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親爸爸一下就睡了哦!」
「才不要呢!」寶寶叫到,「我不要親爸爸!」
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才好呢?我們來看看繪本《給爸爸的吻》中熊爸爸是怎麼做的吧。
《給爸爸的吻》是2008年度英國圖書信託基金會插畫大獎獲獎作品,他的作者是弗朗西斯·沃茨,澳大利亞兒童文學作家,也憑藉《給爸爸的吻》這一圖畫書榮獲了」澳大利亞兒童圖書書評議會獎。無論在哪裡搜索親子繪本書單推薦,本書都會在其列,因為,這真的是一本十分溫暖而又深藏育兒智慧的書。
一、一本適合爸爸和孩子共讀的優秀繪本
畫面生動,引人入勝本書的主人翁是一位熊爸爸和他的熊寶寶。雖然設定的是熊的外形,可是熊寶寶憨態可掬、任性可愛,看到它一次又一次地說「才不要呢」,就像看到了我自己寶寶的熊樣兒。而熊爸爸闊背圓肩、高大威猛又有點笨拙,也是傳統的爸爸的形象。這樣貼切生動的形象一下子拉近了書本和小朋友的距離,能夠吸引小朋友乖乖坐下來讀這本書。
書中對父子倆的動作、表情刻畫也十分生動細膩,使得圖畫和文字形成畫面互補,推動了全文故事情緒的發展,將這種濃濃的父子深情渲染出來直接引發小朋友的情感共鳴,使小朋友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耳濡目染,對父愛產生了很直觀的理解和體會。
簡單易懂,充滿韻律故事中,熊寶寶不願睡覺,熊爸爸想了7個辦法,用上了7種小動物,這樣的設定本身就讓小寶寶覺得很有趣,孩子總是喜歡動物的。加之每次都以「像……一樣吻爸爸,好不好?」來發問,而每次熊寶寶都以」才不要呢「作答。
7個場景從總體上形成了排比對仗的格式,使得全文結構嚴謹,前後呼應,邏輯清晰,小朋友一看就懂,沒有閱讀障礙。這樣的格式也使得全文充滿了韻律感和節奏感,朗朗上口,在親子共讀中,從聽覺上對小朋友形成刺激,促進語言發育。
側面烘託,傳遞愛意在書的封面,是寧靜的藍色背景,棕黃色的熊爸爸寵溺地把熊寶寶抱在懷裡撓痒痒,寶寶在爸爸懷裡打鬧瘋玩,仿佛聽到了熊寶寶哈哈大笑的聲音。棕色和藍色的互補色搭配對比強烈,棕熊父子之間的親暱和諧關係得到強化突顯。後面內容大多是黃色加橘色的同色系,色調溫暖,為全文奠定了濃鬱的溫情基調。
畫面裡面也沒有多餘的東西,就連一開始小熊賴著不睡覺時,他旁邊的玩具也是用紙杯DIY做的鴕鳥,這肯定是爸爸或者媽媽給他做的。而旁邊的布偶猴子是他的最愛吧,書中熊爸爸也一直幫他拿在身邊。
這些細節從側面上烘託出這是一個溫暖和睦的家庭。不愧是優秀繪本,短短二十頁,卻給讀者營造出了活靈活現的親子互動生活場景,傳遞出濃鬱溫馨的父子之情。
二、熊爸爸無可替代——充分利用智力體力的優勢參與親子教育
熊爸爸發揮身強力壯的體能優勢,助媽媽一臂之力為什麼說男人很」man",力量爆棚就是一個重要表現了。熊爸爸為了得到熊寶寶的親吻,一會兒模仿長頸鹿把他舉得高高的,一會兒模仿蝙蝠把他倒提著甩水……同時一步步完成了上樓梯、洗澡、刷牙、換上睡衣、鑽進被窩的一系列動作,直到最後,熊寶寶給了爸爸一個吻和擁抱,乖乖上床睡覺了,成功避免了一場睡前大戰。
