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前的一部作品,曾經讓法國氣得牙痒痒,甚至在法國被禁多年,它卻在電影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阿爾及爾之戰》。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公布的4K修復單元首個片單裡就有這個作品。它的成功在於導演吉洛·彭特克沃冷峻寫實的表述手法,更因為這是西方世界第一次自己描述歐洲殖民主義的退敗。
一九五四年十月一日,以法屬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耳的卡斯巴為中心,爆發了阿爾及利亞人反抗運動。
先說「冷峻寫實」,寫實到一種什麼地步?
寫實到別人稱它為一部半紀錄片,寫實到它完全利用當地民眾所拍攝而成,因此,呈現於觀眾眼前的是一部忠於史實的獨立戰爭影片。
路上的老人、小孩都是真實的,鏡頭裡掃過的許多畫面,你看到的孩子哭鬧、無助的眼神都是當時的現實世界。
還有斑駁的阿爾及爾街頭,蜿蜒曲折。
還有當地帶了面紗的穆斯林女性,這在戰爭時期恰恰是最好的化妝。對她們的搜查,會激起群眾的抗拒,所以電影中你會看到大部分地下工作是靠婦女運送武器的。
更厲害的是電影中的阿爾及爾FLN領導人角色,是當年的領導人自演,他被法國人認為是罪惡累累的恐怖分子。這也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獲獎的同時也引發了爭議,在法國被禁了多年。
而且不僅僅是法國,自由度在全世界都排得上號的香港當時也一直禁演這部電影。當時香港還是被英國殖民局控制著的,也許當局者生怕任何一個偶然而激進的言論或電影會點燃未知的民族情緒吧。
總之這部影片一上映雖然獲得大量關注,但是能夠獲得大獎是萬萬沒有想到的。影片當年入圍了1966年威尼斯電影節,就連導演自己也沒想到自己會獲獎,宣布得獎名單的那天他竟然跑去遊泳曬太陽了……等到一大波記者衝向海灘,包圍自己,他才知道是他自己獲得了金獅獎。他也獲得該影展的評審人獎。影片還獲得威尼斯城市獎,1972年獲得英國學院獎,也入圍了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
這次上海國際電影節4K修復這部影片讓大家可以在國內看到,他們的推薦語裡寫的是:充分反映了人民勇敢追求自由。
但用現在的眼光看當時地下運動組織「民族解放陣線」反抗統治者的戰鬥,可以說是以「恐怖戰」為手段來達到目的,首先是針對自己的社區。
以鐵腕私刑的懲罰作為威脅,在阿爾及爾的阿拉伯居住區「卡斯巴」,掃蕩酗酒吸毒妓院和幫派,樹立起自己的威信。
FLN以暗殺和襲擊警察的一系列行動,開啟了「阿爾及爾之役」。 FLN利用搜查者對當地風俗的顧忌,就讓婦女運送武器,歐裔區的恐怖襲擊持續不斷,防不勝防,歐裔居民變得驚恐不安。
烈性炸藥被滿腹仇恨的女人安放在公共場所,咖啡館、汽車站、機場候車室,受害者同時包括了歐裔和阿拉伯平民……
如果說這是以「追求自由」的旗幟來行事的話無可厚非,人都有被逼急的時候,但是我們不禁會想到現在的恐怖組織,在行為表徵上是不是如出一轍呢?越往後看越會有這樣的感觸。
FLN的目的,是以「無寧日」的國家和大規模平民死傷來吸引國際社會注意,並希望國際社會因此認定法國無力維護一個和平社會,必須由外部幹預和改變現狀。
但必須承認,這個辦法確實有效。之前的疑問不能僅僅以簡單的「聖母」心來結束一部影片的觀感,站在道德高地來評判被壓迫的普通人的反擊。
最大的兇手應該是:戰爭。
戰爭不可能和平度過,再微不足道的普通人也會站起來戰鬥,如主角原來只是一個以偷竊為生的混混,最終成文阿爾及爾獨立運動的領導者。
吉洛·彭特克沃作為導演,立場中性,他無意把他的價值觀灌輸到你的腦子裡,只是在呈現。拍攝電影的時候,阿爾及利亞獨立剛剛四年,整個電影就在原地由當地群眾擔任演員,都是非常鮮活的生命,剛剛擺脫戰亂的他們。
導演彭特克沃說,在他拍攝最後的抗議場面時,只見這些阿爾及利亞人瞬間進入角色,回到當年,情緒勢不可擋,隨時準備「摧毀一切阻擋他們的障礙」,令他深感震驚。
► 原創才是生產力,原創才能高逼格,您的留言鞭策小趣進步。添加取走個人微信號「小趣」( xiaoqu-a),表達你自己!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歸「取走」所有。
轉載請通過後臺與「取走」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