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幾乎人人都有過「崴腳」的經歷——「下樓梯踩空、跑步時踩到小石子、打籃球踩到別人腳上……甚至沒站穩時都可能崴到腳。」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這是小問題,休息兩天就好了,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留下了後遺症:經常崴到同一隻腳,成了「習慣性崴腳」。
什麼是「習慣性崴腳」?
崴腳,專業叫法是踝關節扭傷,是一種常見的肌肉骨骼損傷。
崴腳後沒有進行正確的處理和保養,導致踝關節周圍的韌帶鬆弛、穩定性變差,踝關節就容易出現二次扭傷,形成「慢性踝關節不穩」,即習慣性崴腳。
據相關數據統計,在崴過腳的人裡,有40%會發展為習慣性崴腳。
習慣性崴腳是一種長期的慢性損傷,不僅會影響日常活動,還可能誘發骨折、出現關節炎,形成惡性循環。如果沒有引起重視,等疾病發展到晚期,就只能通過手術進行補救了。
因此,崴腳後進行正確的處理並及時就醫,才能避免埋下健康隱患。
崴了腳,如何正確處理?
首先,我們應避免錯誤的處理方式:
01熱敷、塗抹紅花油
崴腳後血管破裂,熱敷或塗抹紅花油都會使血管擴張,加重腫脹和疼痛。
02按摩、揉搓受傷部位
崴腳後可能會傷到骨頭和韌帶,隨意按摩、揉搓會使損傷的部位症狀加重。
03感覺不疼了就繼續運動
很多人認為不疼了就是康復了,殊不知崴腳後如果沒有正確處理,內傷沒有充分癒合,會陷入「扭傷→不穩→運動→再扭傷」的惡性循環,從而導致習慣性崴腳。
崴腳後出現輕度扭傷(腳踝能夠自主活動,周圍沒有明顯腫脹),可以按照RICE原則進行處理:
1、休息(Rest)
切記馬上停止所有活動,觀察腳踝的受傷情況,避免進一步的損傷。
2、冰敷(Ice)
在崴腳後48小時內,用溼毛巾包裹冰塊置於踝關節疼痛區域(切忌將冰塊直接接觸皮膚,以免凍傷),每次約20分鐘,每日3次,可以緩解患處的炎症反應和疼痛。
3、加壓(Compression)
使用彈性繃帶適當加壓踝關節可緩解腫脹,切忌加壓過度導致肢體缺血。
4、抬高(Elevation)
休息或睡覺時,可在患肢腳下墊一個枕頭,增加血液回流,能減輕腫脹狀態以及減少血栓形成的機率。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僅適用於急性踝關節扭傷的應急處理,一旦出現以下症狀,需要及時就醫:
冰敷後腫脹、疼痛沒有減輕,反而更明顯;受傷部位變青紫、沒有知覺、出現刺痛感;腫脹感延伸到了小腿肚,腳尖出現麻痺感。如何預防習慣性崴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3組動作鍛鍊,強化自己的踝關節,減少反覆損傷的風險,從而預防習慣性崴腳:
動作一:踮腳訓練
動作要領:
人站直,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分別用足尖正向前、「外八字」、「內八字」三種姿勢上下踮腳;在最高位置保持10秒,落地放鬆10秒,重複10次為一組, 每天2~3組,組間休息30秒;上述三種姿勢依次進行。動作二:彈力帶腳背拉伸訓練
動作要領:
下肢伸展,大腿放鬆,膝蓋微屈,可在膝蓋下墊個軟墊或軟枕;彈力帶一端固定,一端套在腳背近腳趾處,如圖將腳面朝小腿方向勾起;保持10秒,重複10次為一組, 每天2~3組,組間休息30秒。動作三:單腳站立訓練
動作要領:
不使用任何支撐,單腿站立30秒後換腿重複練習4~5次循環;剛開始可以睜眼做,熟練後可以閉上眼睛做。總的來說,崴腳這件事雖然常見,但也不容小覷。學會正確處理,平時做好踝關節的保養,有問題及時看醫生,才能將影響降到最低。
關於「習慣性崴腳」,你還有什麼想要了解的問題?歡迎在文末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