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麵,和面,熱鍋,倒油,蔥姜下鍋,翻炒,爆香,加肉,拌醬,出鍋,剁肉……
一位戴著白色高帽的重慶廚師,左手掌心攤著一張麵皮,轉著圈,右手一提,一捏,十二下,就像是少女裙擺上的十二道褶子,上籠蒸,在白霧瀰漫的煙火氣中,熱氣騰騰的包子出籠了。
咬一口,皮彈綿軟,餡香糯脆。
這位做包子的廚師就是九園包子非遺傳承人陳業希。
/
初學磨刀,遍嘗百味
在重慶的美食名片當中,除了火鍋、小面,還有包子。
只要是老重慶人,一定知道「九園包子」,別小看這小小的包子店,年歲可真不小,起源於1931 年,享有中華名小吃、重慶老字號、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十大包子名店及中國特色包子等榮譽,它的非遺傳承人和研發總監陳業希誕生於名廚世家,是一位地道的重慶人,1974年出生於渝中區朝天門。
陳業希的父親陳異有六十年的烹飪經驗,可謂重慶餐飲界泰鬥,曾參與制定重慶火鍋標準及行業人才培訓教材的編寫,耳濡目染的陳業希從小到大都在餐廳裡跑來跑去,聞著美食的香味長大。
1990年,高二的陳業希選擇了輟學,開始步入餐飲行業,父親為他安排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小什字的小濱樓當學徒。
要想成為一名大廚是不容易的,十五歲的學徒陳業希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磨菜刀。又大又長的菜刀,磨起來很是費力。師傅告訴他,別小看磨刀,這是當好廚師的第一步,一位好廚師必須有一把好刀相伴一生。
磨刀也是一門技術,磨刀石、清水,刀和磨刀石之間的角度,刀兩面磨的次數相同,每次摩擦時用力均勻,最後刀鋒呈一條黑線狀,沒有毛邊用手刮一下,平滑,這才算磨好了,刀刃才會鋒利無比。
磨刀技術爐火純青之後,陳業希開始學習切菜、剔骨、割肉,那時的廚師不像現在,每塊肉都是事先切割好的,擺在他們面前的是掛著半邊豬,二刀肉、三線肉、背脊肉、梅花肉、坐墩肉……需要哪一塊肉,自己便去挑選、切割。哪塊肉切片、切絲、切丁、切坨,順絲切、橫絲切,炸、熘、炒、蒸、燉、煮……下刀有量,心裡有數。
一個廚師還要品百味,走天涯。
1991年,陳業希前往北京「田三」酸菜魚餐廳工作,讓平素不喜歡酸辣的北京人愛上了「酸菜魚」的味道。兩年後,他調到北京重慶飯店,又做了兩年川菜,精深技藝。1994年8月,陳業希來到了口味清淡的廣州,在小洞天餐廳大膽推出了宮保雞丁、蒜泥白肉、陳皮牛肉、酸辣涼粉等鮮香麻辣的川菜,受到當地人熱捧。
/
赴日開店,感悟匠心
1998年,一位名叫小林一郎的日本人到重慶三峽旅遊,結識了兩位四川外國語學院的學生。交談中,小林一郎得知學校有輛日產車壞了,卻因沒有零件遲遲未修。熱心的他給校方許諾他來解決零件的事,便啟程返回了日本。當大家慢慢淡忘這件事的一個多月後的一天,小林一郎帶著兩位日本汽車修理師傅和零件來到學院,實現了他的承諾。言出必行的他也擁有了一群真誠的重慶朋友。
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欲在家鄉日本西脅市開家包子店的小林一郎邀請陳業希及另外一位做小吃的師傅協助他開店。經過慎重考慮後,倆人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日本,在那一待就是三年。
