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的從地攤少年到天字一號人物的逆襲故事,比《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要精彩一萬倍,連TVB的劇本和小說都不敢這麼寫。
彼之英雄,我之仇寇。偏狹的譏諷毫無意義,「老仙」式的戲謔也於無事無補,了解莫迪的崛起和逆襲歷程,我們能一窺時代的冥冥天意。
1950年,納倫德拉·達摩達爾達斯·莫迪出生在印度北部吉拉特邦(省)的四線小城瓦德納加爾,家裡6個孩子,他排行老三,在尊卑分明的印度,莫迪家的種姓屬於賣油為生的第三等人,他們一家八口擠在一個不到40平米的小房子裡,地板都是泥和竹子鋪成的,牆上連窗戶都沒有。
莫迪的老媽沒有工作,全家靠老爸在火車站邊上擺茶水攤為生,6歲起,莫迪就幫著老爸看攤和送外賣,鍛鍊出了流利的口才,也遍嘗了各種辱罵和嘲諷的艱辛。出身小商小販家庭的卑微,痛恨和希望改變生活的熱切,成為他改變發誓要改變命運的原動力。
因此,莫迪在8歲時就加入了大名鼎鼎的印度國民志願服務團(簡稱RSS)的少年團,這個機構正是由無數像莫迪一樣貧賤而不甘心的人組成,莫迪被這個組織粗糙但激進的印度教至上夢和鐵血強國夢深深打下了烙印,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RSS絕非等閒之輩,我們還會談到他與印度政壇的種種恩怨情仇。
中國人講究望子成龍,但莫迪的家人從來沒有指望他能什麼大事,而是根據鄉下的童婚習俗在13歲就給他定了婚,希望找個女人早早把他拴住。但是,在作為校隊的最佳辯手、接受過高中教育、在RSS見識過世面的莫迪強烈反對這種包辦婚姻,他想上軍官學校,他不想在印度底層的爛泥坑裡就此混過一生。
1968年,莫迪被逼完婚,但很快不辭而別離家出走,從此再也沒有見過愛人賈蘇達本的面,迄今為止長達52年。而賈蘇達本對莫迪最深刻的記憶,是他離家出走時隨口撂下的那句話,
後來的賈蘇達本果然成了一個小學老師。今天的印度第一夫人孤身一人生活在鄉下,莫迪派遣了10名保鏢圍著她,兌現著一種殘酷而自私的愛。
賈蘇達本知道自己是拴不住莫迪的,他是將風溶解在血中的男子,他是天生崇拜追逐。
想好好遊歷一下印度的大地是莫迪一直的心願,卻沒想到是以離家出走的方式。只帶了幾件衣服的莫迪一路邊走邊討要齋飯,向西走到了孟買,向東走到了加爾各答,向北莫迪又走到了喜馬拉雅山脈,莫迪形容他「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想要把一生都獻給它。
在遊歷中,莫迪三次想要拜入各地的寺廟,成為一名苦行僧,但都被拒絕了。他們認為莫迪的野心太大了,不可能安安分分的當一個出家人。
有天大抱負又迷茫壓抑的年輕人多了,並不差莫迪這一個。長期身無分文又紅塵未了的莫迪在祖國大地四處找不到出路,只好去投奔了開餐廳的叔叔。
一腔抱負志願的莫迪是忍受不了長期在餐館做一個侍應生小哥的,1971年,20歲出頭的莫迪決定正式辭去在餐廳的工作,加入了印度國民志願服務團(RSS),做了一個最基層的宣傳幹事。
在RSS,莫迪每天起草貪黑,給各個科室端茶倒水的打雜,在工作上,莫迪忘我熱情,把練攤練出的口才,與三教九流打交道的本領展示的淋漓盡致。對地道窮人家的孩子來說,任何上升的機會都要用力抓住。
莫迪的努力和責任心獲得了回報,1978年,莫迪被提升為RSS在吉拉特邦一個區的負責人,莫迪自知自己的短板是高中畢業學歷不行,一身知識都是小鎮的圖書館上學來的,很快通過一番運作弄到了德裡大學的政治學本科學位。
