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森林法則」是如何形成的?

2021-02-08 南風窗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



劉慈欣成為了電影產業中的大IP,這很難得。如果橫向比較的話,早年間被拍攝的熱門讀物,大多被質疑為「圈錢之作」,口碑徹底敗壞,或毀大於譽。


劉慈欣則走在相反的方向上。《流浪地球》已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之作,好評如潮,他的其他小說的影視改編權受到關注,最被重視的當然是《三體》。


「黑暗森林法則」,即是源自《三體》。它的理論引述如下: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


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


在《三體》這部描述宇宙間文明戰爭的小說中,「黑暗森林法則」即是宇宙社會學的核心理論。



這很劉慈欣:生存第一,文明第二。冰冷的理性佔據上風,據稱這是理科生的浪漫。


但仍有一個問題。《三體》中的故事,最早發生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流浪地球》中,未來的人類已經能夠製造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達到逃逸太陽系的速度。儘管在兩部小說裡,故事時間相差數百年,人類文明中倫理道德這些「社會學」方面,已經大有不同,但兩部小說中人物的認知模式與心智,與今天的我們卻沒有任何不同。


也就是說,自然科學引導下,社會科學變了,但「人文」的東西卻停滯不前。


△《流浪地球》中,未來的人類已能製造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達到逃逸太陽系的速度


更進一步,「心靈的學科」無論在生理研究上,還是心理學的研究上,似乎都被科學家們或科幻作家們遺忘了。這是為什麼?


且不論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即便是近代物理科學的奠基人,如伽利略、克卜勒、牛頓等人,他們看見《流浪地球》及「黑暗森林法則」,也會大吃一驚。


人的因素,在當下這個冰冷而陰森的現代人所認識的宇宙中毫無價值,而只能被動地接受改造乃至扭曲。


毋寧說,先前的世代中並不如此。希臘-基督哲學曾管控了歐洲大陸1500多年。基督經典《聖經》所記載的,是人尋求上帝。彼時,在價值排序上,從低到高依次為:物質、人和神。


△牛頓


物質與人,都是受造之物,但人經由福音中的信望愛,可以無限接近於神,即進入天國。在這種認識論的前提下,物質是次於人的,服務於人的。由此,在公元後的中世紀經院哲學中,尤其是在中後期亞里斯多德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下,「目的因」的認識論成為主流。


比如,水,即是解渴之物,它這樣服務於人,即是它的目的,而這也成為它的屬性。至於水為什麼能夠解渴,是怎樣做到了解渴,概不在經院哲學的研究範圍內。物質的研究到此為止,而人的目的呢?——即是修持內在(心靈或靈魂),以便進入天國。



在這種背景下,人與自然可以無限親暱。因為自然之物都是神造的,它們如此謙虛,朝人奔走而來,並揭示其中的造物者對於人的寵愛。值得一提的是,如此,神學即包括了大的兩方面:研究自然、研究《聖經》,因為這兩者都出於神之道。


人對自然的觀察審視,是為了解天國。這在敲響了中世紀喪鐘的但丁那兒,尤為顯見。《神曲》分為地獄篇、煉獄篇和天國篇,隨著但丁的腳步,閱讀下去,只覺身心越發輕盈,充滿光輝。這是古人對天國的想像,那造物者,就在看見了卻不能描述其萬分之一的光輝中。



由此涉及中世紀對天界與地界的認識論,他們認為,土塊之所以下墜,是因為它是重的、可鄙的、本藏身於下的,因此它傾向回到自己的所在之處,於是下墜。而天空上的星辰,它是輕的、聖潔的、接近上帝的,所以飄浮在空中。


今人時常感嘆,何以古人的文學作品如此自然、和諧?這首先是對於造物者的信心,其是完美的,因此受造之物也是完美的,絲毫不差的。「自然從不做徒勞的事」,人也如此,因而得以和諧共處,直至現代科學逐漸將人趕出了這個價值體系。


初步知道了經院哲學的世界圖景,就不難理解,何以伽利略的學說如此「反動」。


△伽利略在帕多瓦大學解釋他的學說


哥白尼以來的日心說,率先打破了人們對天體的想像。按照嚴格的對其均輪、本輪的計算,天體不是輕盈之物,它和地球一樣是沉重的。造物者因此被趕出了這個已經不再輕、不再聖潔的天體宇宙,怎麼辦?


