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早前大火的
阿里「無人商店」嗎?
↓↓
馬雲的無人商店超火爆!
當大家擔心敗給國民素質時……
所有人都沒有想到
馬雲的「無人餐廳」會來得這麼快!
本周,在2017雲棲大會上
阿里「無人餐廳」也亮相了!
沒有紙質菜單
沒有點餐員
沒有收銀員
統統沒有!
客人在餐館裡就像在家一樣
想吃什麼自己點
吃完擦擦嘴巴拍拍屁股就可以走了
記者第一時間
就去體驗嘗鮮……
↓↓
具體流程是這樣的:
1、進店刷臉
顧客第一次來到「無人餐廳」需要先用支付寶掃碼授權,刷臉確認身份,此時,系統會永遠記住顧客的身份,以後就可以永遠撇開手機了。
2、落座
「無人餐廳」的桌面實際上就是一張大尺寸的觸控顯示屏,顧客入座後,系統自動識別身份,然後通過輕觸桌面或手勢動作,即可打開智能點餐界面進行點餐。
3、點餐
桌面顯示屏上,菜品的單價和詳細信息,如式樣、主料、輔料、口味等都一覽無遺。點餐界面還支持多人同時操作,小夥伴們再也不用搶菜單了!
還可以備註「要不要辣」「要不要香菜」。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智能屏幕還能記住你的歷史點餐記錄,根據你的喜好進行個性化推薦,這對選擇困難症的人來說絕對是一個福音。
而且,如果嫌等菜太無聊,還可以在桌面打打遊戲上上網……
4、結帳
吃完飯,直接走人就OK。走出去的同時,支付寶會自動為你買單,全程可以不用點餐員和收銀員!據官方介紹,這種支付方式叫做「無感支付」。
南都記者收到的帳單。
當然,如果需要人工服務,比如對訂單有疑問,服務員還是隨時待命的。(目測上菜、催菜暫時也還是需要服務員 )
官方演示視頻
↓↓
幾乎不用看服務員臉色
不用排隊結帳
是不是很爽!
浙江省省長袁家軍在馬雲的陪同下,成為了未來智能餐廳第一批客人。
如今科技日新月異
你以為「無人餐廳」還很遙遠?
其實智能餐廳的雛形
正慢慢映入現實……
比如中山大學、天津農學院等不少學校
都出現了自動算帳的餐盤
↓↓
而如今
杭州有一所中學
吃飯都刷上臉了
以前是問:
同學飯卡帶了嗎?
現在要問:
同學「臉」帶了嗎?
浙江杭州十一中食堂大升級了!只要「刷臉」就可完成點餐支付,成了全國第一所提前邁入「智慧食堂3.0」的學校。
中午11:40,高三年級首先下課前往食堂,秩序井然,全然沒有其他學校打衝鋒般進食堂的「大片場面」。
因為杭十一中就在學校設置了十幾臺點餐器。學生可以根據學校公布的套餐餐單,把下周要吃的菜一次性點好。
進了食堂,5個打菜窗口屏幕上各自對應著「A、B、C、D、E」五個套餐,學生根據自己選定的套餐到相應窗口排隊,秩序井然。
輪到小陳同學領餐,只見小夥往窗口前一站,攝像頭對準人臉一掃描,屏幕上馬上跳出「學生姓名、套餐種類、帳戶餘額」等相關信息,小陳核准無誤後,點擊確認時,食堂阿姨已配好菜遞到窗口了。整個過程不超過8秒!
「刷臉點餐,我們在9月份開始探索嘗試,本周一正式投入使用。」
副校長張冠超介紹了刷臉點餐的原理:學校的機器設備首先錄入每一位學生的照片,然後再將學生的人臉信息和校園卡帳戶綁定,最後利用人臉識別系統實現一個支付的功能。
一位同學笑說:「明明可以靠才華吃飯,現在只能靠臉啦。」
還有一位同學打趣地說:「看來我得鍛鍊減肥了,不然攝像頭一次掃不進我的大臉就尷尬了。」
由於剛開始試行,食堂支付還保持著「人臉支付」和「刷卡支付」兩種支付方式。
這中間還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小插曲。比如一位學生點餐時就問:「阿姨,你是要臉(支付)還是要卡(支付)?」
阿姨回復地也很藝術:「看你咯,要臉就刷臉,不要的話就刷卡。」小夥馬上說:「那我還是要臉的。」一席話把大家都逗樂啦。
明明刷卡點餐已經蠻好了,為什麼還要引入人臉識別技術呢?難道只是為了趕時髦?
張冠超說,全校做過統計,每天平均有約50人左右忘帶卡,「現在只要把臉帶上,就不用擔心忘帶或者遺失飯卡的問題了。」
在食堂實驗人臉識別技術,其實只是杭十一中打造智慧校園的第一步,學校還在下很大的一盤棋。
「將來還會採用人臉考勤,誰不在將自動推送到老師的終端。」張冠超介紹說,這既解決了考勤難的問題,也可以杜絕學生無故曠課現象的出現。
看到這,只想感慨:
那個刷飯卡付現金的時代
難道真的要過去了?!
但關於無人餐廳
網友們的疑惑還很多
曾經眷戀太陽:這個桌子點菜跟平板、手機點菜有區別嗎。吃到一半想加菜是不是還得把桌子上的盤子挪開?
_Fat cat_敏:看了下來。。。如果點菜過後,吃了一部分菜了。。然後去上個廁所回來再繼續吃。。會不會被默認已吃完離開
if:刷臉的時代來了,以後還能愉快地整容了嗎?
朱芳:那跟朋友一起去吃飯它怎麼知道誰買單
FANNY:是不是意味著一大批服務員即將失業?
+ξn:無人車,無人超市,無人餐廳。我就想問,是無人,還是真無人?
longyun:無人超市都沒有搞好,還無人飯店真的是丟臉
豬豬俠俠:用指紋不是也可以嘛 非要搞這種噱頭
三笑:不好吃要臉幹嘛?噱頭!進來一老頭老太太,沒有微信支付寶,有臉有什麼用!
來源:南方都市報、杭州日報、網際網路熱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