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武警新疆總隊四支隊特勤中隊組織班組開展戰術訓練時,官兵在對一處廢舊工廠進行搜索。 李鵬攝
□ 本報通訊員 謝析搏 王國銀
□ 本報記者 陳麗平
迎著子彈上一線,對和平時期的大多數軍人而言,或許只是一句口號,但對駐守反恐一線的武警新疆總隊四支隊特勤中隊官兵來說,不僅僅是響徹天山大漠的鏗鏘隊歌,更是直面生死的真實寫照。
2014年4月27日,習主席視察該中隊時親切勉勵官兵:越是複雜嚴峻的環境,越能磨礪意志本領。希望大家牢記職責、再接再厲,為祖國和人民再立新功。
深情的囑託,巨大的鼓舞,沉甸甸的責任。中隊官兵始終牢記習主席囑託,鐵心向黨、苦練精兵、精武強能,打贏了一場場反恐維穩硬仗,交出了一份份優秀答卷。
一連串閃光的榮譽見證了官兵們的矢志信念和奮鬥足跡:中隊18次被表彰為基層建設先進(標兵)中隊,先後榮立集體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被武警部隊授予「反恐先鋒中隊」榮譽稱號,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單位」「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榮譽稱號。
將忠誠鐫刻在靈魂深處
車廂內,空氣凝固,官兵們緊攥著子彈已上膛的鋼槍。
情況通報顯示:一夥暴恐分子在數公裡範圍內設置路障,在多處同時打砸焚燒過往車輛。接到增援命令後,中隊官兵立即登車向事發地域開進。
現場的情況遠比預想的複雜。到處火光沖天、爆炸不斷,幾輛大貨車正冒著濃煙,空氣中瀰漫著血腥味,一夥暴恐分子正在施暴。到達現場後,官兵們如下山猛虎,向暴恐分子直撲過去。據槍、射擊、抓捕,經過7個多小時激戰,成功平息了事態。
這邊戰火剛熄,那邊戰鬥再次打響。10餘名暴恐分子四處逃竄,企圖製造更大事端。中隊官兵立即對方圓20公裡內的沙丘地、紅柳灘、蘆葦溝等地展開拉網式搜捕。
在近40攝氏度的高溫下,特戰隊員們連續搜索3晝夜。直到第4天黃昏,隊員們在棉花地發現了暴恐團夥的藏匿窩點。兇殘的暴恐分子見行蹤敗露,手持砍刀、長矛、鋼叉向搜捕隊員撲來。特戰隊員們毫不手軟,一舉將暴恐分子制服。
直面生死考驗,盡顯英雄本色。武警新疆總隊四支隊政委段天傑介紹,特勤中隊官兵傳承了「忠誠、勇敢、團結、善戰」的隊魂,以能打硬仗、惡仗、險仗著稱,在一次次生死博弈中化險為夷,是名副其實的「尖刀」上的「刀尖」。
忠誠,是中隊每名官兵鐫刻在靈魂最深處的鮮明烙印。
中隊原排爆班班長甘文杰服役滿12年,在死亡線上徘徊了近百次。今年初,已轉業回家待安置的他突然接到中隊請求:「在一起暴恐事件現場,發現了結構複雜的爆炸裝置,希望你能夠回來。」甘文杰二話沒說,立即打上背包,重返戰場。
暴恐現場的複雜情況令人膽戰心驚。一個碩大的爆炸裝置被放置在民房裡,X光機照不透,機械手臂無法抓提,排爆機器人無法承受其重量。面對這個龐然大物,甘文杰倒吸了一口涼氣。
「只能人工轉移銷毀,才能保證群眾安全。」甘文杰果斷下定處置決心。然而,戰友們都知道,人工轉移就意味著他要摘去防護手套進行作業,一旦爆炸,後果不堪設想。
有戰友勸甘文杰別管了,可他卻義正辭嚴地說:「我不上,讓誰上?」甘文杰在另一名排爆手的配合下,用毫無防護的雙手抬著爆炸物一點點往外挪動,不到300米的距離,他們整整抬了半個小時。最終,爆炸物在安全地帶引爆。
近年來,中隊先後參與處置各類重大暴恐事件20餘起,排除爆炸物200多枚,在反恐維穩最前沿築起了一道堅實防線。
生死面前總能臨危不懼
走進中隊榮譽室,讓人震撼的,不僅僅是近百個獎牌證書,還有戰鬥中一件件血跡斑斑的作戰服和繳獲的一枚枚土製炸彈、一把把大砍刀……這些戰鬥留下的實物,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每次戰鬥的驚險與慘烈。那麼,是什麼讓官兵們能在生死搏殺中迸發出如此大的能量呢?