2001年,陳業希踏上歸國的路程,但在日本的三年經歷卻帶給他震撼和啟發。
在日本,有很多家族繼承延續的百年老店甚至千年老店,他們做事一絲不苟,注意細節,將每一份點心都儘量做到極致的美,每一個物件上是應該帶著人的溫暖和熱愛的,陳業希突然領悟到一心一事,匠心精神的精髓:用一生的時光重複做一件事,堅持做一件事,尊重傳統,重視傳承,誠信為本,精益求精,永無止境,每個領域都無法觸及到巔峰,只能儘自己所能做到更好,並將這種精神代代相傳。
如今,小林一郎已經去世,兒子小林慎太郎接手了那家小食店。但店依舊如常,品質如初。
回國後的陳業希開啟了馬不停蹄的創業之路,他先是在花卉園外開了一家面莊,2003年又在面莊對面開了中餐廳——阿悅食府,2013-2015年,在新牌坊水利局旁開了一家小洞天餐廳。生意做得興衰起伏,但他始終堅守初心,竭盡所能。
近兩年,陳業希陸續關閉了自己餐廳,受邀擔任朝天門餐飲集團的研發技術總監,專業研究食物的色香味,走向更加專業的領域。
最高級的廚師得有「七匹半圍腰」,「一匹」多指那些技術性較強的工種,如招待、爐子、墩子、冷菜、籠鍋、白案、紅案;「半匹」則主要指那些技術性不強的輔助工種,水案和雜務。
從學徒、小工、老闆,到現在進入餐飲集團,問陳業希有「幾匹圍腰」?
他謙虛地笑:「雖然所有的川菜我都會,但自我感覺還差『一匹半匹圍腰』。」
/
匠人氣質,大道至簡
「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匠心精神,就是一生鍾愛一件事。」陳業希說,「現代社會缺乏匠人匠心精神,廚師職業的匠心精神,就是一個隨著時光流逝,日積月累摸索經驗的技術活。」
在他看來,匠人匠心的精神和急功近利相對立,一定是日積月累的,需要回歸和呼喚,八十年代初,一位老師傅曾經表演做宮保雞丁,從殺雞到裝盤,只花了三分鐘時間,現在還有多少廚師能有這本事呢?現在開餐飲店面臨租金、人工等經濟的壓力,促使機器化、冷凍等方式降低成本,滿足市場,廚師們不再從磨刀開始學習,也有了速成班。
「匠人匠心的『匠』字,首先體現產品的品質,其次是產品從生到熟的製作過程,比如廚師必會的『宮保雞丁』是一道荔枝味的傳統川菜菜品,先酸後甜,需要十五道工序,不能簡化過程。」在餐飲職業浸潤三十年,陳業希的言語間,隨口一說都是一道正宗的川菜菜譜:「回鍋肉煮八成熟,切片,下一點點油,先下姜蒜,把肉慢慢爆香,爆出油,爆成一個窩窩,現在的是油炸的回鍋肉,流程簡化了,味道自然差了。」
匠人的氣質,就是對自己的手藝精益求精,而不是藉助各種各樣的「添加劑」。
陳業希感嘆:「就拿現在的豆瓣來說,豔紅豔紅的,是加了添加劑的。以前的豆瓣都是烏黑烏黑的,是需要加了料酒慢慢翻炒,慢慢變紅的,它的色澤慢慢變紅,是需要時間的。」
現在,誕生於朝天門的陳業希擔任朝天門餐飲集團技術研發總監,也是朝天門火鍋的非遺傳承人。
透過朝天門火鍋店的窗外,毗鄰的洪崖洞人潮擁擠,輕軌從東水門大橋咔噠咔噠地穿越;披紅掛綠、五彩斑斕的遊船在江面上悠然掠過,隔岸的重慶大劇院變幻著撲朔迷離的光影。
朝天門火鍋店內,也是人聲鼎沸,咕嚕咕嚕翻滾著一鍋鍋紅湯。
陳業希給碗裡打著作料,說:「地道的重慶火鍋吃法,是麻油+蒜泥,口味重的加點味精,不要複雜,要簡單,要吃它本來的味道,才是真味,才有味。」
匠人匠心,大道至簡,回歸真味,陳業希的生活追求原汁原味、有滋有味,他將研發出更多美味佳餚,讓人們品嘗到人生更多美好的滋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