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東:不在社會上走,不知道江湖險惡!
我以前做實體店的時候,以為做KTV這類娛樂場所很容易引起矛盾糾紛,畢竟娛樂場所的客戶流量比較大、客戶也複雜。
有一次和同學聊天,我就說到做KTV的生意比較操心,同行惡意競爭、需要面對各種客戶、處理各種小問題,你們在企業裡面應該會好一點,沒這麼複雜。
然後我同學馬上就表示,在企業做業務的人也是一樣的競爭激烈。他原話是這麼說的:在企業做業務的,別人就差沒有拿刀子砍你了。
我對比過不同行業的人對職場的理解
後來我又和我其他行業的朋友深度交流個這個問題,包括實業老闆、銀行工作人員、律師、網際網路運營人員、網際網路營銷人員、公司銷售、公務員、大學老師、公司普通職工
最後得出一個總結: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人對於職場的認知是完全不一樣的。
體制內的工作人員相對要舒適,沒有太多的危機感,雖然也想提升下自己的層次和收入。但是他們的這種迫切感遠遠不如體制外的這些人。
為什麼呢?
我們國家的福利待遇好,只要在體制內發展的安分守己一點,日子都不會過得太差。而體制外的人,永遠都是沒有安全感的。
即使是一年掙幾十萬、幾百萬的生意人,很可能因為國家一個政策、或者是工作上的一個疏忽導致一夜破產,我身邊這樣的案例還真不少!
創業型老闆是最難做的
創業型老闆考慮問題都非常周全,不僅要考慮內部的管理、還要考慮外部的客戶、市場,產品的供應鏈、銷售渠道、產品售後、資金鍊,甚至還要懂得營銷、國家政策等等。
甚至需要考慮家庭、婚姻方面的問題,每一個地方都不能出問題。
順便強調一點,創業型小企業在起步階段由於資金有限,很多事情是需要老闆自己去把控每個技術細節的,不是懂就行了,要做好,做到任何一個細節儘量不要出錯。
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了,公司就直接癱瘓導致現金流斷了。而房租、工資、水電這些開支都停不下來。
創業型老闆對商業認識比較深刻,因為他們的成長和經歷都是付出了血的代價!
永遠不要和一個沒有創過業的人談商業,讓他們自己花錢買教訓比任何形式的教育、溝通都要管用!
銷售類的工作人員壓力遠遠大於公司普通職工,我以前大學的時候打暑假工,做的是工廠流水線,每天按時起床、下班、吃飯,走的時候結算工資,只是覺得工作太無聊了心裡完全沒壓力。
不同的工作、職位、環境決定了不同的思維,人的進步有時候是被逼出來的。
很多創業者的項目還沒來得及去擴展市場,直接死在了內部管理上
現實中,我有好幾個朋友因為創業過程引發內部矛盾,被自己的合伙人、或者是合伙人指使他人拿著刀子威脅。
很多創業者的失敗不是自身能力導致的失敗,而是選擇合作夥伴的時候,識人能力不行,導致公司內部運營出現矛盾、失敗告終。
這類的案例在我身邊至少了5起,包括我自己在創業初期也犯過這類錯誤。
我一個大學同學是個做培訓機構的,一開始創業很順利。畢業一年左右收入就達到了30W的年收入,然後直接把房子、車子給買了。
因為他覺得自己的事業到了瓶頸期,需要一個更大的平臺,由於自己的資源有限,他就跑到外地和一個老闆合夥做一個培訓機構。
招生、教學全部是他來負責,硬體投資全部是他的合伙人負責,當時的總投資大約是60W左右。
結果合夥半年他們就出現了矛盾,有哪些矛盾呢?
1)老闆給無法真正認識到他的價值
2)老闆覺得他的教學方式不錯,打算套出他的教學模式
3)項目運營理念上的偏差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老闆自己的無能和無知
1)很多老闆格局小,招來了一個人才就想從別人身上不斷學習東西、挖技術,擔心對方成為了公司日後的隱患,所以要把他的能力給複製過來。
把技術型人才當成了免費的老師了,這明顯是打算和自己的員工搶飯碗,自己都沒意識到這個問題,或者是在玩小聰明。
而真正聰明的老闆,只會把公司做大,用高薪留住人才!
當時我同學的底薪是4000元左右,扣除了生活費到手的收入不足3000元,這次創業直接讓他從年薪30萬降到了年薪5萬,直接經濟損失接近25萬。這就是創業的代價!
2)這位老闆就不懂數學培訓,認為奧數的培訓自己也可以學會,有些人其實是靠天賦吃飯的,這個問題很多SB就是想不明白。
因為我有好幾個數學不錯的同學,從高中到大學,我的數學確實不如他們,所以我就經常向他們學習。
很多複雜的數學題(壓軸題),他們給我反覆講解,我聽起來很費力,自己做起來還是做不好。
我發現他們竟然喜歡分析數學,也願意給我講解,所以他們後來成為了數學行業的從業者,就是只培訓高考數學、奧數。
他們的高考數學成績都是140分左右的(理科),而英語和語文成績,經常處於90分的及格水平。
3)老闆的格局小、無知,對行業的認知不夠深刻,是運營理念產生分歧的根本,時間一長矛盾就爆發了,而且是不可收拾的那種。兩個人相互看對方,都覺得對方智商有問題。
鬧到最後,培訓機構實在玩不下去了,直接關門了。 投資的這位老闆虧損了60萬左右(現金),而我的同學虧損了30萬左右(時間成本、機會成本)
到這裡,並沒有結束!
由於虧損了這麼多資金,這位老闆直接放出話,讓我的同學滾出這座城市,要不然讓他難看 ,結果後來就找了社會上的人進行持刀威脅。
我同學和我一起吃飯的時候就感慨下,和社會上的這些老油條打交道,很多事情一定要往最壞的地方去想。
當初想出來創業,選擇一個好點的平臺、機遇,那麼高的收入都放棄了,結果這麼會想到合伙人是個這樣子的角色,不得不感慨社會、人心的險惡。
創業的經驗教訓:
1)儘量不要合夥創業,因為創業初期的公司沒有什麼是規範的,萬一出現合伙人意見不統一把精力放在內鬥上,那麼創業的成功率大打折扣。
別說合伙人意見不統一,如果一個項目的成員不認可或不理解項目的運營理念,這類成員就應該淘汰,以免拖團隊後腿。
甚至從一開始這類人就無法進入項目組,直接在門外呆著。
我(張啟東)拒絕過很多找我一起做項目的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認知不夠、對一個行業理解不夠。甚至還要外行人指導內行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帶著這類人做項目,負能量不斷、你不僅要給他普及專業知識,說話還要照顧他的自尊心,最後他認為你在忽悠他。
2)項目負責人需要格局、胸懷,最好是全能型人才。
一個項目的負責人,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夠,在溝通和管理的時候肯定會出問題,因為你無法認識到一個專業型人才的價值,給出相應的報酬。
而當一個有價值的人才不能被認可時候,那麼無疑是直接跳槽。畢竟人才在哪裡待遇都不會差,何必在一個沒前途的公司裡面受氣?
而公司的核心,其實就是人才!
(轉載請保持作品完整性,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