這對希臘-基督的形上學說是致命的。曾經完美且高貴的天界動力學,被看作是高出地界動力學的,這一切被古希臘人歸入幾何學。彼時,數學尚是幾何學的一部分,我們不必驚訝於希臘人何以解出一元二次、二元二次等方程式,他們是用幾何學解答的。



伽利略還發明了幾何體,以運算當時的數學難題。從他及後來的一系列近代科學的奠基人所處的17世紀開始,數學算法發展迅猛。20世紀的美國歷史學者E.A.伯特在他所著的《近代物理科學的形上學基礎》中,率先指出了數學在近代科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伯特認為,相對於經院哲學,近代的物理科學提出完全不同的主張,即科學所研究的對象及特徵,應當是數學的。伽利略在申明他的研究方法時提出,應盡力避免肉眼觀察的,尤其是經院哲學中「目的因」主導的經驗主義研究,而能被數學語言還原和驗證的規律,才是正確的。



到了笛卡爾,他提出著名的「二元論」,意即,凡穩定的、不變的、能夠被數學語言精準描述的性質,是第一性。而變化的、錯覺的、無法被數學語言描述的性質,則為第二性。在價值判斷上,第一性高於第二性。


至此,經院哲學的方法論已經被完全拋棄,也就是說,「物質是為人類所用的」這種前提消失了。畢竟人的感覺,這在以前的時代被尊崇為高於物質,而僅次於神的屬性,根本不能被數學語言用於還原和驗證。


由此,人被排除在了自然研究之外。


△笛卡爾


別誤會,造物者此時還沒有被驅逐,歷史也從不如此簡單。我們知道,直到牛頓這位經典物理學的奠基人,他依然信仰上帝,並終生尋求上帝。那麼,上帝在哪裡呢?


伯特認為,在近代科學的這個時期,先前「物質-人-神」的直線結構不再,改變為「物質-神,人-神」的並行結構。至少在笛卡爾這裡,他無法想像宇宙何以如此運轉,因此認為推行宇宙運動的「第一因」即是造物者。


在這個新的結構中,「人」及他的心靈、靈魂和感覺等無法被精準還原的東西,完美性上卻弱於物質了。而這個無法驗證、總是產生錯覺和妄想的「心靈」,此時成為了第二性的、從屬性的。



心靈被刨除在外後,動力物理學等近代科學的成就突飛猛進。


當然,這個過程中並非沒有反抗。事實上,無論神學家、哲學家,甚至本身在推動自然科學事業的科學家們,都嘗試過解釋心靈。


親手締結「二元論」,將心靈驅逐的笛卡爾便作過嘗試。伯特認為,笛卡爾在解釋運動時,物質的本質屬性中包含了重量,笛卡爾稱之為「量綱」。藉助這種概念,笛卡爾主張宇宙的渦旋理論。當然,這最終被牛頓的經典力學取代。但是,如果笛卡爾的研究能夠避免一些彎路,包含「重量」的宇宙解釋模型中,尚有人類心靈之主觀性的位置。


△霍布斯


17世紀後半葉,霍布斯、摩爾和吉爾伯特等學者也曾嘗試,讓心靈解除迷信時代的捆綁,適用於新的動力學理論框架。


霍布斯認為,感覺也是一種運動,而運動通過神經傳達到感覺中樞(當時多被認為是在大腦中的「松果腺」),人由此產生感覺。也就是說,雖然「感覺」不再是物質的屬性,但它是人的感覺(現在叫反應)。在這一理論中,困境在於感覺中樞無法被查找、描述和驗證。


在自然科學家這裡,心靈的學說嘗試更加困難。笛卡爾無法理解沒有造物者的宇宙運動是由何而起的。造物者精神性的無法描述,勢必引起對人的感覺的描述困境。



伯特認為,在這裡,即便主張實驗檢驗的徹底的數學主義者,如笛卡爾、玻義耳和牛頓等人,在面對無法描述的困境時,都習慣於向經驗主義求助,即推諉給上帝。諸如:「第一因」是不必找的,或說不可知的,那屬於上帝。


由此,牛頓理論這一經典力學理論尚且披著的神學外衣,到18世紀被徹底剝去了。此後的近代科學,佔據絕對的上風,人的心靈越發不重要。前人眼中完美、極簡、祥和的宇宙,在現代人眼中變成空曠荒蕪的,甚至是恐怖的。



自然科學有了越來越多的突破和發現,但這和人心已經沒有關聯。宇宙的浩瀚星辰在上,人心的地位在下。人心失去了形上學的支撐,卻無法阻止它的譫妄,由此虛構出一種絕望的狀態,並將之投射為宇宙的意志。