呃,學歷是遠程教育的,說白了就是函授。雖然到今天,仍然有一些人罵莫迪是個文盲,但當時的莫迪確實寫出了《透視緊急狀態》《解剖印度的法西斯主義》《揭露英迪拉的騙局》等一些不俗的文章,號稱RSS小喇叭。1981年,莫迪被升為古吉拉特邦首府艾哈邁達巴德總部的宣傳總幹事,同時安排他讀了個古吉拉特大學的政治學碩士。
30而立的莫迪,終於混出頭了。
1982年,小喇叭和工作狂莫迪得到了RSS大領導瓦基勒的賞識,委派他加入了由國民志願服務團和中小工商業者組建的印度人民黨,莫迪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政壇之路。
在這裡,我們得談一下印度的割裂的社會階層和意識對抗。在《印度,紅星也曾耀恆河》一文中,大王談到過,印度幾千年的種姓制度荼毒很深,而且這個從來是一個地理而不是國家概念,整個國家是談不上凝聚力的。
1947年的獨立,是高種姓婆羅門的主要功勞,甘地、尼赫魯等精英基本都是英國留學出身,他們通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接收了英國在印度的勢力範圍,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印度這個國家,但問題是,印度人並沒有多民族和多文化共處的經驗,以國民志願服務團(RSS)為代表的底層的印度教徒和低種姓們一致認為甘地太軟,對穆斯林太慫,對其他國家不硬,損害了他們的理想和利益。
1948年,RSS刺殺了聖雄甘地,被宣布為非法組織遭受打壓。
知道了國民志願服務團的背景,我們就能洞察莫迪一生的價值觀和政治理念。在莫迪的政治生涯中,他曾在多次公開演講中煽動印度教徒反對穆斯林,還宣誓終身投身組織事業,如苦行僧一般把一切獻給國家,都是RSS全力倡導的教義。
RSS,說白了就是印度版的納粹,這個1925年成立的組織,當年連舉手禮和開會的方式都是從德國抄來的。
但遺憾的是,印度的問題是娘胎裡帶來的毛病,甘地、尼赫魯等人畢竟是買辦出身,雖然會跪著建國,但是根本不會站著治國,最大毛病是眼高手低和好高騖遠,1962年的中印之戰,主席說,「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沒想通印度為什麼要打我們」。
這麼一群嚴重脫離實際又不接地氣的精英治國,結果可想而知,1977年,印度國內輿論的開始猛批家族裙帶和精英政治,統治印度政界30多年的尼赫魯家族地位動搖,尼赫魯女兒英迪拉的內閣直接玩完。
從此,高種姓和精英政治代表的國大黨統治動搖,以底層人民和低種姓為代表的印度人民黨開始崛起。前者聖母多,天天把民族和解與容忍發展掛在嘴邊,但也有國際視野,後者屌絲多,動輒打打殺殺,堅持認為印度就是亞洲第一。
80年代以後,印度的政壇就在兩撥人馬的鬥爭、陰謀、乃至刺殺中螺旋前行。
至於中產,呃,印度沒有中產。
讓我們說回主角,1988年,莫迪被任命為印度人民黨吉拉特邦秘書長,在此期間,他組織了多次被稱為「朝聖之旅」的宣傳工作,走遍了古吉拉特邦的每一個村落,靠能說會道和獻身這片土地的理想圈粉無數,獲得了巨大的聲望。
在莫迪的推動下,印度人民黨於1995年贏得古吉拉特邦議會選舉,功勞卓著的莫迪被升任為印人黨全國秘書長,搬到了首都新德裡,從此進入了主流政治圈。
那一年,莫迪45歲,年富力強,野心與抱負的野火在暗夜中熊熊燃燒。
