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旱碼頭,如何走活脫貧棋
——來自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報導
本報記者 王軍
核心提要
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的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總面積8169平方公裡,境內川塬區、高寒陰溼區、乾旱山區大體各佔1/3。有回、漢、東鄉等3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59%,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8個縣市均為深度貧困縣,是典型的貧中之貧。
脫貧攻堅決戰決勝,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凝聚脫貧攻堅力量、培育富民產業、激發內生動力?臨夏州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發展為抓手,積極補齊基礎短板,大力拓展致富門路,走活脫貧攻堅一盤棋。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一首曾經的流行歌曲,唱出大西北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黃沙漫天。
積石山田園風光。
廈門市思明區幫扶建成的臨夏縣布鞋培訓基地內,先鋒鄉群眾正在學習布鞋加工技能。
積石山縣寨子溝鄉曹姚村幫扶工作隊隊員在村民家中了解情況。
近日,走進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站在東鄉族自治縣高山鄉的山梁上,展現在記者面前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布楞溝流域綠意盎然,寬闊的水泥路像玉帶般纏繞在山腰,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紅磚灰瓦房坐落山間……
布楞溝村,曾是東鄉縣一個偏遠特困村。村裡的羊腸小道晴通雨阻,吃水要人背畜馱,往返十幾公裡,全村都是坡耕地,靠天吃飯,十年九旱……貧困面高達96%。
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沿著陡峭的山路來到布楞溝村,入戶慰問老黨員和困難群眾。總書記囑託,要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
殷殷關切鼓足致富信心。如今,水、電、路都通了,山也綠了,通過發展旱作農業、林果業和畜牧養殖業,布楞溝村在該縣偏遠特困村中率先脫貧。
類似布楞溝村發生山鄉巨變的村,在臨夏州還有很多。昔日的絲路明珠、西部旱碼頭,正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和勇氣,走活脫貧攻堅一盤棋。
強支部
2018年整頓轉化軟弱渙散村189個,優化提升村黨組織824個。兩年來,通過「七個一批」調整村幹部864名、儲備後備力量4181人,變一盤散沙為幹群齊心
雨後的永靖縣陳井鎮瞿家莊村,一片忙碌:大型的百合冷庫由於下雨落下了工期,正在加緊施工;為了20多噸的百合訂單,村民們不分白天黑夜加工包裝……
瞿家莊村因為百合產業走上了脫貧路,成了名副其實的「百合村」,而這裡更出名的是「百合支部」。村民們說,村黨支部和百姓「百事」都能合得來,所以稱「百合支部」。
瞿家莊村的梯田都在海拔2300-2500米之間,屬於二陰山區,最適宜百合生長。經過一番調研,村黨支部把脫貧的目光盯在了百合產業上。但由於缺乏資金,沒有強有力的種植、管理、銷售作支撐,大家心裡沒底。為解決村民的後顧之憂,村黨支部一班人積極落實省州一系列扶持產業發展政策,引資金,請專家,跑銷路。
許多村民還清晰記得,當時村裡請了教科學種地、產品銷售的老師,縣上還要補助1萬元的扶持資金,大家就下定了種百合的決心。
村黨支部書記瞿學保介紹,2018年,瞿家莊村百合產值超過700萬元,戶均2萬元以上。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臨夏州以提升組織力、強化政治功能為主線,大力推進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範化建設,築牢脫貧攻堅戰鬥堡壘。
整頓提升「橋頭堡」。堅持「抓兩頭帶中間」,臨夏州紮實開展村「兩委」班子集中整治、農村矛盾問題大排查村級組織大整頓,2018年整頓轉化軟弱渙散村189個,優化提升村黨組織824個。
東鄉縣河灘鎮祁楊村,曾是一個軟弱渙散的問題村。村裡基礎設施差,壞了沒人管;矛盾層出不窮,上訪事件常有;沒有健康文體活動,賭博現象時有發生。有群眾說,「村組織將就將就,我們村水秀山秀村不秀。」新一屆黨支部班子上任後,首先建立健全制度,規範開展「三會一課」,班子成員科學分工,作風建設越抓越緊。村黨支部戰鬥力、凝聚力明顯增強,鼓勵村民培育優質花椒苗木發展支柱產業,組建6支群眾性文化娛樂團隊……經過4年努力,祁楊村貧困發生率由26.7%降至2.99%,成了鎮內公認的先進文明村。