在養娃過程上,很多事情還真的只有身強體壯的爸爸能做到,要知道,瘋鬧起來的寶寶就是奔跑的「小旋風」,相對纖柔的媽媽可是不容易抓住的,更別說做把孩子整個舉起來、拋起來等需要力量支撐的大動作了。
熊爸爸擅於轉移孩子關注點,化解衝突事半功倍熊寶寶真的不願意親吻熊爸爸嗎?不見得。其實寶寶的行為習慣會漸漸形成自己的規律。對熊寶寶而言,吻了之後該睡覺了,他可不想那麼早睡,所以他不想親吻爸爸媽媽。
熊寶寶不想睡,熊爸爸沒有放之任之玩到困得不行,也沒有選擇發脾氣強硬地拖熊寶寶去洗澡刷牙睡覺,而是選擇遊戲的方式耐心地來引導熊寶寶,把熊寶寶的關注點直接從「吻不吻」上變成了「怎麼吻」,一次不行來二次,全程無壓迫。
「怎麼吻」可能孩子覺得有區別,但是對於大人來說目的是一樣的。擅於用類似於「打太極」般的巧勁兒來對付家裡的熊孩子,省時、省力、省心。
熊爸爸「熟能生巧」地就地取材,實現和孩子近距離溝通為什麼熊爸爸會選擇做這些比擬呢?真得太形象太有趣了,連大人看了都覺得很好玩兒。仔細讀本書,你會發現熊爸爸說像長頸鹿的時候,畫面中雨傘手柄是長頸鹿;說像鱷魚的時候,寶寶的浴室裡有隻鱷魚……這些原來都是熊寶寶生活中熟悉的東西。
熊爸爸能夠急中生智,就地取材,因勢利導,不同場景裡不同的動物做比方,也是源於熟悉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喜好特點。生活中,如果爸爸們對孩子的成長環境、精神世界都不了解,不知道孩子的世界裡有什麼,又怎麼做到和孩子信手拈來地溝通交流呢?
我們可以看到故事中的熊爸爸並不是笨手笨腳的呆呆「熊」,反而是個聰明、負責、耐心、有愛,集力量和智慧於一體的好爸爸,他十分巧妙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也在不知不覺中用父愛浸潤了孩子的心靈。在親子教育中,我們都渴望有個好爸爸,只是爸爸有時因為缺了一點技巧而稍顯笨拙。
三、爸爸們如何在親子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
人們常說,母愛如水、父愛如山,在親子教育中,爸爸和媽媽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人員曾對爸爸和媽媽對孩子的不同影響做過調查,發現:常與媽媽相處的孩子對新鮮事物興趣濃厚、擅長社交;而常與爸爸在一起的孩子智商略勝一籌,獨立感與自信力更強。
世界著名父子教育專家、父子教育界的著名領袖人物JOHN BADALAMENT曾提出:跟父親感到親近的孩子比沒有收到父親關愛的孩子高出一倍的機率進入大學和找到穩定工作,青春叛逆的可能性下降75%,監禁可能性下降80%,未來抑鬱症的可能性下降50%。
爸爸應該積極參與到育兒中來毋庸置疑。但是《人民日報》曾報導過一項調查:目前我國家庭教育中,以媽媽為主的佔50%,以爸爸為主的佔20%,平分秋色的佔30%,說明爸爸的參與程度遠遠不夠。近幾年流行的一種說法:喪偶式育兒,大多數也是針對爸爸在家庭育兒上失職而發出的強烈聲討。那麼,爸爸們應該怎麼做呢?