「黑暗森林法則」由此而生。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裡的「黑暗森林」法則
    隨著更多人的娛樂重心逐漸轉移到網絡,很多小事件被發布到網上後,容易吸引大量關注,形成了網絡暴力滋生的土壤 網絡何其危險,簡直就是一個「黑暗森林」!那麼什麼是黑暗森林呢? 宇宙中危險的「黑暗森林」 「黑暗森林」理論來源於劉慈欣的小說《三體》,它跟宇宙文明有關:整個宇宙都是一座黑暗的森林,每一個文明都是森林中帶槍的獵人。
  • 黑暗森林法則是宇宙文明生存的真相
    黑暗森林法則含義與我們看過的很多科幻片中善良的外星人不一樣,劉慈欣在《三體》中設想的外星文明的道德高度是值得商榷的,他認為存在零道德的宇宙文明是完全可能的。黑暗森林法則是劉慈欣在《三體》系列小說《黑暗森林》中提出的,簡單點說就是在宇宙中不慎暴露自己位置的文明一定會被幹掉。從作者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假說;從小說的角度看,這就是宇宙文明生存的真相。
  • 黑暗森林法則雖然恐怖,但並非不可戰勝!
    據介紹,《三體》動畫版的第一季將會主要展現三體宇宙的宏大和黑暗森林法則的殘酷。很多小夥伴聽了之後簡直很絕望,如果宇宙真的依照黑暗森林法則來運行的話,那人類簡直渺小的讓人絕望啊!這可如何是好?其實不必擔心,即使真的存在黑暗森林法則,那也並非是不可戰勝的。在此之前,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黑暗森林法則」。
  • 「黑暗森林法則」究竟是什麼?
    說到黑暗森林法則,一些國內的科幻迷們應該是非常熟悉的,即使不熟悉也肯定聽過,這是一個解釋宇宙現象的科幻理論。宇宙如此浩瀚,人類為何在發現外星文明上一直沒有進展?也沒有任何外星文明拜訪地球,要知道即使人類科技達不到,難道其他文明全部都達不到嗎?
  • 黑暗森林法則與最終決戰
    本期為您品評三體第二部的核心——黑暗森林法則,以及羅輯和三體人的最終對決,為劉慈欣的想像力鼓掌。同為科幻作家的韓松說:人類應該向劉慈欣致敬。
  • 黑暗森林法則外,還有一個更害怕的理論
    在眾多猜想中,認可度最高的應該是「黑暗森林法則」。也正是作家劉慈欣在《三體》中提出的理論。宇宙就像一片黑暗的森林,所有的文明都是這片森林中的生物,他們既是獵人,也是獵物。因為我們不知道對方是否有敵意,兩個文明相遇時,會選擇毀滅對方,不給對方交流的機會。正是「黑暗森林法則」的存在,使得宇宙文明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不敢在這片森林裡輕易發出聲音。
  • 叢林法則的時代已過,看《三體》如何講述「黑暗森林」生存法!
    一部既帶懸疑色彩,更是科幻小說中佼佼者,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的歸屬,迄今為止亞洲人的首次雨果獎,可想而知它的成就高度,而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就是——為人所驚嘆的揭秘黑暗森林法則的《三體》系列三部曲。
  • 既然存在黑暗森林法則,為什麼歌者還敢用二向箔?真相很殘酷
    在小說《三體》中,很多粉絲都喜歡談論劉慈欣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則」。他們認為,這一法則確實是衡量宇宙中不同文明共存模式的經典理論。不過,也有不少粉絲懷疑「黑暗森林法則」在三體中存在矛盾。比如,有讀者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黑暗森林法則存在,那歌者文明為何敢於攻擊而不怕曝光?
  • 莊子一個童話故事闡明沉默是金格言,與三體黑暗森林法則不謀而合
    黑暗森林的法則一、黑暗森林:一聲初啼成絕響現代人都很好奇一個問題:我們人類,在宇宙當中,到底是不是孤獨的?《三體》小說當中,有一種「黑暗森林法則」,寫得很有趣:宇宙是一個黑暗的森林,所有文明都隱藏在森林裡,不敢發出任何聲音;一旦發出聲音,就會變成獵物、或者成為活靶子,受到難以承受的巨大打擊,遭受滅頂之災。文明之於宇宙,只有暗自隱藏才能「悶聲發大財」,活得久一點。而人類之於世界呢?該不該發聲,引起別人的注意?或者,那個造物主的注意?
  • 3Q大戰10年:叢林法則、黑暗森林與無限遊戲
    大佬和創業者在《三體》小說中,找到了「黑暗森林法則」——大家通過「黑暗森林法則」,強化了競爭和挑戰的正當性。大家更認為,中國網際網路競爭的一場殘酷和慘烈,就是小說裡描述的「黑暗森林」。中國網際網路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家公司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一樣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在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丁點聲音,連呼吸都要小心翼翼。