選優配強「領頭雁」。針對村幹部學歷不高、能力不足等問題,臨夏州採取選拔配備一批、調整撤換一批、擇優派任一批、幫帶培養一批、發現儲備一批、教育培訓一批、激勵表彰一批的「七個一批」綜合措施,大力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
和政縣針對「村幹部工作能力弱」等20項具體問題,建立「一村一策」整改方案和整改臺帳,全面整頓提升;臨夏縣對村黨支部書記進行逐村逐人分析研判,2018年以來對78名不在狀態、不勝任的村黨支部書記進行了調整……
兩年來,全州調整撤換村幹部864名,儲備村級後備力量4181人。一大批有幹勁、會幹事、正派公道的村黨組織帶頭人,正帶領各族群眾一道謀發展、忙致富。
臨夏州總人口220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佔59%。多年來,臨夏州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吸鐵石的作用,凝聚各民族脫貧攻堅強大力量。
臨夏縣掌子溝鄉達沙村黨支部書記馬?回憶,他剛接任村黨支部書記時,因貧困導致村裡許多家庭不和睦、鄰裡不和諧,還存在著回、漢、東鄉族群眾之間互不來往的現象。「集體幹件事情比登天還難。」
「作為民族地區的村級黨組織,一定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馬?時刻不忘提醒自己和村黨支部一班人。他們總是不失時機地做群眾工作,逐戶走訪談心,公心調處矛盾,先行先試發展養殖……
如今,達沙村裡有人結婚,大家不分民族互相賀喜,蓋房子互相幫工;村裡人在外地開的30多家小型牛肉麵館中,不少是回族、東鄉族人合開的;還有幾個回族和漢族人在合夥跑運輸。村黨支部的努力,讓全村各民族群眾深切感受到「各民族兄弟親如一家比什麼都重要」。「不靠天,不靠地,就靠村裡的黨支部」,也成了達沙村的流行語。
建「三鏈」
深化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三鏈」建設,建農民合作社4355個;「生態旅遊+扶貧」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變高原風景為脫貧資本
位於臨夏縣北塬鎮東南部的錢家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群眾主要靠種植養殖和外出打工維持生計,村級經濟發展緩慢,「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
「拔窮根,還得靠產業。」錢家村黨組織一班人觀念一致。可產業怎麼搞?從哪裡下手?
一籌莫展之際,市縣一體化發展的東風吹來。他們搶抓北塬塬頭綜合開發的機遇,培育壯大布鞋加工、蔬菜種植等富民產業,探索「支部+協會+農戶」的發展方式。目前,村上初步建立起了林果、藥材、花卉、高原蔬菜為一體的集約化種植模式,錢家村成為臨夏縣「北塬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樣板村。
「在具體工作中,我們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就是產業培育和群眾增收。」臨夏州委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已經逐步破題,探索出了符合臨夏實際的產業發展路子。」
臨夏州強化產業扶貧政治引領,深化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三鏈」建設,大力推廣「支部+合作社」「支部+扶貧車間」等模式,鼓勵引導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領辦創辦產業合作社、扶貧車間。近兩年來,建立農民合作社4355個,高原樹莓、中藥材、百合等特色產業遍地開花;建成扶貧車間134個,貧困戶在家門口每月就能掙到2000元左右。
產業發展有了主心骨,山村變化日新月異。
今年五一小長假,永靖縣太極鎮大川村遊人如織。「以前我們這個地方道路泥泥窩窩,遊客也不怎麼來。現在,旅遊旺季一天的收入能有6000元。」經營了十多年農家樂的孔德學,目睹了堪稱「孤島」的大川村,變成了如今的鄉村旅遊勝地。
太極鎮黨委書記趙金平介紹,大川村位於太極島景區內,自然風光優美,村黨支部精心謀劃發展鄉村旅遊的思路,全面改造村裡的硬體設施,帶領群眾充分利用黃河沿岸、魚塘水池、田園風光等資源優勢,初步形成了「生態觀光—荷塘垂釣—紅棗採摘—農耕體驗」產業鏈,旅遊年收入達1100多萬元。
臨夏州曾為古絲綢之路南道要衝、唐蕃古道重鎮、茶馬互市中心,素有「西部旱碼頭」的美譽,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濃鬱、旅遊資源富集,全州共有各類旅遊景區、景點107處。
怎樣將資源變為資本,「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臨夏州堅持綠色發展、生態發展理念,始終把生態保護工作作為「一號工程」來抓,將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提出打造旅遊首位產業的思路舉措,力爭到2020年實現旅遊綜合收入百億元的目標。
