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教育從業者來說,是困難重重、不斷挑戰的一年。每天一睜眼,就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壓力。
尤其是增長乏力,現金流緊張,組織僵化和標準化複製難這四條鴻溝,更是在疫情之外"惡狠狠"地橫跨在教培企業面前。
一、增長乏力
今年教培行業的增長水平普遍下滑,曾經被期盼的"疫情後積壓式爆發"並沒有到來。
據中國民辦教育協會調查顯示,超七成教培機構預計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期減少超30%,其中近一半線下教培機構同期營收跌幅將超過50%。
傳統的增長方式顯然無法支撐起業績期望,如果沒有明顯改變,這種情況在下半年或將持續。在這種情況下,渠道創新、OMO(線上線下結合發展)創新成為教培行業的增長關鍵。
就以現在很火的直播帶貨為例,在線下招生會無法舉辦的情況下,很多教培機構及時拓展線上業務,藉助教育saas服務商創客匠人搭建微信公眾號知識店鋪,以公益直播課的方式引流帶貨,常常一場直播就可以引流數萬人。
依託12億月活用戶的微信生態圈,很多入局線上的教培機構都順利打造了自己的超級私域流量池,不受疫情影響,繼續為學員提供教學服務,順利課消和招生,為自己在危機之中增添了一層抗風險能力。
二、現金流緊張
疫情之下,線下業務停擺,對於傳統教培機構來說,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無法正常課消,無法啟動招生,學員不斷流失,與此同時,房租、教師工資等花銷仍在源源不斷,很多機構甚至面臨資金鍊斷裂的窘境。
對現金流的擔憂直接體現在了融資市場。綜合市場數據顯示,今年1-5月行業融資88起,較去年同期減少46.67%,而機構現金流健康度一直是資本最為看重的其中一點。
三、組織僵化
疫情對教育公司的組織能力也是一次重要考驗。從面對疫情之初到現在,能否及時作出業務形態調整,直接決定著公司的生存能力。
有數據顯示,疫情期間,有51.2%機構轉型線上授課,22.8%機構嘗試線上服務,另外26%機構選擇原地等待。
結果很明顯,疫情的影響延續至今,停留在原地的機構並沒有等來他們期望的結果,一切並沒有恢復到去年疫情之前。事實上,疫情也僅僅只是線上化的一個催化劑,在線教育早已乘著時代的巨輪而來,躲是躲不過去的。
沒有創新的企業大多處在生死邊緣,而組織創新能力強的企業才可以乘風破浪。
四、難以標準化複製
教培行業目前還處在高度分散的狀態,市場需求分散,供給分散。區域品牌難以跨地域成功,其痛點就在標準化複製能力上。
對於教培機構來說,師資是重中之重,但其存在難以標準化複製的問題,按照傳統線下模式,教室容量、老師精力都是限制,教師生產力難以擴大。
而疫情期間的被迫線上化反而解決了這個問題。
以視頻課舉例,教培機構可以將老師的一堂線下課錄製、剪輯好,上架到創客匠人知識店鋪中,老師只需要授課一次,錄製好的視頻就可以無限量售賣給學員,將知識價值最大化。
例如創客匠人協助搭建的【windy教你學英語】知識店鋪,其中的【一口氣搞定音標】課程,被超過22萬學員觀看學習。
增長乏力,現金流緊張,組織僵化和標準化複製難,是每一家教培機構都需要跨過的鴻溝。這背後的關鍵,總結起來也很簡單,就是需要企業懷抱新思想,升級新模式,擁有組織創新能力。
在線教育、直播帶貨、短視頻等眾多風口湧現,就看教培機構能否抓住新一波的流量紅利,實現線上線下深度結合,走出最適合自己的差異化增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