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飯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主食,在世界各地也有不少擁躉。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他們不僅承繼了我們吃米飯的習性,還將「煮飯」精細化,煮飯的機器由此獲得高附加值,發展到現在,買一臺電飯煲花費上萬元已經不算稀奇。
世界上第一臺電飯煲由日本人井深大(他也是索尼創始人之一)於上世紀50年代發明(其實更早的十年前三菱也推出過電飯煲產品,但因為產品缺陷太多,無法批量上市銷售),這臺電飯煲並不好用,實際上只是一臺具有電熱裝置的鍋而已。
1956年,東芝把能夠量產、還內置定時功能的電飯煲推向了市場,從此電飯煲作為一種通用的煮飯工具逐漸普及開來。問世之初的電飯煲功能極其簡單,它的原理就是將水分蒸發完以後就停止加熱,但也常常會出現米飯煮不熟的情況。
經過了將近10年的摸索,日本人針對米飯的特性運用溫控原理將定時裝置進行了改良,變成了達到預設溫度後再停止加熱,這一原理也沿用至現在。
上世紀70年代以後,集成電路在半導體領域被廣泛應用,電飯煲逐漸多了煮粥等其他功能。而80年代由於熱感應技術的運用,彌補了之前無法均勻受熱的缺陷,電飯煲從此能做出粒粒分明的米飯了。進入90年代以來,日本人在電飯煲上的發明創造更加登峰造極。例如,延伸了煲粥、燉湯、做點心的功能,將電飯鍋與壓力鍋融合,開發特製材料的鍋體和內膽等。
伴隨著電子研發技術的提高,電飯鍋的電熱元件、控溫和定時裝置也進行了數次的更新換代。儘管核心功能基本沒有變化,但隨著微處理器晶片入駐電飯煲,其可以對烹飪的諸多要素實現程序控制,如溫度、火力、時間、升溫模式等等,功能日漸豐富,操作也更省心。
而整個過程中的亮點在於:每次技術改進與革新都是日本電飯煲廠商率先發起的,隨後其他國家的品牌才逐漸跟進。
目前,日本市面上常見的電飯煲品牌包括象印、虎牌、日立、三菱、松下、東芝、夏普等。日本電飯煲究竟貴在哪裡?簡單總結為以下四個特點:
我們在不少日本電飯煲的外身都能看到「壓力IH」字樣,這個「壓力」當然不是我們平時說的「壓力」,而是指電飯煲搭載了加壓引擎,米飯沸騰前加壓實現a化,在蒸煮的同時加壓,使得多餘水分溶解,達到理想的口感。
具體來說,帶壓力的電飯煲主要有以下三個優勢:
1.在煮飯程序的早期階段增加高壓,可使更多的水份浸透到米的內部。作用是提高酶的作用,促進糖分的分解,使米飯口感更香甜。
2.在蒸飯程序中進行加壓,可蒸去多餘的水分,讓米粒提升了粘度和彈力,卻又粒粒飽滿、顆顆分明。
3.通過加壓、減壓過程的往復,使米飯上下翻滾攪動,受熱更均勻,營養轉化更充分。
象印的七段壓力電飯煲號稱能控制每段0.05單位細微的壓力變化,不管是想要香糯感的便當飯,還是顆粒感的咖喱飯,都能輕鬆實現。七段壓力支持最大1.3個氣壓,如果特別傾向糙米飯,或者某種菜譜,這就發揮產品特長了,但是個人感覺生活中用到的時候不多,所以普通家庭買三段壓力的就足夠了。
電飯鍋的加熱方式有多種,比如底盤加熱、上下立體加熱、三維立體加熱和IH電磁加熱等。傳統的電飯煲內膽底部設計的是一個加熱盤或者加熱帶,通過電能將加熱盤加熱後,再將熱量傳導到內膽上,不但熱量會有損耗,而且加熱均勻程度且也會受到影響,甚至在使用時稍不注意在加熱盤裡滴了水,也可能導致電飯煲發生故障。
