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武漢伢在環藝成了把妹高手
就有多少人在懷念初戀的梨渦
2018年12月31日21點50分,陸小偉和老婆夏夏提前打點好孩子,牽手走進民眾樂園5樓的電影城,和很多情侶一樣,觀看《地球最後的夜晚》。
影片結束時剛好是0點0分,他們沒有起身,坐在巨幕廳的皮座椅上,一吻跨年。
9年前1月,陸小偉剛剛認識夏夏不久。這個有些潑辣的女孩打扮時髦,塗著螢光色指甲油,穿著牛仔短裙和絲襪,踩著匡威帆布鞋。
陸小偉心生歡喜,想約夏夏看場電影。
當時《阿凡達》火爆上映,相傳能在民眾環藝影城買到雙人票的,定能告白成功。
陸小偉不信邪,清晨6點就去民眾1樓蹲守,在連續3天的車輪戰之後,因為前面的人換票,成功撿漏買到了11排中間的位置。
那是他們第一次牽手,據陸小偉所說,上天都在幫他!
—
武漢人的天堂電影院
陸小偉是典型的80後。
從一米不到跟著嫁嫁克民眾樂園聽戲,16歲吆喝著一班子朋友看電影,再到長成一米八的大個子青年,無數次打環藝影城裡進進出出,雕刻出這一代武漢人的獨家記憶。
「原環藝電影城」
1997年,園內的戲劇、雜技表演落幕,逛吃小店瘋長,民眾樂園迎來了新風貌。香港立基集團在國內投資的第一家影城落戶武漢,改變了過去空地支板凳或是一院一廳的觀影模式,將影院開進購物中心,名為環藝電影城。
後來的影院競相效仿,一站式休閒,武漢伢幸運的成為了中國新時代影音享受的第一批獲利者。
1998年4月,環藝上映《鐵達尼號》,全城轟動,一句「you jump ,I jump」沒收了大部分武漢人⅓的工資,280萬元票房打破湖北最高紀錄。
2002年聖誕節,武漢人的浪漫走在前面,29萬票房創造全國影院單日最高。
2007年,環藝IMAX巨幕華麗亮相,6號廳648人一同震撼觀影,華中首屈一指。影迷們從外地坐飛的來漢,一度出現拖著行李箱看電影的奇妙畫面。
劉德華、張曼玉、梁朝偉、王菲,一個個巨星載入環藝明星牆,武漢年輕人盼到了第一次近距離追星,燥勁的種子是那時埋下的。
二十年,武漢陸小偉們成長著,一座電影院,它都曾看見。
—
城市裡的放映員
朱素芳這大半輩子都在環藝影城做放映員。
用她的話說,一座城總有那麼一座電影院。
放電影是她從父輩傳下來的手藝,而環藝影響著大眾的電影觀念,是熒幕的記憶。
97年影院開張時,從卓刀泉電影學校畢業的朱素芳被直接聘用。
她說,那時老武漢人習慣了看戲,剛來電影院時總是帶著瓜子和甘蔗,直到過了3年,才逐漸接受了可樂加爆米花的西式標配。
朱素芳操作的是35mm膠片電影放映機。
一個膠捲十幾公斤重,從上海空運而來。朱素芳需要把膠片放在膠片放映機上,將每格畫面快速連在一起形成畫面。
一部電影常常有5盤膠捲,放映時需要守候著,一盤快放完時,及時將第二盤放到下一臺放映機上無縫對接。當年的《鐵達尼號》場面太火爆,用1、2、3號廳三機聯動,同一時間放映,朱素芳和同事們連軸轉長達一個月之久。
膠片放映逐步被數字放映所取代,講起《阿凡達》她用「電影史上的轉折」來形容。人們開始真正注意到影院的視聽感,不再局限於劇情。
當時120一張的影票被黃牛炒到200元爆槍,民眾1樓的購票隊伍排到了中山大道的南洋菸草,3樓和5樓的隊伍在樓梯上轉了幾圈,窗口前常常有插隊扯皮的聲音,一票難求。
最終以39萬元創下了當時中國單日票房最高,可謂全城熱影。
—
那時的我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很多時候,眷戀一個地方也是眷戀一個人。
朱素芳的年華獻給了放映機,還有更多武漢伢的青春像放映室舷窗折射出的光,藏著流光溢彩。
承載著武漢幾代人的民眾樂園,是青春時代的最愛。
那時候的民眾,每個電梯門口,會響起「奏不奏指ga?要不要電影優惠券?」的奪命連環問。
在各種小鋪子裡面溜達完,殺價個300回合終於淘到滿意的寶貝後,上樓看個電影,是周六夜晚前戲級別的浪漫配置。
江漢路一帶的花季學霸少女學會了逃課,帶著小男友刷個愛情新片。在抓爆米花的時候碰到手,索性學著電影裡的主角,拉著小手壓著馬路去補課。
初戀的武漢伢們半推半就,蠢蠢欲動,扶手抬上去,人頭遮擋間,椅子變成了一個,肩膀緊緊相連。巨幕廳的「神級坡度」不重要,臉紅心跳的氛圍最講究。
「我們這一代,誰沒幾張環藝的舊票根和會員卡」
武昌的大學生擠上715或是581,一路顛簸2小時,happy站臺吃一圈,在環藝看完《盜夢空間》再去唱歌通個宵。畢竟過江不易,扒本的閃,第二天在回程的車上睡過了站。
也有失戀的人把環藝當做告解室,熒幕上聲色光影,內心鬆弛下來。當你想哭的時候,有人比你先哭出了聲,旁邊的歡笑像哈欠一樣傳染,孤單,在這一刻有處可逃。
《泰坦尼克》重新上映那次,散場時第一排的觀眾個個哭紅了眼,正當大家要離開時,後排一個男生大喊:讓婦女和孩子先走!頓時笑爆了全場。
這是環藝的人情味,我們笑過、哭過、感動,我們在這裡暗戀、相戀、分手,一起去環藝的人或許早已在彼此的人生中下落不明,但電影院的座位還在,那些眷念猶新。
我們管它叫,青春。
—
電影散場,故事依舊延續
時過境遷,武漢的每天不一樣造就了新的商業據點,電影院鱗次櫛比,人們的娛樂方式五花八門。
當看電影不再是「輕奢」,江城老牌影城也在浪沙的洗滌中逐漸平靜下來。
如今環藝已更名為UA,曾經的紅色美式風變成了工業冷色調,標誌性巨幕廳也升級重建,對於成長起來的一代老粉,叫它環藝已然成了習慣。
陸小偉陪老婆逛街的時候覺得累,他說沒有什麼比拉她去老地方看個電影更能「及時止損」了。
朱素芳依舊在守護,她說:「雖然樓下的窗口都關了,購票不用排隊了,放映變得智能化了,有感情,像個老友。」
而對於80、90一代,學生票不再,第一場電影裡的情節也快忘的一乾二淨。
我們記住了,第一次和陌生人發出相同的聲音,第一次和喜歡的人擁有相同的笑點。那些心情濃縮進電影裡,由無數個90和120分鐘堆疊起厚度,搭建了我們最初小小生活的儀式感。
那個時期的青春張揚、沒有顧忌,在很長時間裡都無法被代替,我們緬懷的,是我們自己的電影故事。
燈光亮起,如夢初醒,走出環藝影城,青春往事隨風。
文 李 靜 | 圖 束 也 & 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