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曉志導演很難被一些充滿榮光、高大上的詞語定義,但他完成了電影圈「無名之輩」們的理想,因為電影《無名之輩》的成功,他不再是無名之輩。
黑色西服Ermenegildo Zegna
黑色鏡框 私物
《無名之輩》令很多普通觀眾發現自己這個無名之輩的可貴之處,對身邊的無名之輩生出友善的目光。
「無名之輩」四個字仿佛因此被加持了些許精神力量,為我們在漫漫人生中使勁折騰的辛酸解讀出尊嚴和驕傲,令普通人的熱血與堅持多了道信仰的光輝。
兩戰成名
「個性這東西,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長進你身體裡。」
饒曉志第一部長片《你好,瘋子》於2016年完成,當時,「新人導演」頭銜放他身上,沒錯,但不尷不尬。
因為他已經是中國話劇金獅獎最佳導演、紳士喜劇流派創始人,是一個有五六部流行劇目在手、十年資歷的話劇圈頂層人物。《你好,瘋子》受投資方點名改編自他創作的同名話劇,這部劇時至今日仍在全國巡演。
彼時,饒曉志沒有電影「新人」的自覺。他有成熟的年紀,有戲劇圈的底氣,電影監製郭帆與他一拍即合,《你好,瘋子》基本完成了導演饒曉志的想法。電影留有明顯的舞台風格,成為受爭議甚至詬病之所在。
饒曉志對此一直保留自己的創作態度:「鏡頭的舞臺感是我追求的,作為舞臺劇過渡電影的作品,它帶著慣性思維對鏡頭的理解,並不那麼讓人討厭吧。表演也是,除了萬茜,其他人我要求他們(的表演方式)不要那麼實,因為他們是不存在的人。敘事上我並不想探討如何治療病人的過程,我僅僅想通過故事構建人跟社會、跟他人的關係,(探討)社會構成的問題等。」
儘管饒曉志對處女作富有雄心,但《你好,瘋子》沒有獲得好票房和好口碑。世俗意義上這片子「敗」了。
饒曉志心裡的火卻燒得更猛:「怎麼會呢?準備那麼多年,打這麼多年仗,怎麼會呢?」他形容為「一腔孤勇」地要馬上再做個片子來證明自己有理由不服氣。
不到一年,饒曉志寫好新劇本,起名叫《無名之輩》,還把手機名稱改成電影片名,那段時間他發的微博都顯示「來自無名之輩的客戶端」。無名之輩要打一場自己為自己正名的戰鬥。
2018年《無名之輩》上映,檔期在11月和春節檔前哨,是業界默認留給當年度進口片的最後窗口,有野心的國產片一般不選這檔期。從題材、投資、製作到導演、演員、話題等等,可謂毫無商業亮點的《無名之輩》看上去會被片名一語成讖。
結果它赫然成為當年度最耀眼的票房黑馬:上映第五天《無名之輩》逆襲成為單日票房冠軍,勝過同檔期其他影片包括進口大片,一路高歌猛進,接連16天位居單日榜首位,最終斬獲近8億元票房。
公媒體自媒體對它都不吝讚美之詞,不少業界人物成為自來水在朋友圈力薦此片,同類影片中《無名之輩》的表現可謂光彩照人。
此時,饒曉志也沒有「成功」導演的自覺。從外地休假回北京收到電影票房4億元,遠遠超出他的2億元期許,當時他和搭檔、影片另一編劇雷志龍在一起,兩人反應都意外的平靜,下飛機找了個路邊攤吃飯。
「成績不錯啊。」
「嗯,挺不錯的。」
像是日常裡遇了件好事卻不是最值得關心的大事,高興但不至於興奮。11月底北京的路邊攤不冷嗎?饒曉志唯一記得準的是平時酒友的兩人那天卻沒喝一口,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吐槽自己「可能是裝相吧」。
黑色西服Ermenegildo Zegna
黑色鏡框 私物
不久後《無名之輩》慶功宴上他喝多了,一直求著院線經理給好哥們郭帆的《流浪地球》排片。
大概率是興奮過勁了,當票房開始逆襲,饒曉志已經可以對自己說「贏了」。他有更充分的自信來堅持「饒曉志作品」風格,包括一直被質疑的舞臺形式感:「我並不覺得《你好,瘋子》是一個錯誤示範,而《無名之輩》想要擰過來。」