劉家峽國際滑翔營地、茶馬古市民俗風情旅遊街……隨著旅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域旅遊蓬勃興起,臨夏州正在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的旅遊休閒度假基地。各縣市生態旅遊產業如雨後春筍般崛地而起,探索出一條「生態旅遊+扶貧」的路子。康樂縣以旅遊產業為引領,以肉牛、勞務、育苗、中藥材產業為支撐,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臨夏市以花為媒,全力打造賞花遊,相繼推出歷史人文遊、生態度假遊……目前,全州共有旅遊專業村14個、農家樂790多戶,帶動2.1萬多人就業。
以德扶貧
堅持參與式扶貧,每月召開村民知情大會,怎麼幹由群眾來決定;推行「兩戶見面會」,脫貧戶為貧困戶講經驗、教方法,變被動輸血為自我造血
4年來全市累計減貧5605戶23263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2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3555元,較2013年增長1.7倍。臨夏市以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成為臨夏州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
成績的背後,是「以德扶貧」這個法寶。
臨夏市在走訪調研中發現,部分貧困家庭存在子女不孝、家庭不睦問題,個別貧困群眾有不思進取、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等現象。南龍鎮張王家村的「懶漢」王來玉,守著破落不堪的家和3畝玉米地,哪怕閒得曬太陽,也不肯走出去闖一闖。
經過科學分析,臨夏市委梳理歸納了「失德致貧」的13種表象,提出「以德扶貧」理念,量身訂製幫扶方案。全市4000多名幹部職工,進村入戶,與貧困戶建立「親情」聯繫制度,在感情交流中鼓勁打氣,通過貼心服務排憂解難。開展文藝匯演、評選「最美家庭」、建立道德「紅黑榜」等活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目前,全市累計摸排「因失德致貧返貧」貧困戶487戶629人,已有473戶613人實現脫貧。
在村裡的組織下,王來玉免費參加了電焊工技能培訓,成功找到工作,每天能賺80元錢。有了工作的王來玉,思想活了,人也更勤快,藉助扶貧貸款在自家地裡種起了樹苗。如今,蓋了房子,娶了媳婦,小兩口正盤算多攢點錢還完貸款,再把院子拾掇一下。
要脫貧,就得鼓起精氣神。針對部分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幹部幹、群眾看」的現狀,臨夏州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並重,幫助群眾拔思想窮根、學致富技能,激發內生動力。「以德扶貧」理念迅速走紅的同時,村民知情大會、「兩戶見面會」等方式被全面推行。
為解決貧困群眾不會或不願參與的問題,臨夏州堅持參與式扶貧方式,完善貧困群眾選擇、參與、管理和監督機制,要求村黨支部每月召開村民知情大會,宣傳黨的政策,通報村級事務,聽取群眾意見。2018年以來,召開村民知情大會1.3萬場次,參與群眾28.4萬人,徵集意見5700多條,做到「幹什麼由群眾說了算,怎麼幹由群眾來決定」。
臨夏州紮實推進精神扶貧工程,推行「兩戶見面會」,組織脫貧戶「面對面」為貧困戶講經驗、教方法,提振脫貧致富信心;開展「知恩、感恩、報恩」主題教育,宣講黨中央關心關懷和農村發展變化,引導群眾以主人翁精神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通過村民知情大會和『兩戶見面會』,村裡群眾思想有了從『要我富』到『我要富』的根本變化,真正起到了精神扶貧的作用。」積石山縣柳溝鄉陽山村黨支部書記安福雄說,陽山村每年都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貧困面從2013年的62.87%下降到1.9%,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5220元。
在達沙村,自從有了「四類人」的比喻,人人爭相「走起來」「跑起來」。村黨支部對即將脫貧的「走的人」,有強烈致富意願、但缺乏資金技術的「站的人」,沒有目標、等待觀望的「坐的人」,消極懶惰、吃政策飯的「躺的人」區別對待,精準施策。
村黨支部書記馬?說:「我們就是要教育引導『走的人跑起來、站的人走起來、坐的人站起來、躺的人坐起來』,循序漸進,階梯發展,共同脫貧。」
「親切的話語,微笑的臉龐,諄諄的囑託響耳旁,世世代代誰曾想,窮山鄉變成幸福莊……」近期,進京展演的花兒劇《布塄溝的春天》,還原了催人奮進的攻堅歷程,唱響了一曲感恩共產黨、攜手奔小康的新時代讚歌。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片,由臨夏州委組織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