然而,現實給了莫迪當頭一棒。在首都行走和在地方做事遊戲規則是不一樣的,小鎮青年莫迪很快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他的風格粗暴、傲慢,性格桀驁不馴,目光也不夠長遠,但又很想做一番事業,引發了很多人的不滿和抨擊。
1998年,樹敵眾多的莫大秘書長混不下去,只好跑到一個中學去當了幾年校長。想做事哪裡都是難的,不因為印人黨是個屌絲社團,風氣就有轉變。
被排擠走的莫迪鬱恨難平 ,教書育人之餘,沒事就發文抨擊故步自封陳腐守舊的黨內大佬,不但學了一手玩自媒體的好功夫,還進入印度總理瓦傑帕伊的視野。
2001年,莫迪的老家,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長,也即省長,因為亂搞裙帶關係弄得民怨沸騰,印人黨準備換一個背景乾淨簡單、又便於控制的人選,樹敵眾多又什麼勢力的莫迪一下被選中。
就這樣,一天村長都沒幹過的政治小白莫迪,從此執掌一方,開啟了走向印度權利的巔峰之路。
2001年的莫迪衣錦還鄉,賣茶少年變成了首席部長。他從來沒有想過做一個過渡式的傀儡,而是要一展胸中所學,實現少年抱負。
在古吉拉特邦,莫迪強調自己「商販之子」的卑微出身和對貧窮生活的體驗,雷厲風行的劈出了四板斧。
第一,大力發展經濟。莫迪提出了「活力古吉拉特」的口號,利用當地沿海的優勢大力招商引資,更是親自帶隊招來了印度的信實集團、塔塔財團這樣的巨無霸,並親自搞現場辦公提高各項效率。在莫迪任上,古吉拉特邦以5%的人口,吸引了全印度43%的外商投資,出口額佔到了全國的26%。
第二,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印度公共設施之差世界聞名,莫迪在家鄉修橋鋪路,推行縣縣通電,他深入田間地頭倡議老百姓使用家庭廁所,鼓勵用電燈取代落後的油燈,古吉拉特邦一躍而為全國基建最好的省份。
第三,精簡機構,大力發展民族工業。莫迪沒有汽車,沒有別墅,除了工資什麼也不要,砍起臃腫扯皮的機構來自然理直氣壯,把剩下的資源和經費都拿去支持民族工業,古吉拉特邦從一個農業畜牧業大省,一躍為工業產值佔到全印度1/5的工業大省。
第四,縱容民粹主義,激發所謂的凝聚力。2002年2月27日,吉拉特邦爆發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大衝突,而堅持印度教至上的莫迪理所當然的站在印度教徒一邊。在他的默許和縱容下,印度教徒們掀起了對穆斯林的屠殺,後來發展為對所有非印度教徒的種族清洗,他們用石塊砸死反對者,姦淫婦女,把汽油灌進孩子們的喉嚨點燃,這場屠殺震驚了宗教界和國際社會,連美國歐盟和英國都端不住面子,把莫迪列入「禁止入境名單」。
莫迪縱容民粹主義的出發點不難判斷,印度從來就不是統一的國家,仇恨,也是一種團結的力量啊。
莫迪的鐵腕霸道和混吃等死的其他印度政客確實不一樣,在他主政的12年期間,古吉拉特邦的GDP翻了一番,GDP增速一度高達17%,多項指標位居印度第一,古吉拉特邦號稱印度的「小廣東」,莫迪也毫不諱言,說他想成為印度的鄧小平。
2012年,莫迪三度連任家長的首席部長之後,政績和能力傳唱整個印度,在國大黨當局受制於經濟不振、貪腐醜聞的局勢下,印度上下乃至世界輿論均認識到,沒有人能阻擋莫迪問鼎最高權力之路了。
2014年,人民黨大敗執政50多年的國大黨,一舉拿下過半的議會席次,莫迪成功當選為新任印度總理,莫迪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顆昔日大英帝國皇冠上最閃亮的明珠,被一個賣油商販的後代摘得,用中國人最熟悉的話說