《無名之輩》和《你好,瘋子》更像是共生關係,某種意義上是饒曉志的珍藏,像是他注入一段生命來驗證自我的少年熱愛,帶著忐忑、充滿勇氣、飽含情感。
外界如何定義電影的成功饒曉志不太關心,他認定《無名之輩》的成功是它讓自己第一次沉靜下來,開始梳理自己與電影的關係。
半生少年
「真誠比真實重要。」
饒曉志投身電影的志向早在高中就已確立,他的藝術天賦萌發得更早。父母是教師,他在學校宿舍長大,從小有大量課外讀物相伴,對故事的喜愛也逐漸養成,他會認真完成父母布置的中外名著閱讀,期待每一本《少年文藝》《兒童文學》的到來。
從小學到高中,饒曉志的作文一直是赫赫有名的範文,能被老師當堂閱讀的那種。創作熱情高漲的初一年級,饒曉志寫了本「封神榜」,給全班50多個同學每人編了個封神的故事,饒曉志至今惋惜這部手稿的不知所蹤。
黑色西服、褲子Ermenegildo Zegna
黑色皮鞋Christian Louboutin
黑色鏡框 私物
寫完故事講故事,他講的故事小夥伴最愛聽,因為他還能演,據說當時那些觀眾對「故事會」導演、演員饒曉志都是頻豎大拇指:「你可以!」饒曉志跟我們說這段時,就演了觀眾捧場的表情,一下子把大家帶進他的少年生活、他最懷念的高中時代。
高中少年的部分氣息一直留在饒曉志身上,偶爾像《無名之輩》結尾突然一群學生衝出來,讓人猝不及防愣了一下。但他很滿意:「老有人說我作品裡有『中二』氣。」
灰色上衣AMI Alexandre Mattiussi
黑色褲子Prada
黑色皮鞋dunhill
太陽鏡 Ray-Ban
學習表演一年後,饒曉志調整方向,找準當電影導演的目標,準備考試,當年錯過了北京電影學院的報名,但順利考上中央戲劇學院。
2007年電影夢等來實現的機會,饒曉志把劇本《爆胎》遞給了李亞鵬經紀人,劇本結尾留著自己的博客地址,突然有一天,博客下多了條留言,暱稱是「90師哥」,李亞鵬。饒曉志興奮地與師哥互動,項目正式啟動。
《爆胎》擬定演員李亞鵬、高圓圓,當年都是頂流,搞定了演員的饒曉志以為萬事俱備,誰知投資方不慌不忙給他兜頭潑了盆冰水:幹得不錯,那咱開始找錢吧!「你現在還可以在李亞鵬的博客裡找到這事。」饒曉志笑眯眯推薦道。這一停頓,就停頓了十年。
今天的饒曉志似乎很難擺脫外界對他從戲劇導演轉型而來的看法,當然所有定義對他影響不大,他始終保持著開放的思路。
大家隨意聊著,他似乎也在總結,突然說道:「我喜歡剛才說的『流動』這詞,我(夢想)一直都在流動當中,像水一樣。我有(當電影導演的)目標,但沒有設計,也沒法設計。我一定不是可以提前把人生規劃弄好的人,只能在流動過程中完善自己的計劃。戲劇給了我很多的滋養,完善自己講故事的能力,我做舞臺劇很開心也很享受,它不功利,但電影夢依然是電影夢。」
藍色內搭、上衣、褲子均為Ermenegildo Zegna
黃色運動鞋Church’s
太陽鏡Burberry
當年的饒曉志沒能總結得這麼通透,與電影夢想失之交臂,談好的電視劇也臨時被換,失敗好像多了點。我很喜歡饒曉志2006~2008年間記錄的博客日記,恰好他最近自己也翻起看,哈哈地嘲笑一番當時的矯情:「矯情也是真實的,是那時候的真誠。」
大部分文藝青年的矯情只記錄在博客裡,但饒曉志的「矯情」成為他創作的基底:「《無名之輩》充滿了那個時期的挫敗感,在幾年的時間內煎熬你,但你仍是虎虎生風的,晚上喝頓大酒就能『滄海一聲笑』,再一天又唉聲嘆氣喊倒黴啊什麼時候遇到伯樂啊。這種挫敗感跟尊嚴有關係,尊嚴說淺薄點就是個面子問題。」
一生所愛
「我對人的興趣,其實是相信人。」
面子是只有自己清楚真假薄厚的東西,卻需要別人來給。胡廣生想當悍匪,馬嘉祺想尋死,馬先勇想當好爸爸好哥哥好協警,李海根想娶真真,高明想還債,劉五想要債……「無名之輩」最大的無奈是沒人把你我的認真當真,而為人的尊嚴不允許自己混沌度日漂浮一生。
由此,生活產生大大小小充滿荒誕意味的戲劇性,像黑洞般吸引著求真的提問者,饒曉志也在其中。他說不清楚什麼時候對荒誕感產生了強烈的認同。