目前最主流的電飯煲加熱技術是IH電磁加熱,它的工作原理是通過電磁線圈接通交變電流,直接對金屬內膽進行加熱,省去了加熱盤的熱量傳導過程,加熱速度更快,通過多級線圈,實現了對整個內膽的環繞加熱,加熱更加均勻。
IH電飯煲還能對米飯燜制過程實現精準程序控制,根據米飯各個加熱階段的需要設定不同的加熱方案,米飯口感和營養都有大幅提升。順便說一句,IH現在也不是很難,國產蘇泊爾、美的等小夥伴都已經成功生產出來了,價格也便宜很多,當然高端產品也有,沒有對比使用過不便評論。
隨著智能晶片技術的大規模應用,電飯煲必然也會趕上這個時髦,很多日本品牌電飯煲都預置了很多智能的模式,如快速煮飯、煮稀飯、蒸汽控制、煮多種不同料理等等,用戶只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煮飯需求來選擇不同的模式就可以了,如可以製作日式土豆燉牛肉、奶油燉菜等菜品,以及鮮奶油等點心的「攪拌烹調」設置,能夠烹製出柔滑、粘稠稀飯的「極美粥」、可製作入味什錦飯的「什錦」選項等,預置模式在20種以上的電飯煲隨處可見。
以兩臺日本品牌電飯煲為例,象印NP-HTH10C堪稱象印經典款,給你們看一下操作界面你們感受一下:
如上一篇文章所說,除了煮米飯的多種可能,預約個早上喝粥也很方便,「休眠保溫」功能也很貼心,會自動調低溫度,防止米飯變幹、變色、變味。
另一臺從日本人肉背回來的日立RZ-VG10M除了煮飯的基本功能,還可以做甜品,產品手冊裡也確實有美妙的蛋糕圖片,不過個人還沒有試過。說到這裡,還是要感嘆下國外的客戶服務,一臺電飯煲買回來,裡面有一張彩色的使用手冊、一張黑白的產品結構說明,以及一本完整介紹各種功能和菜譜的冊子。這種「假設用戶是笨蛋」的服務還是很值得國內製造企業學習的呀!
內膽的材質和塗層分級是區分電飯煲質量的重要依據。電飯煲內膽的材質以鐵合金為主,像日立使用了鋁+鐵為主的多層金屬,綜合了鐵與氧化鐵的高傳熱與高蓄熱特點,虎牌「土鍋釜」內膽塗層採用了遠紅外陶瓷顆粒,接近土鍋的材質;松下的「備長碳」塗層、日立的碳氟素塗層、東芝的鑽石+銀塗層可以增加遠紅外放射率,提高加熱效率與均勻程度。
象印的內膽號稱「極め羽釜」,所謂「釜」,就是一種炊具,有很多關於釜的典故,比如項羽「破釜沉舟」,還有著名的《七步詩》,曹植所吟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釜」就是古代人生活中很常用的一種炊具,後來傳入日本。
「羽釜」特指下面這種形狀的鍋,周圍多了一圈像翅膀的東西,能夠從內鍋的羽翼部分通過導熱加熱鍋體,實現了就像爐灶的高火力火焰包圍炒鍋那樣的效果。
之所以「極致」,是因為內膽採用手工方式打造,鍋體材料使用了日本巖手縣傳統工藝品「南部鐵器」,在鐵器界享譽盛名。大家都知道,鐵鍋做的米飯更加香甜,其主要原因在於鐵的加熱效率高。通過「羽釜」和雙層內蓋等設計,熱傳導不足的問題得以解決,確保整個鍋上下溫度儘可能一致,米飯自然香噴噴。
可是,如果大家都用鐵鍋做內膽,產品逼格和價格差距豈不是拉不開?所以日本廠商又想破腦袋開發出瓷晶內膽、黃晶蜂窩內膽、鈦氧黑鑽內膽、紅外內膽、紫砂內膽……在不粘、導熱、耐磨等功能上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