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7月27日電 (魏建軍 艾慶龍 李彬)「沒想到,我們這個純農業村,有一天因葵花吃上了旅遊飯。」甘肅臨夏州臨夏市南龍鎮羅家灣村村文書馮建國感慨道,葵花成了貧困戶致富「寶典」,村民也因此開辦了農家樂,過上了「向陽花開」的好日子。
7月中旬,甘肅臨夏州臨夏市羅家灣村馮家臺連片葵花開得正旺。 魏建軍 攝
羅家灣村境內山溝交錯,地形多樣,是漢、回、東鄉等多民族雜居的偏遠乾旱村,也是臨夏市兩個重點山區村的其中之一。2013年,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46戶628人,貧困發生率35.68%。經過近五年的脫貧攻堅,2020年4月底,所有貧困戶都實現穩定脫貧。
圖為當地村民開辦的農家樂。 魏建軍 攝
季夏時節,羅家灣馮家臺連片葵花開得正旺,金黃的花盤上蜜蜂嗡嗡作響,微風拂動下,飄落幾瓣「黃金葉」,遊客置身於向日葵花海,盡情享受自拍歡樂。晌午前夕,農家小院炊煙嫋嫋升起,土雞香味瀰漫整個灶臺,「店小二」手提摺疊小板凳靜候客人。
近年來,臨夏市「一村一品」重點扶持打造全市12個旅遊村,利用各村特有的農業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耕文化等資源,策劃出了一批採摘、垂釣、體驗等參與型鄉村旅遊項目,不斷推進旅遊產業融合縱深發展。
臨夏市從改善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入手,重點實施了羅家灣村等四個旅遊貧困村和兩個旅遊重點村旅遊扶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不斷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的同時,進一步將生態建設、觀光農業、民俗文化、休閒旅遊有機結合。
馮建國介紹說,近幾年,村上積極引導村民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業,農戶依託折雙路沿線交通優勢,發展農家樂25家,尤其是馮家臺社周邊環境優美,現新建成的31戶磚瓦房整齊一致,農家特色明顯。
同時,鎮上和村裡又爭取旅遊項目資金300餘萬元,新建了停車場、觀景臺、護欄、棧道等基礎設施,為馮家臺新農村發展鄉村旅遊打好了硬體基礎。為了更好宣傳推廣,村委會又在馮家臺實施了「玉米改花」項目。
通過大力宣傳和動員,依託「玉米改花」項目的實施,村民們種植了油葵近40餘畝。遊客到了馮家臺,既能賞花又能品嘗到可口的農家菜,晚上還能俯瞰臨夏市區夜景。
據官方統計,馮家臺自去年以來,接待遊客累計達5萬餘人次,帶動了周邊農家院、「米改花」種植戶等群眾增收穩定脫貧。這也激發了當地民眾發展旅遊業信心,馮家臺社也被該市旅遊局列為休閒旅遊示範園。
說起變化,貧困戶周尕瑚用「天壤之別」來形容。她告訴記者,以前在山區「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破舊的土坯房時刻充滿不安全感。自從集中搬到新農村,首先心裡踏實了。去年她家也依託門口的向日葵花海,辦起了農家樂,生意最好的一天,進帳四千元。
離周尕瑚家百米遠的26歲小夥馮志遠家,看到村裡的「花經濟」日漸火熱,他也「收拾」房子打算嘗試農家樂生意。讓他感觸最深的不僅是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而是四海遊客的到來,讓傳統種地的農民,產生了做生意的萌芽。
馮建國說,羅家灣村休閒農家樂發展起來後,帶來的不僅僅是消費收入,還有產品信息、項目信息和市場信息,也為全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契機。農家樂成為農民了解市場的「窗口」,也成為了城市與鄉村互動的橋梁。
如今,羅家灣馮家臺的向日葵花海,已成為臨夏市周邊必到的網紅打卡地,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遊人在此留影。周尕瑚早晨都會坐在家門口,看著花海,望著朝陽,盤算著「今天來幾桌?做點啥好吃的?」
相比曾經村裡「幾乎沒什麼客人」,這裡早已不能簡單用「繁花似錦」來形容,世代在這片黃土坡上種地的農民,通過向日葵吃上了旅遊飯,練就了穩定增收的「寶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