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ONE文藝生活】微信公眾號(ID:one_hanhan),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周末上午,你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網上聊的朋友已經第三次約自己出去看展了,但是昨晚刷劇到凌晨三點,你點了個外賣,順手把那人拉到了黑名單。
吃完外賣,你打開兩個月前買的《百年孤獨》,但是第一頁第七行的人名讀起來太拗口,你反覆捋了好幾遍,然後咯咯笑了起來,誰會起這麼長的名字呢?
但想到房間裡只有自己,並沒有人跟自己交流名字的笑話,於是打開豆瓣單身小組,無數個像你一樣的單身貴族正刷著話題,給萌新普及單身好處。
你點開一條帖子回:單身太舒服了+10086。
但放下手機你又會懷疑自己:
這麼一直孤獨下去,真的好嗎?實際上,孤獨的你並不孤單,有幾億人和你站在同一個戰場。根據市場研究統計,全球獨居生活人數已經從1996年的1.53億,上升到2011年的2.77億,15年內上升了55%,預計到2020年,全世界將新增4800萬獨居家庭。當然,你可能也不太關心這個戰場,你只關心明天的職場,如何繼續當一個小透明,領一份剛剛夠自己租房和點外賣的薪水。本科生、研究生畢業的你有很多名字:蟻族、空巢青年、獨居青年……但我更喜歡這個標籤:
主動孤獨患者。因為我們這代人,選擇單身的原因大多源於主動選擇:懶、社交恐懼、不喜歡他人給的安全感,還有更多是因為窮。談戀愛意味著要花錢,而戀愛中經過了身體和精神的磨合終於讓兩個獨立的靈魂處於同一個頻率後,緊接著結婚、買房、生孩子、孩子上學,各種問題會突然爆發。看起來似乎只要在源頭上控制住,就不會有這麼多麻煩。一個人在大城市呆久了,很快就會習慣了這樣簡單的人際關係,只是偶爾生小病的時候,才會擔憂一下:B站上有UP主曾經統計過,倘若我們在60歲退休,80歲立馬死亡的狀況下,我們要攢夠160萬才能夠應付這20年沒有收入和照顧的生活。雖然這個UP主頗有一點販賣焦慮的嫌疑,但一個人如何養老,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豆瓣、貼吧、百度知道,四處都有相關的諮詢貼。
而在日本,有很多人都已經到了那個我們偶爾會為之擔憂的階段。2010年,日本NHK電視臺將這群無緣社會人士拍了下來,片名為
《無緣死,三萬兩千人的衝擊》,這裡可能有我們未來孤獨終老的全部樣子。這個58分鐘的紀錄短片裡說,在日本,每年有三萬兩千名無緣死者,他們一般與社會脫節、沒有親人、朋友和同事,最終孤獨地死在家中,無人知曉。日本NHK電視臺的記者用了一年的時間,調查了一百多位無緣死者生前的生活軌跡。記者走訪的第一個無緣死者,遺體在房間裡到第五天才被人發現,因為燈和電視一直開著,也不知道到底是晚上還是白天死的。在記者要求下,房東翻閱多年前的房契才知道他的姓名——小林先生。小林先生年輕時來到東京,後來父母去世後,小林就再也沒有回去。雖然小林年輕時在工廠工作了20年,從來沒有遲到、請假,但下崗後的他就開始與之前的同事漸漸疏遠。家庭、社會的聯繫全都斷了,所以即便知道小林先生的身份,死後的他,同樣無處可去。偏遠的鄉鎮越來越破敗,打包行囊到大城市的人越來越多,回去的人卻越來越少。一旦父母過世,他們與故土的唯一聯繫就徹底斷掉了。他們活著的時候,習慣單身一個人,等到退休了,沒有配偶和沒有兒女,家鄉也回不去。他們終於死了,幸運的是沒過幾天就被人發現了,沒有人認領他們的遺體,也沒有人在意他們姓甚名誰,他們的人生被總結為寥寥幾個字的訃告,然後火化後的骨頭被當作垃圾扔掉。小林先生這類人去世後,因為沒有任何親人與朋友才淪落到被當作無主屍骸處理。但很多人即便有家人,同樣會被送到無主墓地。像記者調查的這位名為常山的死者,他還有叔父和一個親哥哥。但由於父母死後,與叔父以及哥哥的聯繫越來越少,最後哥哥因為自己經濟也比較困難不想承擔常山的後事,索性將他的骨灰埋在醫院的無主墓地。大雪紛飛,蕭索、冷漠的場景,與此刻記者以及死者常山的心境無二。血濃於水的親情被時間衝淡,這是一個家人關係趨於淡漠,失去交流紐帶的時代。無緣死現象就這樣應運而生。不僅在日本,很多國家都開始出現無緣死現象,而且範圍不斷在擴大,蔓延速度極其迅速,於是專門負責處理這些後事的組織NPO成立了。截止到紀錄片拍攝時間(2010年),這個組織的會員已經達四千多人。略有積蓄的人都會考慮自己一個人生活的後事處理問題,他們只需要來這個組織交會費,便會有專門的人來處理他們死後的事情。