國大黨的失敗,代表著印度精英治理模式的徹底失敗,而印人黨的崛起,雖然藉助的是草根的力量,但更標誌著印度正式進入了強人政治時代。
莫迪上臺後,面對的是一個四分五裂、守舊落後、高層腐敗,基礎設施落後,製造業發展停滯的印度,自然搞出一個強化改進版的古吉拉特模式向全國推廣。
一是提高效率,掃除貪腐,加強中央集權。印度官員的拖沓懶散舉世聞名,上班泡在高爾夫球場是家常便飯,城市工程部長曠工長達24年,莫迪搞了個「11條戒律」,開除了大量泡病號的公務員,要求吃財政飯的必須指紋打卡,他隨時可能電話查崗,而為了打擊這些官僚們的灰色收入,莫迪突然發表電視講話,宣布廢掉現行的面額500和1000盧比的鈔票,把地下經濟納入中央掌控。
二是革新律令,推動經濟發展。印度表面是一個國家,但各個邦之間竟然還有「關稅」存在,語言也各不相同。莫迪重新設計了GST稅制,把《徵地法》《稅法》《勞工法》全部調整了一遍,並在全國推廣「印地語」,講的好發錢發證,逐漸讓印度國內成為統一市場。
三是大搞基建,打造投資主導的增長模式。莫迪上臺後大力推行村村通路、村村通電,大肆炫耀要在印度修建1.1億個廁所,推行「清潔印度運動」,並要5年內投資7萬億盧比,修建83000公裡的公路,繞地球轉兩圈。
第四仍然是屢試不爽的民粹主義。種姓主義讓印度完全變成了一盤散沙,莫迪為了凝聚人民,提出了只要信仰印度教,大家就是都好兄弟,不再有種姓高低了,莫迪把他稱之為「淨化」,為此,他把自己包裝成「宗教領袖」,經常在社交媒體平臺發布自己瑜伽、打坐、冥想、拜神的圖片,他的競選集會上都會出現象徵印度教的白蓮花。
2014年至2018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為7.4%、8%、7.1%、6.7%和7.4%,年均增速達到7.3%,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發展最快的國家。
2020年3月,印度宣布自己的GDP已經超過2.85萬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五!雄心勃勃的莫迪提出,到2030年,他要帶領印度成為僅次於G2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在印人黨的瘋狂宣傳下,媒體竭盡所能的將他描繪成印度的大聖人、實幹家、改革家,不少印度人把莫迪的塑像放在廟中祭祀,把他當作半神看待。
然而讓莫迪和印度始料不及的是,莫迪這個半神到了中國, 變成了一個戲虐性的「老仙」。因為,沒有人比中國人更懂梟雄,沒有人比中國人更懂強人政治啊。
學過物理的我們都知道,小範圍內得到的規律,在更大一個範圍內是可能是失效的,治理一個國家和治理一個省份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莫迪把整個印度當做放大版的古吉拉特邦來治,以為招商引資和民粹主義能包治百病,但容易做的事情做完,發展的紅利吃光後,副作用很快便凸顯出來。
在經濟上,2019年,印度第一季度經濟增速只有5.8%,是2014年莫迪上臺以來最差的表現,到了第二季度增速只有5%,創下歷史最低記錄,號稱要建8萬公裡的公路連一半都沒完成,98點改革措施連30條都沒兌現,而財政赤字已經增加到了4.5%,遠超中國的3%。
在政治上,莫迪的換湯不換藥根本不解決問題,在他組建政府新任命的21名高官中,有7位被控犯罪,66位政府正副部長中,三分之一涉嫌刑事和腐敗。