為了商業宣傳,饒曉志作品都被打上喜劇類標籤,但幾乎沒有一場戲他想過用大家常見的喜劇「抖包袱」方式去拍。饒曉志一直在故事裡進行寓言般的意義探索,他熱愛哲思,也不放棄把文學、藝術、哲學的嚴肅性放進電影裡。
《無名之輩》人物的文藝源頭來自於契訶夫式「一無是處的人」:「這種一無是處的人,才是身邊大部分人的形象,有時候你自己也會有這種感覺。」電影拍攝過程「演員感受都是痛苦的」,饒曉志說:「不存在憋住不笑場的問題,因為角色內心一定要悲涼才行。」
他鍾愛的戲劇家作品充滿荒誕與悲涼,他們在講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小人物故事,饒曉志從這個基礎上積累對生活的感受,又加入自己的溫柔:「剛才你說《無名之輩》幽默的勁兒,那只是我們站在旁邊看。小人物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
饒曉志洞穿人與人的隔閡與誤讀,卻選擇不提防,他相信人在底層邏輯上的善良。他的小人物常會讓我們照見自己生活中一點狼狽、笨拙、憨稚、精明、兇悍、辛酸、侷促、混沌……的真實,但也總有一束遠光來照亮他們。
而大多數時候人性呈現功利的一面。《無名之輩》一夜成名後,饒曉志被撲面而來的媒體採訪,他基本是來者不拒:「既然人家有興趣我就盡力配合,真不是說為了曝光。」
他的性格必然是真誠回應知無不言,問題差不多,作答要點肯定是一樣的,比如從堯十三的歌到電影緣起,饒曉志現在一聽到就皺眉頭:說太多次了。但有提問者就生了疑竇,要麼質疑饒曉志套路,要麼套路饒曉志獲取自認為真實的答案,胡亂寫一通。
饒曉志是認真的人,看完文章就有點受不了。這事也挺富荒誕感,他的真誠被預設的真實證偽了。看,哪怕饒曉志不再是電影圈的無名之輩,《無名之輩》式故事也一樣在個人身上發生。
我們簡短探討了「真實」,人能被別人看見的真實有幾面呢?饒曉志說,他願意相信人,起碼當下的真實他能保證。沒有假面,人物也許能多圈光環,但肯定會少層保護。身體似乎自動生成了保護系統。
饒曉志去年秋天莫名地在人多場合、見陌生人就起生理反應,坐著呼吸不暢站著有眩暈感,最嚴重的是在新片《人潮洶湧》的開機宴上,輪到他發言卻失語了。集導演、編劇、演員多重身份的他第一次遇到表達障礙,他意識到自己出問題,但越想糾正狀況越嚴重。
饒曉志說這事的狀態像在分享他最近感興趣的一個新故事,沒有一個病人關心病因、擔心病情的態度。總感覺他有點珍惜這次病情帶來的陌生情緒,情緒、感受能推著他不停地思考、向生活提問。
現在饒曉志愛給自己貼的唯一標籤是「講故事的人」:「我喜歡有一定假定性的故事,有高概念在裡頭。」饒曉志說,新片《人潮洶湧》講一對人物互換身份後的奇遇。「
對我來說是個都市成人童話,簡單說,一隻大灰狼碰到一隻小白兔,雙方去對方世界裡成長了一遍。」聊著天饒曉志發現,自己夭折的《爆胎》也是這個創意,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他愛好在作品裡夾帶「私貨」——個人表達——把荒誕感裝在一個個故事的小口袋,形容「像是小禮物」。饒曉志希望自己的故事是好看的、觀眾愛看的,至於夾帶的個人表達和感受,也可以只成為他自己愛不釋手的私藏。
令人忍不住好奇《人潮洶湧》有什麼?
饒曉志顯得興奮又謹慎,忍不住聊開,又感慨不好說啊、得看電影。我們替觀眾問到了:饒導這次想探討的意義是「表演」,他覺得其實每個人對表演都不陌生,但角色和真實自己之間會產生何種化學反應?饒曉志為此爭取到主演劉德華,因為華哥在大眾認知中是全中國一個「努力」的標杆。
什麼意思?看電影時你就會有奇妙的感受。劇透到此為止。
攝影/ZZ
監製/任博Renee Yam
統籌/OXY
採訪、文字/李嫻
服裝統籌/張夏晴
妝發/竇凱
服裝助理/王德夫、周晗逸、張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