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哲學君
真誠是心靈的良藥,是人生這場修行中讓我們不斷獲益的寶貴品德。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真誠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所說的和所想的是一致的,這叫不欺人;一層是所想的和所體驗的是一致的,這叫不自欺。真正的智者,能真誠地對待別人,不欺人,更能坦率地對待自己,不自欺。
善良不欺人
韓嬰在《韓詩外傳》中有言:與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戚必疏。意思是:待人誠實,即使疏遠的人也會親近你;待人虛偽,即使是親友也會疏遠你。春秋時期,魯國國君孟孫有一次帶著臣子秦西巴等人進山打獵,其間孟孫獵得小鹿一隻,於是命令秦西巴將這隻小鹿帶回宮去。秦西巴帶著小鹿回宮的路上,後面有一隻母鹿跟隨著他並發出陣陣哀啼,他猜得手中的小鹿與這母鹿是母子。他不忍心聽這母鹿的哀嚎,於是將小鹿放了,兩隻鹿隨即一同逃離。稍晚孟孫打完獵回宮,問秦西巴要白天獵得的小鹿,秦西巴說:「我回來的路上,母鹿跟著我一路哀嚎,我實在不忍心,就將小鹿給放了。」過了三個月,孟孫為兒子找老師,想起秦西巴,就將其召回宮中,任命他當太子傅。
左右臣下對此很不理解,問孟孫:「您之前降罪於他,如今卻又任命他為太子的老師,這是為什麼呢?」孟孫說:「秦西巴心懷仁慈,他連一隻小鹿都不忍心傷害,又怎麼會忍心傷害我的兒子呢,叫他做我兒子的老師,我很放心。」
內心真誠善良的人,說不出傷害他人的話語,做不出傷害他人的行為,儘管有時他們的做法會顯得得不償失,但巧詐不如拙誠,日久見人心,一個人為人到底如何,時間久了大家在心裡自然有清晰的判斷。
人生是一盤很大的棋,當前的行為要放在時間的長河裡才能知道它的好壞,所以無論何時一定要真誠待人,不欺騙、不傷害,福報自會隨之而來。真實不自欺
《荀子·不苟》中有云: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君子要陶冶思想性情,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沒有什麼比誠心誠意更重要的了,誠心誠意地對待每一個人,包括自己。有一個年輕的居士,前去拜訪一位高僧,他們從早上一直談到中午,到了吃飯的時間,寺院中的侍者看兩人談得十分投機,便為兩人準備了一大一小兩碗面。高僧看了一下麵條,將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說道:「你吃大碗的吧!」按照常理,居士應該將大碗再推回高僧面前,以示恭敬,可是居士一點都沒有推讓,而是非常自然地接過大碗就吃了起來。高僧見他這樣,不由皺起了眉頭,心想:「本以為他慧根不淺,可是居然一點都不懂得禮儀!」
居士吃完後,看見高僧根本就沒有動筷子,並且臉有慍色,便笑著問高僧:「師傅為何不吃?」居士見高僧一語不發,便恭敬地說:「我確實是餓了,只顧自己狼吞虎咽,的確有失禮之處。然而我將你推給我的大碗面再推回到您的面前,那不是我的本願。既然不是我的本願,我為什麼要那樣做呢?我要問師傅,你推我讓的目的是什麼?」
高僧答:「吃飯。」
居士嚴肅地說:「既然目的是吃飯,您吃是吃,我吃也是吃,何必再你推我讓!難道您把大碗讓給我不是真心的嗎?如果不是真心的,那您為什麼要那樣做呢?」
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並非內心真正所想,為了禮儀周全我們儘量表現得謙讓客氣,但是思想和行為的不一致常常會使人疲累不堪。
不如在適當的禮貌中大膽地選擇遵從自己的內心,撇開那些虛假的客氣,對自己誠實,也不猜忌別人,坦率真誠地對待自己和他人,這才是做人的真諦。《孟子·離婁上》 中有云: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誠是自然的規律,追求誠是做人的規律。極端真誠而不能使別人感動,這是未曾有過的事;不真誠,是不能感動別人的。
誠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基礎,為人處世,唯有報之以誠,才能有力地撼動這個世界,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希望我們餘生都能以誠待人,不欺騙,不說謊,不粉飾,表裡如一,實實在在與人相交,與己相處,與世界相融。作者:哲學君,來源:哲學人生網(ID:zxrsnet)哲學人生網,數百萬人關注的微信大號,反思人生的問題,感悟生活的哲理,追求心靈的自由,享受智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