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電影《我是山姆》截圖
電影《我是山姆》的故事表層是在講「智商只相當於七歲兒童的山姆,努力爭取女兒撫養權」的故事。但其本意是表達「母愛的偉大,母親在家庭中的不可替代性」,影片在替女性發聲。
先說一下這部影片的拍攝難點——如何通過鏡頭表現智商或精神狀態異於常人的角色。比如這部影片裡的男主角和《美麗心靈》裡的約翰·納什。我們看看電影開始的幾個鏡頭。
圖片源自電影《我是山姆》截圖
這是男主角山姆的主觀視點鏡頭,表現了山姆強迫症般的把所有咖啡伴侶整齊歸類。觀眾可以發現,這幾個畫面非常穩定,和後續用晃動的鏡頭來表現山姆在公眾環境中的狀態,產生了巨大的反差。這種視覺呈現是表現人物內心和傳達旁人態度的有效方法。
圖片源自電影《我是山姆》截圖
另外這部影片涉及到一些藝術知識和常識,一個是甲殼蟲樂隊,一個是電影《克萊默夫婦》,還有就是由蘇斯博士50個單詞寫成的,合轍押韻的繪本故事《綠蛋和火腿》。這些元素能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人物和快速融入到劇情。
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褒母貶父」的傾向性。主人公山姆被父親拋棄,女律師的老公出軌,鄰居安妮的父親人性刻薄,這些智商正常的男性表現出的責任感還不如有著低齡思維的山姆。而劇中亮相的或隱性出現的女性角色,不是在職場打拼,就是為孩子嘔心瀝血。劇中一位女醫生的母親,自己能力不高,卻把女兒培養的很出色。
圖片源自電影《我是山姆》截圖
影片開始不久出現的兩個角色,立刻能讓我們感覺到故事是在表達母親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圖片源自電影《我是山姆》截圖
山姆和智商都不高的朋友們一起看電影,其中一個人的母親在樓下等他回家。為什麼不是他爸爸出現,因為關心孩子的,還得是媽。
山姆女兒露西長大的這個過程,鄰居安妮成了隱形的母親角色,陪伴著露西成長。從這個角度上講,山姆和女兒之間的情感鋪墊,並不是具備很紮實的故事基礎。
影片在刻畫山姆和露西的感情時,安排了一場山姆和朋友們為露西買鞋的戲。這場戲在劇作結構上與後續劇情女律師教山姆打領帶的戲做了呼應。一場戲是一群男人選不出一雙鞋,一場戲是女人細心指導一個孩子般的男人生活知識。雖然情節有交待女律師耐心指數增加的功能,但也表現了在打扮孩子方面,男性沒有發言權。
圖片源自電影《我是山姆》截圖
這部戲的劇作設計,巧妙利用了法庭上的律師傳情達意。無論是問「女兒到了青春期,山姆能感覺到她的細微變化嗎」,還是反駁「即使是個正常的父親,就能真正理解女兒的心思嗎」,其實都是在表達,女兒成長中,母親的位置是無法替代的。
從故事情節上講,我覺得這部影片不如《克萊默夫婦》貼近生活。《克萊默夫婦》通過讓夫妻雙方分居,進而有機會重新審視對方,最後完成了人物的成長和雙方的和解。故事形容了父親、母親和孩子槓桿般的關係。《我是山姆》裡出現了那麼多不合格的父親,相對比較極端一些。現實生活中父愛和母愛同等重要,完整的家庭,才是孩子茁壯成長的基石。
電影《我是山姆》裡出現的兒童權益保護組織用細緻、嚴謹的法律來提前保障兒童身心健康,預防不良事件發生的情節,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