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事,即使它如何費解荒謬,都有其原因,並非是由上帝或者魔鬼導致的。
原作者:[印]戴夫杜特•帕特奈克(Devdutt Pattanaik)
翻譯:楊不悔
魔鬼並不是一個印度概念,而是一個基督教概念。印度代表魔鬼的詞「撒旦(shaitan)」其實是一個起源于波斯思想的烏爾都語詞彙。我們總以為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樣的,每個神話裡都必然會有魔鬼。印度神話中卻沒有魔鬼這個概念,因為印度教沒有邪惡這個概念。而在基督教中魔鬼是邪惡的化身。
邪惡是西方宗教人士用來解釋一些沒有緣由的消極之事所制定的概念。上帝是仁慈而善良的,所以他不可能會是颶風、龍捲風、謀殺和強姦的事因,所以這些 消極之事被歸結於魔鬼在作惡。當然人們也經常會爭論上帝是否是全能的,為什麼他不徹底戰勝魔鬼結束所有的壞事呢?為此,那些自視為神的辯護律師的神父們說:「那些屈服於魔鬼誘惑之人所做下的邪惡之事,其苦難將由我們所承受。上帝給了人類自由選擇的機會,去選擇人還是魔鬼,選擇善還是惡。」
底提之子金目之死,死於毗溼奴的化身野豬筏羅訶之手。
這種想法與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認為的「世間一切,皆乃業果」的理念截然不同。每一次行動是業,每一種反響是業,每一個原因是業,每一種結果也是業。我們生活在業力之網中,我們為自身業力所控,而非他人的業力,所以壞事會落到好人頭上,好事也會眷顧壞人。如何判斷人之好壞,取決於我們如何闡釋這個世界。世界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好壞乃是人類認知的結果。聰明人喜歡把世界分為好和壞,對與錯,而更具智慧之人,其眼界更為開闊,並不拘泥於好事或壞事,他們既不需要上帝,也不需要魔鬼,所以此處也不需要撒旦。佛陀、津渡者、毗溼奴、溼婆和所有的導師們使無知變為智慧,所以我們並無必要用邪惡去形容一件事。每一件事,即使它如何費解荒謬,都有其原因,並非是由上帝或者魔鬼導致的。印度教的神,乃是我們那超越善惡的智慧之力。
所以羅剎和阿修羅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描述被溼婆殺死的安陀迦呢?還有被黑天殺死的剛沙,被羅摩殺死的羅波那,被杜爾迦殺死的摩西沙,他們又都是誰?為此,我們需要回歸到印度神話的本源。
往世書裡說,所有的造物都出自梵天。梵天誕育的仙人和生主們,又誕育了世間各式各樣的生物。所以梵天之子迦葉波擁有很多位妻子,譬如阿底提、底提和檀奴,這些妻子誕育了截然不同的孩子,如阿底提耶、達伊提耶和檀那婆。雖然擁有同一位父親,阿底提耶和達伊提耶卻時常爭鬥不休。英國作家宣稱阿底提耶是印度的天神,而達伊提耶是印度的魔鬼,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底提即將誕育一個孩子,他將比阿底提耶之王因陀羅更偉大。因此因陀羅將這個孩子的胚胎切成了11塊,每一塊都在哇哇大哭。因陀羅喊道:「不要哭了。」因此他們稱自己為摩錄多,意為「不哭泣的孩童」。他們成為了因陀羅的追隨者,亦是阿底提耶之友,他們自稱為「11位摩錄多」。他們也被稱之為樓陀羅,意為咆哮。因此吠陀神話中的33位天神是由12位阿底提耶、11位摩錄多、8位婆蘇和雙馬童組成的,誕育他們的母親各不相同,但都能追溯至同一位父親迦葉波。天神的敵人,同樣也是迦葉波所生,他們被稱為阿修羅。他們之間的戰爭橫貫於天與地之間,是居住在地界的阿修羅與佔據輝煌天界的天神之間的戰爭。
