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網絡媒體和社交平臺誠信建設論壇日前舉行,各方圍繞「疫情大考下的責任與擔當」紛紛表示——
共築網絡空間「誠信基石」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孔繁鑫 黎夢竹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馮帆
直播帶貨火爆,卻因為產品質量問題頻頻「翻車」;網絡求職廣泛應用,但網民時常因此遭遇虛假宣傳、信息洩露等困擾;疫情之下網絡謠言四起,給網民增添了不少恐慌……近年來,隨著網絡媒體、社交平臺的不斷發展,造謠傳謠、網絡欺詐、信息洩露、網絡暴力等亂象也相伴而生。尤其在今年抗擊疫情過程中,各種失信行為給網絡空間治理帶來更多挑戰。
加強網絡誠信建設、治理不良信息傳播,是網絡媒體和社交平臺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日前舉行的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期間,光明網聯合騰訊公司、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網絡傳播專業委員會承辦網絡媒體和社交平臺誠信建設論壇。論壇上業界人士圍繞「疫情大考下的責任與擔當」建言獻策,並表示,網絡誠信是網際網路發展基石,不做失信行為的發起者、傳播者,要做網絡誠信的踐行者、保衛者。
傳承文化 厚植根基
「87.3%被調查者經常遇到虛假信息,92.2%被調查者認為標題黨現象嚴重。」論壇期間,《中國網絡誠信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外發布,首次系統梳理我國網絡誠信建設發展歷程。《報告》指出,要厚植根基,積極培育網絡誠信文化。網絡誠信建設愈加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社會文明發展的關鍵;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誠信文化,是建立和維繫網絡社會文明的必然要求。
本屆大會在孔子故裡山東曲阜舉行。孔子主張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等,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我們要充分挖掘和應用豐厚文化資源,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中汲取向善向上力量。」論壇致辭環節,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於傑深有感觸。
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光明網董事長陸先高表示,誠信是儒家思想核心,已經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光明日報作為思想文化大報,積極發揮在思想、理論、文化等方面優勢,多次開展儒家文化、誠信文化、君子文化等理論研討,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誠信建設文化營養,夯實新時代的誠信理論根基。
「網絡誠信問題屬於社會倫理範疇。我國古代誠信包含兩個方面:信,也就是現代說的講信任;誠,是道德概念,要從內心來守信用。所以,討論誠信問題要從傳統的倫理和道德兩個層面去思考。」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倫理學會常務副會長、浙江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李建華說。
技術賦能 聯防共治
技術是網絡的核心,也是網絡誠信建設的破題利器。《報告》中提到,隨著5G、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加速發展和推廣應用,網絡誠信建設應該充分利用新技術優勢,不斷完善管網治網手段。
「網際網路時代信息迅速傳遞,也造成了大量網絡謠言滋生。疫情期間,我們通過機器算法識別發現謠言約16萬條,很多謠言高頻次重複,強裂變能力很強。」騰訊PCG媒體市場部副總經理洪成介紹,所在團隊除了機器識別外,還有專家審核團,如果有些謠言傳播中機器無法匹配,將由專家進行二次確認。
在產品研發方面,小紅書通過採用全棧式反欺詐系統,從事前情報收集、事中檢測、事後分析三個維度,對虛假流量進行專項治理。「現有反作弊模型能在0.1秒內,識別機器刷量作弊行為,對作弊帳號、作弊行為進行監控,對人工刷量識別準確率已達99.9%;對黑產帳號從註冊、登錄到點讚、關注等各個環節實施全路徑布控,實時攔截網絡失信行為。」小紅書公共政策總經理熊鍵說。
壓實責任 強化自律
網絡媒體、社交平臺既是網絡空間建設者,又是清朗網絡空間的守護者,應認真履行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營造良好網絡生態,培育誠實守信的網絡文化。陸先高認為,要放大主流媒體聲音,運用好媒體深度融合成果,打造網絡誠信建設標杆;積極履行媒體輿論監督職責,讓危害網絡健康失信行為暴露在陽光下;通過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將廣大網民動員起來,參與到誠信建設當中。
人民網副總裁潘健也表示,網絡媒體承擔著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職責,履行誠信責任是其底色和基因,在保證內容安全的同時,也要保證技術安全。中國網副總編輯薛立勝認為,網絡媒體要發揮自身優勢,強化基於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智能化的內容傳播,做好新時代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
築牢清朗網絡空間的誠信基石,同樣需要網際網路企業強化自律、完善機制。「疫情暴發後,我們聯合多家權威媒體開設在線醫生直播間,免費為網民提供防護諮詢;針對學生『停課不停學』,開設疫情免費在線課程,結合平臺特性用『聲音』傳遞社會正能量。」喜馬拉雅副總裁屠琤說。騰訊公司公共事務副總裁陳勇認為,要不斷完善平臺內生制度、強化行業自律,做到守護與建設並重;尤其在後疫情時代,數位化、智能化發展按下快進鍵,平臺要以誠信為基石嵌入網絡社會中,攜手打造生態共同體。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2日 03版)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