫將正義從光明引入黑暗。
《盜夢空間》讓時間與夢境碰撞,迸發出無盡的想像。
到《信條》,諾蘭挑戰了前所未有的時間概念,時空逆轉。
時空從二維的時間發展成為更立體的維度,其中不僅要在電影中依靠剪輯製造時間變換,還要根據場景劇情發展成更加多變的影像。
眾所周知,在一切影視動漫作品中,掌握時間的能力都是最強的。
上一部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時空旅行的作品叫《X戰警:逆轉未來》,上一次讓我們記住的時空旅行能力叫還我漂漂拳,它們都是經典中的經典。關於時空旅行的電影,都很可愛。
給予《信條》巨大期待完全是理性思考的結果,這部電影是以導演實力為基礎,通過基本信息便可證明品質的。
除了時空旅行的新玩法,其他任何元素都包含了諾蘭揚名立萬的特色。
01 燒腦劇情
燒腦是諾蘭電影的基因,無論什麼類型的作品在諾蘭的執導之下都會變成燒腦電影。
諾蘭會利用多線敘事和鬼斧神工的剪輯手法使得劇情變得撲朔迷離又不失邏輯。
即便是《敦刻爾克》這樣的歷史題材,在諾蘭的操作下也可以成為情節扣人心弦的全新故事。
除此之外,在看過諾蘭電影之前,誰也無法預料故事的真正內容(除了《敦刻爾克》的結局),這也是我們無法給出《信條》具體故事走向的原因。
故事的複雜和深度使得電影回味無窮,每次重溫都能產生新的理解和新的發現。
多次與諾蘭合作的製片人內森·克勞利透露,為了充分理解這個故事,他讀了五遍《信條》的劇本。(暗示五刷)
02 強力卡司
英雄惺惺相惜,好導演的作品自然常伴好演員。
進入好萊塢後諾蘭的作品一直星味十足。黑暗騎士系列的克裡斯蒂安·貝爾,希斯·萊傑和湯姆·哈迪,《盜夢空間》的小李、囧瑟夫,名不經傳的《失眠症》三位主演阿爾·帕西諾、羅賓·威廉斯和希拉蕊·斯萬克身懷四座奧斯卡小金人,是不是很離譜?
《信條》同樣擁有閃亮的卡司陣容。
男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是丹澤爾·華盛頓的兒子,近年勢頭迅猛頻繁出入頒獎季。
羅伯特·帕丁森遁入文藝電影界多年,最近的接片眼光越來越好,《好時光》、《燈塔》的驚豔讓觀眾發現他早已從暮光男蛻變。
這次回歸主流大製作想必也是看中了諾蘭的故事。
伊莉莎白·德比齊是《信條》中的一抹亮色,從預告片看她的角色在故事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當然,《信條》也少不了諾蘭的御用搭檔麥可·凱恩。「諾太郎的夏天」,凱恩爵士全部都有參演哦。
03 銀幕革命
諾蘭一直在引領銀幕革命,在3D風靡全球的時代,諾蘭的2D膠片風獨樹一幟。
諾蘭對IMAX情有獨鍾。他的作品中越來越多地運用這種超級畫質制式。
《信條》採用IMAX與70mm膠片的混合制式製作,對於這部電影,院線觀看絕對是最佳選擇。
04 硬核實拍
諾蘭的作品深受觀眾愛戴的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其製作量級,自《記憶碎片》成功進入好萊塢後,諾蘭的作品成本就沒縮水過。
即便是燒錢諾蘭也能燒出別樣風採,因為他是真的在燒。
諾蘭在使用特效鏡頭時極其克制。《蝙蝠俠:俠影之謎》中他用了620個,畫面眼花繚亂的《盜夢空間》有500個,到《蝙蝠俠:黑暗騎士》中減少到450個左右。而斥資兩億美金的《信條》已經不到300個了。
那麼這些鏡頭都是怎樣呈現的呢?
諾蘭的方式一直很硬核。
為了追求真實效果,諾蘭一直都在實拍。
遠景人物用紙殼;宇宙場景靠繪製。《蝙蝠俠:黑暗騎士》真的炸了一家醫院,為拍《星際穿越》種了幾百畝地,結果電影票房和玉米地雙豐收,成功實現了盈利......
世界名畫《豐收》
而《信條》中有這樣一處情節:
盲猜這部實(bao)拍(po)一架波音747。
要是諾蘭會執導災難片,那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最後我想說,《信條》的出現真的太及時了。它不僅是對闊別院線的影迷的福利,也是對亟需幫助的院線一次重振雄風的機會。
作為電影院的忠實粉絲,諾蘭此前撰文希望觀眾在疫情結束後不吝幫助:
「當人們想到電影,首先想到的是明星演員、電影公司、光鮮一面。但電影業其實關乎每一個人:擺零食攤的人、開動器材的人、負責門票和預訂的人、做推銷的人、打掃電影院廁所的人……那些平常人,很多都不是拿固定薪水而是小時工,通過運行我們的社交聚集中價格最合理、最平等的場所來謀生。」
「其中受害最大的是從業者們,比如電影院的工作人員。影院最大的吸引力,其基礎是人類最偉大的天性——想要在一起的渴望。而現在,這個天性正與我們唱著反調,這讓形勢艱難透頂。也許,你跟我一樣,曾以為自己去看電影是為了環繞音、零食、汽水和爆米花,或大明星。但其實不是,我們去影院是為了彼此。」
是的,為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