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馨育兒說
「媽媽為什麼要做破壞別人家庭的事?」「他不是一個好男人,怎麼給你幸福」
在熱播劇《白色月光》裡,楊雁(劉敏濤飾)的兒子歇斯底裡地問媽媽,沒等母親回答,兒子就轉身狂奔,而後失蹤。在劉敏濤的劇本裡,接下來的劇情只有一句話:「楊雁的孩子丟了」。劉敏濤即興表演,演技炸裂,將一個心神失措母親的擔憂、愧疚、驚慌演繹得淋漓盡致,讓觀眾甚至對這個「小三」母親有了些許同情。
劉敏濤為什麼能快速捕捉人物心理,精準呈現人物狀態,除了她是一個優秀的演員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她和劇中角色楊雁一樣,也是一個單身母親。原來劉敏濤在30歲事業上升期的時候遇到前夫,然後從娛樂圈隱退,整整七年的時間在家做家庭主婦。但老公工作繁忙,對家庭付出甚少。在劉敏濤想要老公給她買一支冰激凌但遭到拒絕後,她看清了自己的付出有多麼不值得,看人臉色的日子有多卑微,於是她結束婚姻,重返事業,實現了女性的獨立,也收穫了事業的成功。
劇中的楊雁被家暴、被出軌,忍無可忍,帶著孩子放棄婚姻,為了讓孩子的成長有一個健全的家庭環境,她不惜拆散別人家庭,做了小三。不可置否,楊雁是非常愛孩子的,她甚至在用整個生命去愛孩子。她走進張鑫的生活是因為她看到張鑫對他自己女兒細心的呵護,她看到張鑫是一個好爸爸。她想讓張鑫成為自己的丈夫,兒子的爸爸,她只是想給兒子一個她心心念念的「幸福家庭」。殊不知,她的幾近偏執的愛破壞了孩子的信念,孩子的價值觀在頃刻間轟然崩坍,選擇遠離與逃避她。雖然孩子最後回來了,但他的心靈已傷痕累累,需要更多的時間與付出去治癒,去拯救。
在現實世界和影視劇裡,不乏離家出走的橋段。講述親子教育的電視劇《小別離》中,朵朵(張子楓飾)是一名高中生,她的媽媽(海清飾)為她的學習焦頭爛額。她沒有絲毫自己的時間,就算寫作這一愛好也被媽媽強行禁止,要她放棄。朵朵做完學校作業還有媽媽的作業,朵朵的生活非常單調,而且完全沒有自己的空間,她在筆記本上寫下: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幾個月後,便離開了學校,也沒有回家。
而對於大部分的離家出走,父母本身是非常迷茫,十分不解的。他們覺得,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已然給了孩子足夠多的愛,孩子本應該覺得幸福,本應該快樂地長大,本應該好好地回報自己,孩子怎麼會、怎麼可能離家出走呢?有的父母甚至覺得,孩子做出離家出走這樣的事情,是不孝順,是不懂事,是絕情。但是,為人父母也應該好好思考,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離家出走呢?
