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303話劇社成立十周年,饒曉志話劇《你好!打劫》也將來渝獻演。為回饋廣大劇迷和上遊新聞APP用戶,上遊新聞聯合303話劇社推出「上遊新聞·都市小劇場」觀劇活動,9月21日的《你好!打劫》活動專場,上遊新聞將抽取幸運用戶贈送2張門票+8張主創沙龍門票,等你來參與(詳情點擊)。近日,饒曉志也接受了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採訪,分享了他的話劇情結。
電影《無名之輩》以黑馬的姿態躥紅,讓饒曉志的名字走近了更多觀眾。雖然在電影導演的行列裡他不算資深,但在話劇圈裡,饒曉志已是一位從業十多年的「老炮兒」,他導演的一系列小劇場作品總是從概念環節就給人非常不同的體驗,在一個「高概念」的設定下,充滿了對小人物的群像剖析和對時代的深刻反思。對此,饒曉志坦言,小劇場話劇是他最喜歡的藝術形式。
Q=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A=饒曉志
Q:本次《你好!打劫》走進上遊新聞·都市小劇場,助陣重慶303藝術劇場十周年活動,這也是該劇問世十年再次演出,重回小劇場,你有何感受?
A:我個人而言最喜歡的就是小劇場,小劇場是一個演出的聖地,也是很多話劇演員應該珍惜的地方。其實很多大劇院從某些層面來講並不太適合戲劇演出,就建築結構而言,有時候觀眾演員的距離會離得稍微遠一些,甚至很多1000多個座位的劇場,會讓戲劇的呈現或多或少打折扣。
小劇場可以近距離看到演員細膩的演出、甚至感受呼吸和交流,這是話劇最大的魅力,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即時性,演員與觀眾有了交流,他們可以第一時間跳脫出來思考和觀察他們和觀眾的關係,在大劇場中的交流與小劇場是完全不一樣的。
正是因為對於小劇場的喜愛,所以最初的創作《你好!打劫》就是在小劇場,一個四面舞臺。今年是《你好!打劫》的十周年,之前有在海南演過,我去了現場觀看,結束後很感慨,也很認可自己十年前做的這樣一個創作。
Q:回頭再看這部作品,你認為它能不被時間淹沒的閃光點是什麼呢?
A:由於平時在排東西時並沒有仔細去研究觀眾的喜好,所以可能對於閃光點這個問題需要交給觀眾來回答。但我猜測觀眾喜歡的原因是在這部劇中能找到人物與自身的聯繫,尋求到一些共鳴。在演出結束後還是會關注一些觀眾寫的劇評,觀眾的判斷,無論是正面或是負面我都認為是合理的。因為每個人對待作品的態度本身就是有差別、多面性的,沒有標準答案。
其實有時候我也有個人看法,但我不太想表達出來,感覺我的看法如果說出來之後,可能會被人當成是一個標準答案,不助於觀眾思考。很多人看完《你好!打劫》之後會喜歡其中的Sunny,但是他卻不是劇中價值觀輸出全部,也並不能代表我本人作為創作者的態度。其實整個作品才應該是創作者的態度,而不單單是一個角色。但確實從創作的角度來看,當時Sunny和Ben投入的精力比較多,也算是承載了某一個時期創作的心理狀態。
Q:在此前的採訪中,你提到《你好!打劫》的創作靈感來源於電影《熱天午後》,除了影視作品,你的創作靈感多來源於哪裡?重慶這座城市有哪些元素你認為是可以用於創作?
A:來源有很多,例如我會時常關注到社會新聞,了解社會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同時我們看的書和電影。我確實很喜歡看電影,一部優秀的電影總能在思想層面傳遞一些訊息,畢竟《你好!打劫》的靈感就是來源於電影作品。
至於重慶這座城市是大家都很熱愛的,因為我的老家在貴州,很多次路過也或多或少有些了解,如果今後有機會肯定會嘗試創作具有重慶元素的作品的,同時重慶最吸引我的是當地的民生和文化,這些元素恰好也是可以用於創作之中。
Q:《無名之輩》中你和任素汐這樣話劇出身的演員也有合作,你認為所謂「出身」不同的演員,合作起來感受上有差異嗎?最想合作的話劇或電影演員是誰呢,為什麼?
A:演員的評判只有「好」和「不夠好」之分,沒有「話劇」和「影視」的差別,曾經合作過的演員中絕大部分都是好演員,無論是話劇演員還是影視劇演員,真正的好演員他會知道怎麼去表達,並且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內容呈現。任何在舞臺上盡力演出的演員,來到鏡頭前也會盡力,相反有一些在鏡頭前演不出層次的演員,去到舞臺上同樣如此。
好與不夠好沒有一個特定的界限,值得慶幸的是我目前合作過的演員,大家信息都很對等,無論是知識儲備還是對表演藝術的理解都是相得益彰的。如果遇到不太成熟的演員,會做一些簡單的引導,因為我個人而言也有較強的表演能力,可以分享一些理解。其實目前最想合作的演員是劉德華,欣賞是一方面,同時我很想看一下這麼努力的演員會怎麼工作。
Q:你怎麼看待紳士喜劇以及小人物群像刻畫呢?你定義了紳士喜劇,也會一直堅持這種風格嗎?
A:群像刻畫就是講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的關係,但最主要的,我還是關注人,有人所以有思考有思想,這是件偉大的事情。我想講的就是一個群像帶出來對生活和社會的思考,如果我想用另一種方式,可能可以講一個人的一生,但是人物群像是講這些人物的一天。我用一天去還原這些人物的一生,用一個截面來講他們一輩子的事情,以點帶面。至於紳士喜劇,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並熱愛這樣一種話劇類型,當然我也會一直堅持這種風格。
Q:什麼契機讓你轉戰電影?兩種藝術形式分別對你意味著什麼?未來的重心是話劇還是電影呢?
A:其實在真正開始做電影之前我一直都有做電影的想法,也在做這方面的打算,然後是因為一個契機,將打算提前。面對這樣的抉擇我從來沒有猶豫過,因為無論是電影還是話劇,對我而言兩種藝術形式都是同樣的有意義,也都是講故事的載體。我一直以來對自己的定位都只是做一個喜歡講故事的人,無論是什麼形式都可以,或許有一天伴隨著科技的發展還會湧現出其他的形式。無論如何還是多拍、多排、多創作,畢竟已經做了十多年的話劇,未來可能多做電影方面的嘗試。
Q:你對重慶地區的戲劇發展有何看法和建議?
A:戲劇的發展還是貴在堅持,除開北京上海這些原本戲劇發展都不錯的城市以外,國內各個城市的演藝人才都在不斷湧現,並且這些城市還都有不錯的發展,說明了現在是戲劇發展的好時候。當然時機重要是一方面,同時需要一些外在條件的支持,我還是建議大家做戲劇應該不停地創作,不要害怕做原創失敗,哪怕是改編也要有自己的立場。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