羅剎生自梵天的另一個兒子補羅斯底耶。根據《羅摩衍那》記載,梵天生補羅斯底耶,補羅斯底耶生毗尸羅婆,毗尸羅婆生藥叉和羅剎,藥叉王乃俱毗羅,羅剎王乃羅波那。就像天神和阿修羅經常爭鬥不休,藥叉和羅剎也頻繁開戰。羅剎居於南方,而藥叉遷至北方,兩族之間也會爆發戰爭。仙人們經常攻擊羅剎和阿修羅。因此在《摩訶婆羅多》中,各種反對般度族和吠陀生活方式的森林居民,譬如巴卡、希丁芭、迦闥、科密羅,他們被統稱為阿修羅。吠陀的生活方式基於火祭,這是一種為了獲取而給予的交換模式。而羅剎的生活方式則基於掠奪或者共享,這則是一種古老的氏族模式。事實上,羅剎被稱為森林的保護者。因此,這裡的戰爭主要表現為傾向於農耕模式的仙人們和傾向於古老狩獵-採集模式的羅剎之間的衝突。而戰爭的焦點主要在於村鎮地區與遊牧部落間的土地分割。
羅剎王羅波那,乃是婆羅門,亦是溼婆信徒。
奇怪的是,在婚姻秩序上,天神婚意味著父親會將女兒託付給能通過服侍他證明其自身價值的男子,而阿修羅婚則意味著丈夫購買了一位妻子,羅剎婚則是男性通過綁架獲得妻子。因此我們能夠看到阿修羅與財富息息相關,羅剎則與力量緊密相連。拉克什米就被稱為普羅彌,她乃阿修羅王普羅曼之女,確鑿的阿修羅之女,後來她從地界升至天界,成為了天神的新娘。
阿修羅有時就如同被毀樹木的靈魂。因此,我們發現天神都是在收穫的季節殺死阿修羅:黑天殺死了那羅卡修羅,杜爾迦女神殺死了摩西沙修羅,毗溼奴在缽利面前顯現神跡。這些阿修羅的敵人,乃是往世書神明譬如溼婆、毗溼奴和薩克蒂女神所支持的天神們。羅剎主要的矛盾對象則是人類和仙人,因此羅摩殺死了羅波那和他的兄弟兒子們。羅剎們所遵循的是摩磋正理,或者說是崇尚叢林法則的魚之法律。而羅摩和仙人們遵循的則是「強者保護弱者」的正法。
基督教傳教士和歐洲的東方學家們急於證明,印度神話與希臘神話極為類似,因此阿修羅和羅剎被稱作惡魔(demons),又或者它與基督教神話很像,所以阿修羅和羅剎被稱作魔鬼(devil)。
受過英語教育的印度人會對羅剎和阿修羅間的互換感到困惑。他們都是「惡魔」,他們也都是「魔鬼」的化身。反對派和社會活動家們則沒有任何數據能夠讓他們大膽推測,證明這些「惡魔」是被不公正對待的底層人民,是被白膚的雅利安人欺壓的黑膚的達羅毗荼人以及部落居民。他們憑著簡單的種族觀念爭論不休,嚷嚷著「你看摩西沙就是黑/綠膚」,但他們忽略了羅摩和黑天也被描繪為黑膚,而羅剎王羅波那和阿修羅缽羅訶羅陀則被描繪得極為美麗。
毗溼奴以人獅化身殺死阿修羅王金衣,卻保護了阿修羅王子缽羅訶羅陀。
印度教視阿修羅和羅剎為不同類型的存在,他們一個生自迦葉波,一個生自補羅斯底耶,一個生活在地界,一個生活在森林。天神們擁有不死甘露,而阿修羅們擁有商吉婆尼起死回生咒,他們勢均力敵。天神們在夏天神力無窮,阿修羅則在冬天強大無匹。羅剎則因為其反吠陀模式的行為而被視為野蠻人。然而在《羅摩衍那》中羅剎王是精通吠陀的學者,並與後來的坦特羅、溼婆派和密教的經文有關。正如我們會向好的阿修羅學習,比如敬奉毗溼奴的缽利和缽羅訶羅陀,我們也會向好羅剎維毗沙納學習。
諸如「邪惡」「魔鬼」這樣的詞彙,對於輪迴的世界觀而言毫無意義。因此,這些詞彙在印度教、佛教或是耆那教中也無容身之處。阿修羅和羅剎是一股強大且永恆的力量,即便我們可能不喜歡但必須與之共存。我們生活在一個多種力量交織而成的網中,有些力量會幫助我們,有些則會傷害我們。力量本身並無積極和消極之分,是我們與力量之間的關係,決定了力量是消極還是積極。智慧之人不會輕易下判斷,而是會去理解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