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誰家的媳婦,結婚時都沒要彩禮,兩個人感情好就夠了,六萬塊的彩禮,我和你爹要多久才能賺的回來,再說兒媳都懷孕了,就更不應該收了呀」。
女方收彩禮是一種形式,不要彩禮的婚姻也很多,但是卻能夠真的幸福嗎?在許多地方,彩禮是一種風俗,女婚嫁必須先從彩禮這一環節開始,然後訂婚,結婚。就像古代的三媒九聘,經過這一形式之後,婚姻幸福美滿。
22歲這年,身邊的一個好友險些遠嫁,那邊的婆婆意思是,我們這邊不興彩禮,但是興女方的陪嫁,言下之意,我們這邊的男子找媳婦,都沒有彩禮的,但是女方要是沒有陪嫁,就很丟了。但是你不是我們本地人,彩禮的話,我也給你2萬,算是意思一下,不少了吧。對了,給你2萬的彩禮,你父母要給我兒子多少呀。
好友娘家那邊,彩禮6萬起步,陪嫁除了一些家電之外,並沒有說會給錢,一時間好友不知怎麼回答,而男友和他父母咄咄逼人,一定要讓女友問清,到底給回多少?
2萬塊,究竟該回多少陪嫁?
後來好友迷途終返,但是每每想到這件事情的時候,都覺得感情錯付,愛錯了人。
故事主人公,小娟也是遠嫁,和男友在一起三年,孩子是意外有的,兩人人在商量結婚的時候,省去了定親這一環節,彩禮給6萬。
小娟的婆婆因為彩禮6萬的事情,不知嘮叨了多少回,丈母娘面前沒好說,在兒子面前一次又一次的念叨著。
三年的感情,離開父母的代價,難道6萬塊真的很多了嗎?婚禮現場,兒子拿出兒媳的陪嫁,婆家人鬧翻了。
婆婆和公公之間,產生了分歧,那麼小娟的陪嫁究竟有多少呢?我們先不管,來算一筆帳吧。
小娟和男友剛在一起的時候,男友大學畢業,小娟承認男友在學歷這塊是比她高出許多,但是論社會經驗這一塊來說,男友就嫩太多了。小娟月薪一萬的時候,男友每個月才拿著2000元的實習工資,在經濟上這一塊,小娟每月都會補貼男友。
出嫁的時候,小娟的銀行卡上已經有十幾萬的存款了,這錢小娟從來沒有當成是自己的,兩人在一起,為的就是將來的生活,小娟把這筆錢當成是兩人共有的。
6萬彩禮,母親悄悄給回了三萬在小娟的銀行卡裡,另外的也是一分都沒有要,買了上好的蠶絲被和一些家電。家電都是好幾千的,婚禮當天,拉到婆家的時候,卻被看不上。
婆婆板著臉,老公怎麼勸都不聽,小娟也不開心了,要不6萬彩禮退給你,這婚不結了。
小娟從婆家走的時候,老公也帶著行李跟了上來,並且說道,以後我們就在外租房子算了。
因為彩禮,婚禮現場好好的氣氛被婆婆給破壞了,街坊鄰居拿來當笑話說,兒子兒媳也負氣離家。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家娶媳婦沒花錢,」這句話成為了當有些婆婆的驕傲,不要彩禮的婚姻,有幾個是幸福的?婆婆覺得你無所謂,老公覺得反正沒花錢。
愛情終究會因為婚姻的平淡而變得渺小,難道連不是高額的彩禮都不應該給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