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人說「北平無戰事」挺好看,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無數次看到這個電視劇的封面,猶豫一下就滑過去了,一直沒有打開。
大概是緣分不到?
前幾天終於還是打開了。
國共決戰後期,國民黨內憂外患,已經是千瘡百孔,所以故事很豐富,演員陣容也強大,除了個別小配角,總是讓人忍不住快進外,主要演員都是實力擔當。
但這些僅僅是讓我看下去而已,唯一讓我感動,甚至瞬間眼眶發熱的是男女主角一段戲的背景——野長城。
「野長城」是指沒有被修葺過或者人為開發的長城,因為保存了長城最古舊,樸拙的特點,被廣大驢友熱捧,這個充滿野性的名稱也是驢友間互相流傳而被確定下來的。
當電視畫面中出現那苔痕斑駁的磚石綿延於崇山峻岭之中,荒涼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內心,深沉寂靜的荒野,如果不是有它,誰還能想起金戈鐵馬的歲月,誰還能想到如此綠意蔥蘢的所在,曾經是異族覬覦華夏的門戶。攻與守,這裡既是交鋒之所,又是底線所在。
中國最有名的野長城是箭扣長城,我想電視劇裡的這個畫面應該取自那裡。
宋代王安石有言:「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我想要看長城非「野長城」不能領悟歷史的蒼茫、不能體味人類的偉大,同時也產生對那個時代國人深刻的悲憫——基於生存需要的無奈。
八達嶺、居庸關那些被修繕過的,齊整安全的長城,是普通遊客光顧的地方,也能感受到某種震撼,但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如果到過箭扣長城,大概就不敢再說「到過八達嶺就算是見過了長城吧」。
當年(1935年)毛主席粉碎了張國燾分裂紅軍的路線後,率紅一方面軍掃清了阻礙,擺脫了追敵,一鼓作氣,翻越了六盤山,寫下了著名的《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就快到達陝北,紅軍行進到固原縣,恰逢綿延一百多公裡的秦長城。想想看,紅軍當年折西向北,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700多座縣城,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終於突破國民黨軍重重封鎖圍堵,戰勝了自然環境的極限挑戰,可謂九死一生。看到古代標誌北方邊界的長城,這座凝集著歷代先人捐軀御辱、百折不撓精神的長城,主席是情不自禁,吟出了「不到長城非好漢」這樣的壯語。
主席所指的長城一定不是修繕齊整的長城,一定是蜿蜒於茫茫荒原,或是崇山峻岭之間的長城,也只有這樣的長城才是其本來的氣質吧!
歷史是已經翻過去的篇章,很多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只有極少數餘響不絕,長城就是這個極少數。
歌頌它的聲音自然是一曲宏大壯麗的合奏,批評鄙薄它的也絕對不是淺唱。
魯迅先生就曾說過:「(長城)從來不過徒然役死許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嘗擋得住?」
他老人家也算說對了一部分:修長城死了很多人,後人甚至附會出「孟姜女」的故事;漢民族的政權遭遇危機,大多是來自長城以北的少數民族,這是事實。但是在冷兵器時代,有一堵牆,還有預警系統(烽火狼煙),一方面加大了對方入侵的成本和難度,也加大了其入侵風險,再不濟,長城內的老百姓也多了點躲避的時間機會,從這些方面看,長城的防禦意義還是很大的。不至於被魯迅先生評價為「這偉大而可詛咒的長城」。
在我看來長城集中了內外雙方的無奈。
現代研究發現長城幾乎和400等降水線重合,長城以南的氣候條件利於耕作,我們知道,只要利於耕作,人們就容易定居下來,自給自足有餘,形成的民族性格就是趨向於自保——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無求於人但是還不足以承擔人所求。
長城以北不利於耕作,遊牧作業對農耕經濟是有依賴性的,也就是說,我們不需要他們,可是他們離不開我們。
這樣矛盾就出現了,最終在我們不情願的情況下接受兩種結果:一種是邊貿,一種是朝貢,其實解決的是一個問題,就是遊牧民族的生活所需。
這樣看來,長城只是我們的一種態度,長城保證不了我們要的結果。
就像近代中國,清政府閉關鎖國確實有它的道理,但是西方國家的產品要尋找市場,這樣的矛盾一出現自然得戰爭解決,所以打敗一次就增開幾個通商口岸,清政府不情不願自然有一些小動作,惹惱了再打,打到最後國門大開了,進來的不僅是商品,還有很多東西——有利的,有害的。
當然現在長城早已經失去了防禦的意義,但是延伸出更為豐富的意義,就比如我看到電視裡的長城時候,我想到的不僅僅是戰爭和歷史,以及與之相關的種種,還有關於孤獨、悲憫、沉靜、流逝等等的情緒。
孤獨讓我想起一些詩句: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花自飄零水自流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獨憐幽草澗邊生…野渡無人舟自橫
……
長城內外都有各自的無奈,一堵牆實在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只能雙方妥協,因為人類從來就是相生相剋的共生關係,所有的結果都只是種種的不得已,怎能不讓人悲憫呢?
野長城屹立了千百年,千瘡百孔而不倒,這裡沒有「旁人的眼光」,一切都是順其自然,倒或者不倒它就在那裡,沉靜如此,還有什麼勝敗能放在它眼裡呢?
所有看得到過去的東西,都記錄著流逝,殘存著記憶,它讓你看到人生的短暫和渺小,當你明白一切都會過去,也就明白該怎麼樣活著了。
野長城以其磅礴的氣勢,龐大的體量,就像西北的胡楊不管是活著,還是死去,甚至倒下都會存在,並延伸出更豐富的意義。
要看長城就看真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