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古代或是現代,大多數文化的神話及宗教都有魔王撒旦與惡魔的存在。惡魔可能僅僅形容厄運或者病痛,也可以是更嚴重的邪惡及死亡。這些人物角色也與黑暗及未知相關,他們掠奪人們最深的恐懼,其中尤以撒旦為最,他是地獄的象徵,與天堂對立。
在《聖經》中,撒旦是上帝的敵人,因為挑戰上帝的權威被擲出天堂。因此撒旦成了邪惡的代表、欺騙的高手、誘惑的化身。在中世紀時期,魔王撒旦涵蓋所有反對基督教的人。留存至今的許多撒旦圖像都是那個時期留下來的,各自代表不同的象徵意義。
◼︎ 撒旦相關的符號
▲Sabbatic Goat- Eliphas Levi
在14世紀,巴風特(Baphomet /ˈbæfoʊmɛt/一詞來源於古拉丁文Baphometh, Baffometi, 奧克語 Bafometz)本是聖殿騎士被指控所膜拜的異教神靈或偶像的傳統說法,到了19世紀,這一名稱隨著一系列偽歷史作品的出版又進入了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們的視線,這些作品試圖將聖殿殿騎士與一系列陰謀論聯繫起來。從1856年開始,由於Éliphas Lévi(法國神秘主義畫家),巴風特一詞便與「安息日的山羊」結合了起來。
▲巴風特的魔符
在巴風特的魔符中,逆五芒星指將靈魂引入地獄,星內是一張山羊臉,在《聖經》中,山羊經常被用作比喻撒旦,而綿羊則指上帝的信徒。向下的三點象徵(禁慾的)基督教三位一體;朝上的兩點則表示山羊的兩隻角,代表性慾與放縱。
▲逆十字架
據基督徒稱,撒旦的信徒舉行黑彌撒時,基督教的象徵都是顛倒的:倒掛的十字架、杯中裝有獻血。儀式中是引發從眾性慾的聯想、或有活人獻祭。基督徒認為撒旦新圖以此強調人類性慾的優越感。(媽的智障——筆者我如是說)
▲撒旦幻化成蛇引誘亞當與夏娃
撒旦善於變身來欺騙(明明是賦予知識和羞恥心),他變成蛇引誘亞當與夏娃偷出了伊甸園的禁果。上帝的詛咒使蛇成為背叛上帝恩典的最佳象徵。
▲古希臘神靈與三叉戟
三叉戟是一種有三個叉的槍,外型與叉相同。用來叉魚,以前也被作軍事用途。三叉在神話、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都有出現。中世紀的基督教徒把異教神的象徵物「惡魔化」,進而侮辱了他們的聲譽。在古希臘與印度教中,三叉戟原是對抗惡魔的武器,逐漸被基督教變成了惡魔的象徵、邪惡的武器。
▲凱爾特神靈——Cernunnos
中世紀的基督徒不只是讓三叉戟與撒旦扯上關係,據傳撒旦的形象也與凱爾特神科努諾斯(Cernunnos)的雙角有關。中世紀的基督徒們把這對角比做撒旦的象徵,藉此貶低這位異教神。
◼︎ 其他宗教的魔鬼符號
塞特(Seth)
古埃及人的塞特(Seth,並非基督教人物)象徵邪惡,是混亂,暴風雨及戰爭之神。英文的撒旦主義一詞(Satanism)有可能來自於埃及的塞特崇拜者(Seitanism)。
阿里曼(Ahriman)
阿里曼(Ahriman),即安哥拉.曼紐(Angra Mainyu)。瑣羅亞斯德教中善神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的宿敵,一切罪惡和黑暗之源,居住在深淵之中。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伊斯蘭教誕生之前中東和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或「白頭教」。瑣羅亞斯德教認為阿胡拉·馬茲達終將擊敗並驅逐阿里曼,所有人將得到審判和救贖,並升入天國。
十頭魔王波羅納(Ravana)
印度教中,波羅納是魔王的具象,也象徵著自大自滿。他常被描繪成有十個頭及多條手臂的形象,象徵力量與貪婪。人們在十勝節(Dusshera)會焚燒波羅納的塑像進行慶典。
羅波那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登場的反派,名字帶有「以暴力讓人痛泣」的含意,他是毗尸羅婆仙人和吉吉悉(羅剎王須摩裡之女)之子,財神俱毗羅的兄弟。羅波那因為好女色而拐走悉多,悉多的丈夫羅摩因此前往楞伽島(今斯裡蘭卡)將羅波那殺死並救回妻子。儘管如此,對羅波那的描寫並非單純為一個魔王,他是有能的統治者、溼婆的忠心追隨者,經父親指導下熟讀經書吠陀和奧義書及通竅軍事,又能彈奏維納琴。羅波那對梵天進行過歷時數年的激烈苦行,過程中因為憤怒於梵天的無視而將自己的頭切下來,但每次剛切下時都會從中生出新的頭出來,如此重複10次後梵天終於顯靈,在他的肚臍注入不死甘露並賜予他不受凡人以外的神魔所傷的祝福,順手將全部被切下的頭都接駁回他的頸上。獲得神力的羅波那帶著外祖父的軍隊到楞伽島,威脅同父異母的兄長俱毗羅要以武力奪取其政權,俱毗羅在父親的建議下選擇放棄而離開。但楞伽島在羅波那的統治下富裕無比,百姓不知飢餓為何物。
阿修羅(Asuras)
印度教神話的阿修羅(梵語:असुर)是一群追求力量的神族,有時更被稱呼為惡魔,阿修羅族及提婆族(包括那伽族)都是迦葉波的後代。最早期的吠陀文獻記載阿修羅族是一群司掌道德及社會的神祇,如伐樓拿(佛教名:水天)掌管天則與理法梨多,和跋伽守護信徒的財富與婚姻;提婆族則司掌自然現象,如黎明女神烏莎斯及氣候神/雷神因陀羅等。
密特拉(佛教名:彌勒菩薩)、伐樓拿及弗慄多都是很具知名度的阿修羅神祇。毗樓遮那(佛教名:大日如來)、松巴和尼森巴原為阿修羅王,後被佛教吸收成為佛陀。
於後期印度教的文獻如《往世書》和《過去如是說》中,兩族開始被明確地二元化,阿修羅族作為提婆族的對立被描寫成邪惡的一眾。根據《薄伽梵歌》16.6章的詳細描述,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帶有daivi sampad(神聖的特質,提婆的詞根)或asuri sampad(惡魔的特質,阿修羅的詞根)。總結《薄伽梵歌》16.4章,asuri sampad代表了傲慢、自負、妄想、狂怒、嚴肅及無知。部分品格正氣的原阿修羅族的神祇,如伐樓拿後期就因此而被「易族」至提婆族。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撒旦教」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