一、 過度縱容,孩子以離家出走要挾父母。
跪著的家長,永遠教育不出站著的孩子!嬌養兒女如餵狼!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個問題非常普遍,就是父母拼命為孩子免責,而且用的理由也一樣,就是「他還小,他還是個孩子」。孩子亂翻別人東西,父母說:
「他還是孩子,別和他一般見識」
孩子欺負弱小,父母說「他還是個孩子,都是鬧著玩的」;孩子不尊重長輩,欺負殘弱,父母說「他還是個孩子,什麼都不懂」。父母一次次的縱容,看似一句話,實則成了孩子橫行霸道的「護身符」。長此以往,作為父母的威嚴已蕩然無存,社會的約定俗成、道德規矩已全然被孩子忽視。
倘若有一天,父母發覺問題所在,想重新回過頭來教育孩子,讓孩子懂規矩、講紀律,孩子勢必是不適應的、是反抗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的訴求得不到滿足了,自己不能為所欲為了,他會懷疑父母不再愛自己,甚至會懷疑這個社會,他沒有了舒適、安全的港灣,可能就會選擇離家出走。
二、缺乏溝通,孩子離家出走求認同與關注
溝通是思想的互動,是意見的交流。如劇中楊雁的兒子走到離家出走這一步,必然也有母子之間缺乏溝通的這一原因。兒子理解母親的辛苦與不易,他想讓母親找到幸福,但這個人需要是母親愛的,是值得依靠的,能給母親幸福的;而楊雁偏執到只是在給兒子找一個合適的爸爸,哪怕是搶別的孩子的爸爸,這勢必是兒子無法接受的。兒子只能用逃避來反抗這個現實。如果兩人一直溝通交流,楊雁會看到兒子的善良與正直,她會理解「破壞別人家庭」「別人的爸爸」這些詞彙在兒子的價值觀裡是「劊子手」的行為,絕對不能被接受的,會明白兒子需要一個爸爸,一個完整的家,但他更需要一個善良的媽媽,一個被社會接受的媽媽。
三、沒有空間,孩子通過離家出走表達獨立
像是《小別離》中的朵朵就是如此,同時她也代表了千千萬萬的中小學生。當代社會,競爭激烈,家長使出渾身解數,為孩子的學習創造條件。但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尤其是在青春期後,孩子會渴望自己做決定,渴望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朋友和社交。隨著孩子長大,家長的控制越來越強烈,孩子們的時間只能用來學習,孩子們的活動空間只能是學校和家。孩子們被壓迫得壓抑、憤懣,很多孩子選擇掙脫,與父母作對,做自己的主人,沉迷網路遊戲、手機,甚至選擇離家出走。其實他們只是在宣告:我要自己的空間。
養育是恩,但養和育是兩個體系。供給孩子吃穿用,撫養其成長是養,但育是非常複雜,需要更多智慧的。為了孩子積極、全面成長,防止做出離家出走這樣極端的事情,家長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 不溺愛,愛要有界限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是的,過分的驕縱、過分的保護,是在悄悄扼殺孩子的未來。還記得公交車上小男孩被暴打住院嗎?四川一7歲小男孩在公交車上跑動,男子勸解其幾聲,小男孩不僅不聽,反而用腳踢男子,男子暴怒,毆打男童。
這個社會就是這樣,父母嬌慣著,孩子可能就會受到社會的教育。社會的教育不會如家庭教育般耐心、親切、有層次,而是直接、殘酷、沒商量。對孩子有過第一次妥協,背後就會跟著無數次無可奈何。所以,孩子不需要被討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恰如其分的愛,以防孩子在得不到滿足時,做出極端的選擇。
二、多溝通,多表達,多傾聽
作為父母,不要拘泥於經驗,要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與成長。新事物日新月異,思想觀念也要適時更新。父母不要總是高姿態,要用一個平等的身份與孩子溝通,學會傾聽,不要滿嘴說教。要走進孩子的世界,用他們的觀念思考問題。無論何時,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關心與愛,而用何種語言與態度對話,決定了他們是否想要張口表達。
三、尊重孩子,給孩子獨立空間
一個孩子的成長空間有多大,他就有多大的空間去成長。試想,一個孩子被父母「囚禁」於狹隘的空間,他的學習、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想像力、他的洞察力都只有這方寸之地。如果他能有自己的空間,他就會用他的童真打造一個充滿稚趣的世界,他就會用他少年的眼光鑄就一個豐富繽紛的奇特王國。空間足夠大,孩子的成長才有無限可能。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沒有人懷疑父母對孩子的愛,但愛的得當,愛得有意義,是為人父母必須捫心自問的問題。(作者:dy01)
圖片來源網絡,只供想像,圖文無關,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