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年,一首由多個少數民族共同創作,用來在田間地頭唱來給勞作的人們加油打氣的歌在甘肅創作完成,這便是甘肅的「花兒」,因為將女性比作各種花而出名,傳承至今,「花兒」一直在默默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們就來跟隨當地人的腳步,用心聽一聽這些別致的民俗文化,甘肅「花兒」。
關於甘肅「花兒」,當地人都怎麼說?
作為一種流行於甘肅、青海、寧夏等廣大地區的一種山歌,是由當地人口口相傳,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是一種口頭文學形式,是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當地人無論是下田耕作還是出門買東西,還是男女青年結婚,都離不開花兒的存在。在結構上,花兒分為兩段,前端類似於詩歌中的比興、而後段是表達歌曲的主題內容。每次聽花兒,都能從中感受到其中蘊含或悲或喜,或興奮或低垂的感情。
當地人眼中甘肅「花兒」的類別
這種濃重的抒情性再加上演唱所用的臨夏方言,給人親切的感覺和濃鬱的地方氣息。當地人告訴我,「甘肅花兒」根據不同的唱詞和曲調分「河州花兒」和「蓮花山花兒」兩大類,儘管都是在臨夏地區,他們依舊有著很多不同。不同長度的字數,不同的調子,不同的比興和表達情感的方式,都是造成他們差異的原因。
當地人眼中「花兒」的新發展
最令老一輩的「花兒」傳承人自豪的是在1987年7月,甘肅花兒劇目《花海雪冤》進京匯報演出獲得成功,由此,甘肅花兒獲得新的生命力。
此後越來越多的人以《花海雪冤》為靈感,創造出許多新的劇目。在此基礎上,又建立了花兒」劇創演基地。為甘肅「花兒」的繼承與創新,為地方特色劇種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當地人最看重的節日--「花兒會」
在臨夏,當地人最看重的不是春節,不是中秋,也不是清明。花兒會在他們心中所佔有的比重可能比所有節日加起來都多,成為除了國慶之外,當地人心中最重要的節日。
以臨夏松鳴巖花兒會為例,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每年四月八,當地人就會在此聚集,用「花兒」唱出對今年豐收的期盼和對親人的祝福,每到此時,松鳴巖遊人如織,氣氛歡快熱烈,還會吸引許多藝術家和導演,通過各種形式記錄「花兒會」的盛況。而松鳴巖只不過是甘肅省著名的三大花兒會場之一,從松鳴巖花兒會可以窺探出,甘肅花兒會在當地人眼中的地位。
2006年5月20日,花兒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天,好多臨夏人在街上歡欣鼓舞,不約而同地唱起了「花兒」。作為獨特的民俗文化形式,甘肅「花兒」的蓬勃發展證明了甘肅文化一直在以他的方式追趕著時代的潮流,而我們,更應該學習如何保護這些獨特的文化,讓他能夠一直像今天這樣,不斷的得到新的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