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森林法則含義
與我們看過的很多科幻片中善良的外星人不一樣,劉慈欣在《三體》中設想的外星文明的道德高度是值得商榷的,他認為存在零道德的宇宙文明是完全可能的。
黑暗森林法則是劉慈欣在《三體》系列小說《黑暗森林》中提出的,簡單點說就是在宇宙中不慎暴露自己位置的文明一定會被幹掉。從作者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假說;從小說的角度看,這就是宇宙文明生存的真相。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事只有一件: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
費米悖論是一個有關外星人、星際旅行的科學悖論,闡述的是對地外文明存在性的過高估計和缺少相關證據之間的矛盾。
宇宙社會學
在小說中,悟出這黑暗森林法則的是羅輯。葉文杰曾建議他研究宇宙社會學,並給他提了兩條宇宙社會學的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
第一條公理說一個明文明首先考慮的是生存,這點和地球生命一樣。第二條公理說明宇宙很擁擠,但資源有限,蛋糕不夠分,地球的情況也類似。
第一條公理是顯然的,如果宇宙是從一個奇點的大爆炸開始的,則資源有限,一百多億年後存在人以外的文明是必然的,則第二條公理也站得住腳。至少目前來看,這兩條公理是堅不可摧的,先假定它們正確。
就像歐幾裡得幾何建立在5條不證自明的公理之上,葉文杰建議羅輯在兩條公理的基礎上建立宇宙社會學。她同時還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猜疑鏈和技術爆炸。
黑暗森林法則推導
羅輯經過一番思考,終於推出了宇宙的黑暗森林圖景,大致推導過程如下:
假設宇宙中有兩個文明A和B,A發現了B(不管有意還是無意,這不重要),問題是,A會對B採取什麼措施呢?你會發現最後A只有一個選擇,幹掉B。
當然你可能會說,除了幹掉B,A還有兩個選擇:與B交流或保持沉默。而實際情況是,這兩種選擇都行不通。
這裡要限定一下宇宙中善意的文明和惡意的文明的界限,按羅輯給出的界定,善意就是指不主動攻擊或消滅其他文明。這應該是最低的善意了,可以類比人類的善意就是不主動攻擊或殺害別人。
一、A與B交流
回來研究兩個文明的情況。假定A是個善意的文明,如果A選擇冒險與B溝通,就會暴露自己的位置。如果B是惡意的,那A就等於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下,很可能被滅掉。
退一步,假設A運氣比較好,B也是一個善意的文明,但是根據第一條公理,當B得知A的存在的時候,它不會首先認為A是一個善意的文明。
再退一步,假設A和B相互知道對方是善意,但是它們還是不知道對方是否認為自己也是善意的。
再退一步,假設A和B相互知道對方把自己想成善意的,但是它們還是不知道對方怎麼想自己怎麼想對方。
再退一步,假設A和B相互知道對方認為自己把對方想成善意的,但是它們還是不知道對方怎麼想自己怎麼想對方怎麼想自己。再往下就越來越繞了,但是道理很簡單,這就是猜疑鏈,可以無窮無盡。
這種東西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因為相同的物種、相近的文化、相同的生態、近在咫尺的距離,猜疑鏈只能延伸一層兩層就會被交流所消解。但是在宇宙尺度上,文明的各種差異會很大,距離十分遙遠,信息交流很困難,一來一回時間很長,猜疑鏈可以延伸得很長,在猜疑消除之前,很可能就有一方動手了。
也就是說即使A和B是兩個善意的文明,猜疑鏈也難以消除,貿然交流也會把自己置於非常危險的境地,是不可取的。
另一種情況,如果B比A弱小得多,不會對A構成威脅,是不是就可以放心交流呢?還是不能。這又涉及到另一個概念:技術爆炸。
地球生命史有幾十億年,智人的歷史有二十多萬年,人類文明史只有五千年,現代技術的發展史只有幾百年。幾百年,在宇宙的時間尺度看,只是極短的時間,是技術爆炸。
每個文明都存在技術飛躍的可能性,只要條件成熟,隨時可能觸發技術爆炸。這就是說,任何看似弱小的文明,都有可能在將來某個時間突然變得非常強大。當它強大到有能力探索宇宙的時候,它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所以不管B文明多麼弱小,和它交流都是十分危險的。
二、A保持沉默
那麼A保持沉默會怎麼樣呢?
可以想像,如果B比A強大,既然A能發現B,B早晚也能發現A;如果B比A弱小,由於技術爆炸,很可能在某個時間變得比A強大,這就變成了前面的情況。如果B發現了A,就又形成了猜疑鏈。
可以看出,不管交流還是沉默,如果A不動手,結果就是被B幹掉。
交流不行,沉默也不行,A只剩一個選擇了:幹掉B,不管是自己動手還是借刀殺人。
這就是宇宙的黑暗森林圖景,文明的生存法則。如果一個文明暴露了,只有死路一條。
當然,對於我們來說,黑暗森林法則還只是一個假說,如果那兩條公理能被推翻,宇宙的生存狀態也可能是另一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