而更糟糕的是,莫迪式的民粹無非是煽動民族仇恨搞團結,對內是極端民族主義,對外是擴張侵略主義,就個法西斯主義的印度版,今天已經玩到快沒法收場了。
在國內,印度教以牛為神,而穆斯林以牛為食,2014-2018年期間,僅僅因為牛的問題,被印度教徒打死的穆斯林就超過200人,印度教徒固然團結了,但印度的穆斯林、錫克教徒等卻高達2億多人,種姓制度表面上沒了,卻放出了更殘忍的宗教仇殺。
在國外,印度人不惜刺激中美這種超級大國來求得虛妄的信心。莫迪不得不捏著鼻子在克什米爾搞事,摸中國的老虎屁股,甚至跟美國擺出一副平起平坐的姿態,在國際社會中變成一個刺頭。英國的《衛報》說,這是一種危險的無能。美國的著名投資人羅傑斯說,
而印度的現狀是什麼樣呢?在中印對峙的關鍵時刻,一樣是印度人民黨出身的國防部長的費爾南德說,印軍前往克什米爾,要坐民用火車去,還必須給鐵路職員額外100盧好處費才能買到票,即便這些印度大頭兵們說,自己可能在前線被解放軍的狼牙棒打死,老爺們還是要照收不誤。
前方緊吃,後方吃緊。莫迪改變了很多,莫迪又什麼都沒能改變。
治大國如烹小鮮。在大王看來,雖然莫迪意志頑強、精力充沛又霸道強勢,又極度清廉,沒有家庭,沒有愛好,幾乎拋棄了兄弟姐和母親愛人,鐵石心腸一般的誓要把一切都奉獻給自己的祖國和信仰,看似是一個聖人,本質仍是一個屌絲。
因為他根本沒有學會和親情、愛情、友情、繁華世界的種種美好打交道。
莫迪只是一個低配版的希特勒,抄襲版的安倍晉三而已,螢火之光,更談何與鄧公比輝。莫迪低估了治理國家的複雜性,恨不得一蹴而就,無法體會到歷史慣性的強大,更徹悟不了社會階層的改變、國民意識的塑造,是絕非強勢鐵腕就能奏效的。從寒門子弟逆襲到一號人物的莫迪,從來都沒有擺脫自己小鎮青年的局限性,思維格局並沒有隨著地位的提升而蛻變。他勤奮、隱忍、能幹、毒辣的核心特質能幫他快速爬上去,實現身份的改變和形式上的統一,卻極不利於他駕馭局面、分配利益,調動每個階層的積極性。康熙怒斥群臣說,我以為敵人是鰲拜、是吳三桂,是準格爾,現在才明白,真正的敵人,就在朝堂之上啊。
然而,印度那些經營了百年的利益集團和豪強們,會把自己的心肺腸子拿出來,洗一洗,曬一曬嗎?
生在古印度,莫迪說不定能一統德幹高原,功蓋孔雀王,實現印度的統一,搞出車同軌書同文;雄起在1940年代,莫迪能和聖雄甘地掰手腕,他的強勢鐵腕和鬥爭特質,說不定真能帶印度走出一條出路。而在2020年的今天,國際政治經濟資源早已被瓜分殆盡,妄圖重新塑造國際利益格局的強人,在五常眼中都是待宰的羔羊。
莫迪的崛起代表了印度底層人民幾十年乃至幾千年的呼聲,可惜的是,天意響應的太晚,莫迪生錯了年代。
某種意義上,這也害了他。在急功近利的壓力下,莫迪完全搞反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序,雄心萬丈的帶著印度向風車發起衝鋒,大概率的結果,可能又是一個1962年式的當頭棒喝,被中國把夢叫醒。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到那時,自己不吃糖不吃油,90歲的老母親每年只見面一次,愛人分別52年都置之不理的莫迪,不知會不會想到中國歷代梟雄的千古明悟,
鑑茶財富100課,講述後浪的財富思維。探求豪傑成功特質和崛起代碼的請後臺加入另一個星球「財經院」。
敬請「星標」 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