最開始只是一些老人來參加,慢慢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大部分人一旦退休便會來入會。高野先生,從公司退休的那刻起,便失去了與社會唯一的交叉點。高野先生不想孤獨地死去,五十多歲離婚恰逢退休,於是剛一離開公司便搬進了老人院。通過記者了解到高野先生的一生,原來都是圍繞工作展開的。高中畢業的時候,他就進了大城市的銀行,圍繞這份工作兢兢業業42年,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圍繞工作內容發展的。他有三個大盒子,裡面全都是客戶的名片,想必工作時也是人際關係頗多的工作狂人。但是一旦離開工作崗位,回到自己小小的出租間裡,那種世界之下,自己只是一粒孤獨的浮遊的寂寥感又會捲土重來。尤其是在工廠工作了一輩子,突然下崗了,感覺連工作單位都把自己給拋棄了,徒留自己一身的傷和歲月留在臉上的皺紋。高野先生幾乎就是當代年輕人將來老去的樣子。年輕的時候將時間、精力全部投入在工作中,或許獲得了高度成就感,或許月薪數萬元,但總有一天帳單會回來找你的。一旦連工作都將你拋棄,那也只能藉助相應的NPO組織來安置自己的晚年生活了。比起家庭,更重視工作的人,在失去與工作和家人聯繫的時候,就會呈現出一種與社會脫節的無緣化現象。高野先生最後強忍著啜泣說:「以前,有一次我一個人去銚子市,看到一對老夫婦,坐在那,吹著豎笛,我也想要這樣的生活啊。」上面提到的小林先生、常林先生和高野先生,他們的生活中還是有親人或者愛人的痕跡的,但是還有一類人比較容易在晚年沒人照顧,也是我們當下很多年輕人所追求的狀態——不婚。79歲就與NPO組織籤訂了墓地合同的若山缽子女士一生沒有結過婚,她之前是一位護士,因為要照顧母親,戀愛、結婚的事情就被擱置了起來。有時候看到別人戀愛、結婚也會有一點失落和羨慕。但是一輩子都走到末尾了,即便自己是一個很要強的女人,想到自己會孤獨終老還是會掉眼淚。若山缽子女士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護士工作中。病人們很喜歡她,有人送了她幾個毛絨娃娃,這幾個娃娃,陪伴若山缽子度過自己最後的晚年。若山缽子女士三年前因為癌症手術不方便出門,於是冰箱裡總是塞滿了足夠吃三個月的食物。她說:「我擔心的是自己死在這個房間裡後,化成一堆白骨,也沒人知道我已經死了。」她帶記者去看她生前預約的墓地,因為不喜歡一個人一個的墓地,於是特地預約了一片幾百人合葬的合併墓地,只是因為不想在天堂依舊寂寞。雖然整部記錄片的基調,走不出壓抑和悲傷,但他們還是選擇了一個暖暖的故事收場。
這個故事的主角叫木下敬二,他在三十多歲時,離婚、失業、與兩個女兒被迫分離。從此離開家鄉,與社會失去了聯繫。重新讓他對生活拾起信心的,是一位叫智子的小姑娘,當她看到隔壁的木下連續幾天沒有出門的時候,智子和妹妹每天都去看望他。木下非常感動,智子和妹妹讓他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溫度,能夠鼓起勇氣繼續面對未來的日子。隨著社會的發展,像故事裡的這種情況只會越來越多,這是日本的現在,可能也是我們的未來。推薦這個紀錄片的初衷並不是販賣焦慮,也沒想過要勸退想獨居一生的人。只是為了讓大家了解一下,選擇「孤獨到底」之後,可能會面臨的結局。雖然現在的年輕人總喜歡嚷嚷「我要一個人生活」「我,享受孤獨」「等我老了就去養老院」……人生就是一盤冷酷的賭局,你所作出的任何選擇,都要付出對應的代價。沒有什麼選擇可以舉重若輕、一勞永逸,生活就是永遠在為你的上一次選擇買單。當然,生活也是一個自我調節能力極強的生態圈,只要出現問題,自然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解決辦法,孤獨終老的結局,也並不是一條道走到黑。紀錄片中暗示了一些選擇,來消解孤獨至死的悲傷,這些解法可以是一生所愛的興趣、可以是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社交圈、可以是湊合下去的人際關係,當然最有效的還是最後一個故事裡的希望和愛。終老是規律,孤獨是選擇。有人選擇兒孫繞膝福滿堂,就有人選擇竹杖芒鞋輕勝馬,選擇之後做好準備,就夠了。
本文轉載【ONE文藝生活】微信公眾號,韓寒主編的ONE·一個 文藝閱讀應用官方公眾號,複雜的世界裡,一個就夠了。關注可搜索微信號:one_hanhan 。![]()
李國慶&俞渝:誰能敢作敢噹噹鰻魚都快被吃光了,做人還有什麼意思
來武漢你走得出光谷,算你贏
《致命女人》砍下9.3分,男人再不反省就晚了
你一個月才掙三千,不是沒有道理的 | 招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