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三種古老的戲劇:一種是古希臘的悲劇與喜劇,另一種是印度的梵劇,第三種就是中國的戲曲。戲曲是以歌舞表演故事的藝術,而中國的京劇正是諸多劇種中的典型代表。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上至玉皇觀音、帝王將相下至布衣百姓、販夫走卒,歷史與倫理、革命與愛情、現實和神話、戰爭和陰謀,在京劇中都可以化為大街小巷中平頭百姓嘴邊傳唱的西皮二黃。雖然京劇既沒有崑曲那樣古老,也遠不如秦腔的歷史悠久,但是京劇在近兩百年的歲月裡,汲取各個地方劇種之所長,把如此眾多的藝術形式完美地綜合在一起,綻放著巨大的藝術魅力,它集優美的唱腔、精彩的對白,考究的表演、驚險的武打於一身,曾經是中國人最為喜愛的娛樂形式。
然而在今天,京劇,這一演繹了幾百年的傳統文化,面對日益絢爛、喧擾的今天,似乎越發地跟不上時代的節拍,它頭戴「國粹」的光環,卻不得不遭受被冷落的尷尬境地——
人們更多喜歡接受富有激情、朝氣十足、另類個性的文化氛圍,而不願耐心地接受京劇那拉著長音的唱腔,也很難感受戲臺上京劇演員那一顰一笑、眉宇間流淌著的情感,更難領悟京劇所傳承的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除此之外,觀眾席中寥寥無幾的聽眾,同樣註定了京劇演員前途的渺茫。一名具備先天條件的兒童需要接受6~10年的嚴格訓練才能成為一名普通的京劇演員,但這並不意味著他能依靠表演京劇養活自己。很多中、青年京劇演員只能在失業與改行之間做出艱難的選擇。
在這樣一個國粹藝術遭遇尷尬的時代:觀眾減少、隊伍萎縮、資金缺乏等問題使京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並非絕境。京劇的獨特魅力在一部分擁躉心中愈久彌香,依然有這麼一群人,願意用自己的熱愛和堅持做一名京劇藝術的守望者。
▼
始建於1905年的北洋大戲院,無數名角曾在此登臺。如今這裡已經改建成一家電影院,是濟南很少幾個上演京劇的地方。
今晚,五十七歲的田家裡將在演出的《秦香蓮》中飾演太監。由於缺乏經費,劇院設施已經多年沒有進行必要的維修。
這場演出的戲票從一周前就開始售賣了,價格也只有區區十塊錢,但還是有很多票沒有賣出去。賣票的桌椅用的是今晚演出《秦香蓮》的道具。
開演之後,劇院的經理在門口數地上散落的票根,以此估計本場演出的收入。可以容納四五百人的劇場只賣出了不到一百五十張票。
由於平時演出較少,劇院大部分時間用來放電影,勉強保障基本的運轉費用。
京劇演員的付出並不因觀眾的稀缺而打折扣。67歲的吳麗珠在紀念自己舞臺生涯五十周年的演出中不慎扭傷了右腳。為了不耽誤接下來的表演,她利用演出間隙在化妝間打封閉。
一場武戲《小商河》下來,48歲的主演董玉傑背上用來止痛的膏藥已經被汗水浸透。他的傷是在一個月前排演時留下的。
趙蘭英老師在看著自己剛剛獲得全國大獎的學生劉珊珊化妝。培養一名優秀的年輕京劇演員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工作。
為了趕場,曾獲得過全國的十大票友稱號的吳春華趕在化妝的間隙,匆匆吃幾口盒飯。
魯藝劇院後臺。《西廂記》演出結束,為臺灣票友張雅君捧花的女演員。
為了適應觀眾的口味,京劇演員有時還得客串歌舞等綜藝節目。
春節,劇院在一所大型商店演出,裝有水龍頭和鏡子的廁所被演員們用作臨時化妝間。李鵬在廁所裡幫實習學員化妝。
畢業三個月的武生演員郝振在宿舍裡看動畫片。他年輕又茫然。有的學員畢業後兩年仍然沒有被劇院正式錄用,只能按實習生的標準,領取每月460元的補助。
小原已經唱了四年戲,但是她的嗓子出了問題,日後要改行作文秘。她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老一輩演員仍在堅守。77歲的李幼麟老先生七歲練功、九歲學戲、十歲登臺,曾獨創繞舞臺一周連續十個前空翻。退休後,他用退休金錄製了一千多盤京劇錄像帶,希望捐獻給北洋劇院,在錄像廳循環放映,但被劇院經理婉言拒絕了。因為即使滾動播放影視大片都很難贏利,更何況觀眾寥寥的京劇。
臺灣男旦馬文候酷愛京劇,辭掉工作專程來北京學戲,卻因疲勞過度罹患面癱。患病期間他將自己反鎖在北京的寓所中,封閉式練功。他期待病癒後重返舞臺,實現自己的京劇夢想——將荀派和筱派合理地融為一體,成立自己的京劇工作室,將很多在大陸已經失傳的傳統劇目和表演技法陸續搬上舞臺。
為了湊齊排演《李清照》的經費,李青一家把原有一百多平米的住房出售,一家三口擠在一套三十多平米的房子裡面。戲排成了,屢獲大獎,卻總共只演出了不到十場。排戲投入的近兩百萬元收回無望。
出生於1978年的餘(叔巖)派傳人王佩瑜是著名女老生,曾經為電影《梅蘭芳》中的「冬皇」孟小冬配唱。她對於自己的表演有著「絕對自律」的要求,拒絕為了豐厚收入而去搭班做商業表演,拒絕為不懂京劇、對演員要求不高的觀眾表演。她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當英雄沒有用武之地的時候,寧可選擇毀滅。所幸的是,我們都心懷信念和理想,並且願意為之守候。即便讓我在寂寞中等待一生,只要給我希望,我就得守著自己的舞臺。」
校園中,山東藝術學院二○○四級京劇表演專業的學員正在基功課上「拿頂」。訓練大廳的牆上懸掛著京劇大師譚鑫培和梅蘭芳的畫像。相比畢業之後,這幾年的學員時光是美好而單純的。他們憑著對京劇藝術的熱愛而苦練,生存的殘酷對他們來說還是鏡花水月。
《京劇守望者》是作者寧舟浩於2004—2007年間拍攝的紀實性攝影專題。此專題主要以濟南京劇院為視角,細膩而深入地記錄了中國京劇的發展現狀與面臨的困境,以此折射中國傳統文化所遭遇的危機。
寧舟浩,紀實攝影師。1975年出生於山東肥城。祖籍湖南省隆回縣。高中期間開始自學攝影,1996年畢業於西安統計學院。大學期間在《陝西日報》首次發表攝影作品。工作後業餘時間學習攝影。現居住於山東省濟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