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有個日本團隊,前後兩次深入中國西北部,這一呆便是五年...
他們按古籍復原中國軍兵戰陣、服飾甲冑、刀槍劍戟...還花了2700萬,建了一座敦煌古城。
1988年,這部中國題材的日本電影在日本公映,斬獲80億日元票房...
並在有「日本奧斯卡」之稱的日本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指導、最佳照明、最佳錄音、最佳剪輯...8個大獎。
這部電影就是:《敦煌》
公元1027年,北宋天聖五年。
這一年,大宋國的官員們,都在為如何對付西夏國吵得不可開交。
西夏國,是塞外突然崛起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成為了大宋的心腹大患。
每一年,大宋邊關都要受到西夏軍隊的騷擾蹂躪。
這年正月的某個凌晨,發生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一個叫趙行德的落榜舉人,帶著一匹瘦馬,跟在回鶻商隊,從大宋邊陲小鎮靈州出關,踏上前往西夏國都的遊途。
他並沒有回頭多看故國一眼,因為按他的計劃,自己不過只是去看看神秘的西夏國,過幾年就回來...
沒想到,這一走,竟然再也踏不上歸途…
說起來,這個趙行德運氣太爛了。
還沒到甘州,商隊就遭遇了西夏兵,被強充了壯丁。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竟然要開始刀頭舐血的生活...
然而,因為趙行德能識字寫文,被提拔為隨行文官,被送到國都學習西夏文,幾年後又被派到敦煌翻譯經書...
此時的敦煌,就像一顆孤零零懸掛在宇宙中的星球。
宋、西夏、回鶻等勢力,都對敦煌虎視眈眈,暗流湧動、危機四伏...
敦煌的掌權人,叫曹賢順。在他的官邸裡,藏了一個圖書館:來自大宋、吐蕃、回鶻、西夏、波斯…
各式各樣的書,上至宗教經典,下到民俗小曲,什麼都有。各國的古籍堆疊至屋頂,塞滿了幾個四合院…
在這裡,趙行德迎來了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沒有性命之危,沒有衣食之憂,每天只要帶人翻譯抄經,閒暇之餘可以騎駱駝,去鳴沙山看人鑿窟、看畫師一筆筆在石壁上作畫…
直到有一天,西夏軍突然向敦煌城發起進攻。黑煙籠罩著敦煌城的上空,遮住了僅有的一點夕陽餘輝。
趙行德,帶著二十匹駱駝,在烈火間搶救著即將成被燒為灰燼的經典…
這部《敦煌》,豆瓣評分8.3。
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批向外國人開放腹地的拍攝項目之一,中國政府甚至罕見的動用了駐西北解放軍部隊數千軍人,和800多匹戰馬配合拍攝。
有人說:日本人拍出了「大漠孤煙直」的境界,拍出了「黃沙百戰穿金甲」的氣勢,拍出了中國幾千年的味道。它的價值,不遜色於貝託魯奇的《末代皇帝》。
還有人說:日本人有多愛中國文化,看這部電影就知道了。
在導演出色的掌控力下,電影真實還原了中國冷兵器時代戰爭的恢弘大氣:飛矢鳴鏑,戰馬嘶鳴,黃沙飛揚,但見刀光劍影,只聞殺聲鼎沸。
當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或許戰爭戲還不夠精彩,但在上世紀80年代,這可是世界級的戰爭場面...
電影裡的甘州之戰,回鶻對戰西夏騎兵,回鶻軍隊先以投石器破陣,再用強弩壓制騎兵的衝鋒,最後以散兵線對抗騎兵衝鋒…
由於散兵線間隔大,宜攻宜守,最大限度的彌補了步兵對抗騎兵的劣勢…每一步都有考慮,有邏輯。
製作團隊的用心,還體現在諸多細節上。
比如,士兵的金屬盔甲厚重而飽經風霜,讓人相信,這真的是一支在沙漠裡被折磨多日的兵隊。
比如,士兵大多用的是勁弩,而不是視覺效果華麗的弓箭。原因正是當時的戰爭,弩的實用性更強…
電影裡的服裝、打光,也都儘量還原了宋代生活。
軟腳幞頭、白色寬袍,是當時士人日常服裝。室內沒有增設額外光源,純靠自然光,更接近缺乏照明的古代…
值得一提的是,《敦煌》裡有這樣一個情節,李元昊下令攻打甘州,是用西夏語發號施令的。
這是世界電影史上,首次出現西夏語對白,由西夏語學者西田龍雄負責翻譯。
電影改編自日本文壇巨匠、芥川龍之介獎得主井上靖的同名獲獎小說《敦煌》。
據說,電影製片人、吉卜力工作室總裁德間康快在小說連載期間,便已經深受故事的震撼,一心想要把《敦煌》搬上大銀幕。
為了拿到小說的改編版權,德間康快親自拜訪了井上靖,送上的見面禮是自己家傳武士刀中,最珍貴的一把名刀。
井上靖
井上靖一生痴迷中國文化,孩提時期就嚮往西域,嚮往敦煌。
他不僅訪問中國27次,還創作了多部以中國歷史為背景的文學作品。據說至今,還有很多外國遊人,捧著井上靖的西域小說,走上去往敦煌的漫長旅程。
1984年,冰心和日本作家井上靖
1977年,71歲的井上靖,終於如願以償,親自踏上了敦煌的土地。遊歷完後,他說:敦煌跟我想像中如此相似。
據說,兩年後當他申請重新再次遊歷敦煌,不被批准,他當眾跪下,老淚縱橫…
曾有歷史學者說:日本人對於敦煌的認識,無異於歐洲人看待古希臘,如同文化故土。
在東方文化史上,歷經千年的敦煌無異於一個活生生的標本。日本對敦煌的痴迷,近似於一種對自身文化的溯源好奇。
日本前首相竹下登說過:我們日本人一聽到絲綢之路、敦煌、長安這些詞就激動不已,因為這種文化至今仍強有力地活在日本人的心中。
就連「敦煌學」一詞,都是日本學者石濱純太郎在1925年提出的。
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的敦煌研究一直都是世界頂尖水平,他們曾出過一套專研敦煌的巨作《講座敦煌》,洋洋灑灑幾百萬字,寫足了日本人在敦煌學的學術成就…
這種對敦煌的狂熱痴迷,不僅僅局限於學術界,還推動了日本民間對敦煌保護工作的支持。
紀錄片《敦煌莫高窟》
有資料顯示,在敦煌壁畫的修復研究過程中,來自日本的捐款位列外國第一。
日本成立了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出錢為壁畫修建玻璃罩,還有人千裡迢迢趕到鳴沙山義務植樹。
1997年10月,日本人青山慶示將8件敦煌遺書歸還給中國,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有外國人送回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