  • 第75天——《三體》第二部——黑暗森林法則
    第一項:每日隨筆;第二項:健身數據;第三項:學習內容;第四項:基金定投………………………………第一項:隨筆三體第二部講的是「黑暗森林」,這是宇宙文明之間的一個法則。整個宇宙是一個黑暗的森林,所有的文明就像潛伏的獵人,因為誰也無法判斷別人是善的還是惡的,所以當發現其他人的時候,避免被別人消滅的唯一方法就是先消滅他。生存才是文明的第一需求。
  • 劉慈欣:這正是黑暗森林法則
    劉慈欣的小說《三體》深受世界各地的科幻迷追捧,從三體文明的設定,到黑暗森林法則,再到弱肉強食,裡面的世界確實震撼。除了這些,角色人物也各有特色,當中的葉文潔,更是一個天才美女,她是天體物理專家、教授、ETO統領,然而葉文潔美麗的外表下卻藏著一顆毒蠍之心。
  • 劉慈欣:黑暗森林法則
    實際上,這也是宇宙空間間高文明行為的本能,在這類本能的直接影響下,才出現了如劉慈欣作品在書裡敘述的「黑暗森林」規律。那麼什麼叫「黑暗森林」規律呢?它說的是,宇宙空間就好似1個廣闊無垠的森林,在其中昏暗極其,殺機四伏,成千上萬的「獵人」藏匿自身的行跡,在這裡片黑暗中在這裡等你,如果有任何1個星體或者文明行為敢曝露在宇宙空間中的座標,那麼便會馬上遭受大災難。
  • 《三體2:黑暗森林》:可以心懷善意,但請不要低估了別人的惡意
    如果說《三體》講述的是人性,那麼《黑暗森林》就更進一步,講述了人類的共性。可以說,這是一部殘酷的人類進化史,黑暗森林的法則在人類歷史上依舊可以成立。感覺這一本小說,是三本中看得最爽的一本。《三體》像是《黑暗森林》的前傳,更多的是歷史,講述的是三體人入侵地球的原因,《死神永生》則更像是後傳,講述的是黑暗森林法則的親身體驗。相較於《死神永生》,《黑暗森林》的時間跨度並不大,小說三分之二的篇幅集中在了三體危機的前二十年,這讓人在看的時候更加連貫。雖然說小說中的冬眠技術可以讓人直接出現在百年之後,但這樣就造成了主角身邊人物眾多,配角的形象可能就會過於抽象了。
  • 犯罪心理 ▏黑暗森林法則
    只有人類會從折磨和殺死同類的過程中得到快感by英國歷史學家James Anthony Froud本文封面圖片來自網絡—— 今天的音樂曾是樓主的單曲循環 ——➹ 狩獵人類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劉慈欣《三體·黑暗森林》
  • 《三體》真實的結局,比黑暗森林法則還壓抑,最終所有文明皆隕落
    《三體》全套一共分為《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每一部都很精彩,很震撼,從引入三體文明的設定,讓人耳目一新,再到黑暗森林法則,觸發了每個人的思維,到最後的弱肉強食,才發現人類是如此的渺小,怪不得歐巴馬也感嘆,看了這部書,感覺當總統都沒什麼了不起的!
  • 群雄圍攻阿里:電商新時代的黑暗森林法則
    很難說,在流量的「黑暗森林」裡,到底誰對誰先開了槍。「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劉慈欣在《三體II 黑暗森林》寫到。阿里巴巴最新公布的財報顯示,旗下雲計算等新興業務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或將成為阿里巴巴未來業務的核心基礎。
  • 比迪士尼版更黑暗,更貼近原著的,華納版《奇幻森林》來了
    在《奇幻森林》之前,《人猿泰山》早早就被搬上了銀幕,故事的框架上,內容的結構上都像極了簡化版的《奇幻森林》,魯德亞德吉卜林是乎根本就瞧不起《人猿泰山》的作者巴勒斯,並稱其作品只有華麗的外衣,沒有豐富的內核。
  • 他們是人類科技的背後主導還是黑暗森林中無家可歸的獵人
    那就是天狼星B從主序星演變成紅巨星,再演變成白矮星,這個過程至少需要幾十億年,很顯然地球的年齡只有四十五億歲,類人猿出現至今也絕對不超過350萬年,這個年齡差太尷尬了,怎麼也說不通啊,那問題又出在哪裡呢,我們接著推理,主序星→紅巨星一白矮星,和巴星,王序星,和已星,王序星,和已星,王序星,和已星,解釋米驚論的著名法則——黑暗森林法則,黑暗森林法則說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
  • 黑暗森林法則是否成立?
    中國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Ⅱ黑暗森林》有描述到,宇宙形如黑暗森林,各個文明形如黑暗森林中帶槍的獵人。至於為什麼到現在我們都還在主動地去尋找地外文明,這肯定也是應該就有科學家、天文學家等更多的考慮吧,其結果如何也只有留給未來驗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