1、主動協助參與,搭建愛的世界
本書中熊媽媽的唯一一次出場,是嘀嘀噥噥不想睡覺的熊寶寶在爸爸的勸說下過來親吻媽媽,在此之前,她正坐在沙發上看書喝咖啡。講真,熊媽媽真的太幸福了。這要多虧了熊爸爸的參與啊!翻開本書,會發現他們的家好乾淨,畫面裡面沒有亂扔一地的玩具,想必媽媽沒有很累因此有精力收拾,也可能是爸爸幫了忙。
婦女頂起半邊天,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媽媽既要出去上班掙錢還要回來養兒育女,可是還不懂事的小寶寶哪裡能體會媽媽的辛苦,只會重複「不要不要「,每天在催洗澡、催吃飯、催睡覺這些事情上鬧得雞飛狗跳,花費很多精力,著實感覺崩潰,像熊媽媽那樣悠哉地喝喝咖啡讀讀書的放鬆狀態,太難實現了。這也是拜像甩手掌柜似的爸爸們所賜。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夫妻是家庭的建築師。父母恩愛的家庭,就像一個溫暖的巢,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像熊爸爸一樣參與進來共同育兒,緩解一下媽媽的疲勞、壓力和焦慮,父母之間會避免很多爭吵和矛盾,從而形成放鬆、和諧、充滿愛意的家庭氛圍,這樣的輕鬆氛圍能夠讓孩子清楚地感覺到: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爸爸媽媽也很愛我。在愛的世界裡長大的孩子,自然會充滿愛。
2.巧用「遊戲力」,解決衝突矛盾
「遊戲力」概念來自《遊戲力》一書(又名《會玩的父母》)。書中強調首先是準確地「翻譯」出隱藏在孩子表面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和想法,然後才是通過遊戲的方式將我們的意願「翻譯」成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語言」。
不是簡單地做遊戲,而是指「基於玩耍式遊戲的養育方式」,解決常見的行為問題,激發孩子內在的自信力,並重建父母與孩子間親密溝通的橋梁。
爸爸也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來處理孩子們的日常爭端問題。例如,哥哥和弟弟因為都想玩新買的小貨車吵起來了。首先我們要明白孩子的意圖是都想自己先玩兒,而我們的意願是希望他們一起玩兒。這時候講道理怕是沒用了,不如扮演成一個"大怪獸"去加入兄弟倆的搶奪大戰,作為第三方「敵人」激發起孩子的好勝心,從而停止爭奪、統一戰線。
通過遊戲的方式,孩子們覺得從「怪獸」手中奪回玩具很有成就感,也能體會到一起玩玩具比自己玩兒更有趣。同時孩子們爭搶玩具的衝突解決了,大人也就不用頭疼地講道理、「斷公道」了,何樂而不為。
3.大方表達真實感受
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都是情感內斂的,並不善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傳統的爸爸們更是如此,要樹立自己高大威嚴、無所不能、堅強有力地一家之主的形象,有的甚至不苟言笑、嚴肅嚴厲。
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所做的大量調查表明:「沒有父愛的家庭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性格心理的缺陷。所以,讓孩子感受到父親的存在,體會到父親對自己的愛,其意義在於使孩子有一種心理寄託,獲得安全感正常健康地成長。
其實有些爸爸是很愛孩子的,但是就喜歡繃著,我們也可以向熊爸爸學習,大方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
書中,熊爸爸首先明確提出也要給爸爸一個吻;在鍥而不捨地向寶寶」索吻「而不得時,熊爸爸沒有繃住面子而是失望地搖了搖頭轉身離去;最後在寶寶親吻和擁抱自己的時候,也絲毫不掩飾自己的開心和寶寶深情相擁,我們也可以大方讓孩子擁抱下自己。
爸爸們,快別繃著了,大方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孩子也能學會愛的表達——最後,熊寶寶不也是給了熊爸爸一個甜甜的吻和一個大大的擁抱嗎!
寫在最後:
我十分羨慕熊爸爸和熊寶寶這樣的親子關係,你羨慕嗎?不如今天讓你的寶寶和他的爸爸一起讀這本《給爸爸的吻》,開始爸爸和孩子的親子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