「血性和血戰到底的勇氣!」中隊指導員楊皓的回答,雖簡短但鏗鏘有力。
有一年,5名暴恐分子行兇後藏匿在一個廢棄平房內,憑著自製獵槍和爆炸裝置,進行負隅頑抗。危急時刻,上級命令特勤中隊處置。時任中隊長王剛一腳把門踹開,正準備突入房屋時,暴恐分子向他腳下扔來一枚土製炸彈。王剛毫無懼色,迅速躲避,爾後一個翻滾進入房屋,果斷還擊。
「面對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中隊官兵憑藉著一股橫刀立馬的豪氣、有我無敵的勇氣、決戰決勝的底氣,方才屢戰屢勝、所向披靡。」中隊長劉琳說。
眼前的這名戰士,深眼窩,高鼻梁,相貌普通,初見面時還略有侷促。但一聊起熟悉的戰鬥,他的眼睛仿佛放出光來。他就是在一次戰鬥中擊斃6名暴徒的一等功臣吳蛟。
茂密的叢林裡,危機四伏。吳蛟和他的10名戰友站在林地邊,接下來的每一步,都可能與潛藏著的敵人短兵相接。
「啊!」一聲驚呼,那是上等兵賀洪良搜索的方向。兩個匍匐在地上的黑影突然起身朝賀洪良撲去。千鈞一髮之際,吳蛟猛一蹬地,後發先至。移動中,他調轉槍口,據槍、瞄準、擊發,暴徒雙雙倒地。一連串動作乾脆利落。
搜索還在繼續。突然,前側樹叢中一道寒光在手電光束中閃過,敏銳的吳蛟立即示意戰友迅速從兩翼包抄。果不其然,3名暴徒意識到位置暴露,狗急跳牆衝了出來。雖陷重圍,吳蛟卻臨危不亂、沉著應戰,將暴徒一一擊斃。
在毫髮之間決勝的排爆戰鬥,最為考驗官兵的智勇和心力。
排爆手陳冰威的面前,散布著十幾個大小不一、裝置各異的炸彈。
經過短暫勘察甄別後,陳冰威開始從清理引線人手。他端著沉重的機械手臂,進行細至毫釐的精密操作。幾個小時後,10枚炸彈被成功拆解。
最後,只剩下一枚被安放在麵包車上的炸彈了。陳冰威經過仔細查看周圍後,果然在側面發現了另一個觸發裝置。他採用先車彈分離、後拆除轉移的辦法,歷時3個小時作業,終於啃下了這塊最硬的「骨頭」。
複雜環境練就一身硬功
取得一場戰鬥的勝利或許帶有運氣的成分,但數十場真刀真槍的反恐戰鬥都能完勝,則是憑藉特勤中隊官兵過硬的本領和底氣。
在令人羨慕的光環下,旁人只記住了特勤中隊的榮耀,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們背後付出的艱辛努力。中隊官兵始終牢記「只要練不死,就往死裡練」的隊訓,不斷在挑戰極限中把制勝本領練到極致。
「寧把血汗灑在訓練場,也絕不能失利於戰場。」中隊始終堅持反常規訓練,官兵們有車不坐練奔襲,有橋不過練泅渡,有路不走鑽山溝,在近似實戰的複雜陌生環境中練就一身硬功。
那年,中隊35名官兵連續一個多月戰鬥在一線,先後完成武裝巡邏、沙漠叢林搜索、武裝清查等10餘項任務。沒想到歸隊後第二天,中隊就又組織開展為期2周的「魔鬼」訓練:每天武裝5公裡越野、攀登、400米障礙、擒敵、10公裡耐力跑。
「戰鬥歸來不休整,直接進行大強度訓練,這也太不近人情了。」一些官兵有些想不通。
「這次任務暴露出隊伍在長途奔襲、陌生地域戰術協同等方面還存在問題,必須馬上填補『短板』。因為戰鬥沒有『休整日』,隨時可能會打響。」訓練第一天,劉琳的一番話為官兵們解開了心結。劉琳認為,越是在容易鬆懈的時候,越要超常規練兵、超極限淬火,方能在戰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在特勤中隊,由於訓練任務重、險難課目多、危險係數大,不少官兵都留下過傷疤。一次考核中,戰士謝春紅在通過獨木橋時,突然腳底一滑,一頭撞在橋樁上,鮮血頓時順著臉頰染紅了他的作訓服。就在考官準備發出中止考核的信號時,謝春紅卻選擇了堅持,並最終奪得了季軍。事後,他的傷口縫了4針,留下了5釐米的傷疤。小謝卻樂呵呵地說:「傷疤,是特戰隊員最美的勳章。」
人人都是「刀尖子」,個個爭當「壓艙石」。近年來,中隊先後7人榮立一等功、11人榮立二等功、140人榮立三等功,2人被表彰為「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
訓時忘死 戰時逢生
□ 短評
韓輝 段天傑
在歷經一場場驚心動魄、生死搏殺的戰鬥後,武警新疆總隊四支隊特勤中隊官兵總結提煉出「只要練不死,就往死裡練」這句豪氣血性的隊訓。乍一看,似乎有點不科學,但細細品味,卻是對軍人精神特質最恰到的詮釋。它不僅是中隊官兵融入骨髓的「動員令」,更是直面生死的「衝鋒號」。
軍人的狀態只有兩種:打仗和準備打仗。從某種意義上講,準備打仗比打仗更重要,如果認識不到位、準備不充分、訓練不託底,打仗就沒有底氣,甚至不戰自敗。特勤中隊官兵之所以能打贏20餘場反恐維穩硬仗,靠的就是平時的千錘百鍊。
反恐戰場短兵相接,時刻面臨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生死瞬間,取勝之道並無捷徑,全靠平時近乎苛刻的實戰化訓練。「往死裡練」,就是要把本事練到極致,在不斷挑戰自我、挑戰極限中,擠壓能力提升空間,實現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訓時忘死,戰時逢生;訓時貪生,戰時難生。廣大官兵只有叫響「只要練不死,就往死裡練」的豪言壯語,才會在心底升騰起忠誠使命的信仰之情,才能做到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項工作向打仗用勁,確保一聲令下拉得出、衝得上、打得贏。
(作者分別系武警新疆總隊四支隊支隊長、政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