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豐湖,是三峽工程誕生的一顆明珠。它所哺育的重慶市開州區三峽移民新城,生態持續改善,文脈日益深厚,經濟伴湖而興。
造湖
初夏時節,在開州城內登高望遠,藍天白雲下的湖光山色,與綠意盎然的城市融為一體。
三峽工程四期蓄水後,長江水位上升,江水回流至澎溪河,將開州老城淹沒。每年汛期來臨之際,三峽水庫又放水騰庫,水位回落。這一漲一落,形成了三峽庫區面積最大的消落帶。若不治理,這裡退水後將形成蚊蟲滋生、垃圾遍布的成片沼澤地。
為此,開州歷時5年在城區上遊修建了一座水位調節壩,2012年下閘蓄水,2017年正式運行。自此,不管壩外潮漲潮落,開州消落帶水位始終保持基本穩定,形成了面積約15平方公裡的漢豐湖。調節壩古色古香,被稱作「風雨廊橋」,人立於橋上,一側是寬闊的湖面,另一側是狹長的澎溪河,兩側水位落差達數十米,蔚為壯觀。壩旁還有一條方便魚兒洄遊的魚道,水流淙淙。
「消落帶治理被稱為世界級難題。」漢豐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局長熊森說,水位漲落對庫岸土壤的侵蝕和衝擊,容易造成地質災害,不耐水植物在蓄水期也會遭受水淹而死亡腐爛,嚴重汙染水體、破壞生物多樣性。
造湖,是開州治理消落帶、建設移民新城極其重要的一步。十幾年來,開州一邊造湖,一邊圍湖建城,構成了「城在湖中,湖在山中,意在心中」的美麗畫面。
淨湖
漢豐湖與陸地之間有不少溼地,由各種基塘、林澤、水生植物區等構成。行走在湖畔,一片片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小水塘映入眼帘,曾經的消落帶泥沼區,被一片片碧綠的荷葉覆蓋。
這是用來治理消落帶的基塘工程。開州在漢豐湖水位下降的泥沼區挖泥成塘、堆泥成基,栽種水生荷花和美人蕉,既能淨化水質,又能美化景觀。
漢豐湖形成後,開州成功實施了適應季節性水位變化的「四大工程」,即基塘工程、林澤工程、鳥類生境重建工程和多帶多功能生態緩衝系統工程,直接用於生態修復的資金現已超過10億元。
昆蟲、兩棲動物、爬行動物、溼地水鳥……越來越多的「新朋友」,印證著生態的改善。如今,每年秋冬從北方來漢豐湖棲息的鳥類多達200多種、2萬餘只,其中包括「鳥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
短短3年間,漢豐湖的植物增加了40餘種,鳥類增加了21種,適應季節性水位變化的20餘種草本植物和10餘種木本植物生機勃勃。
興湖
入夜,數萬名市民來到漢豐湖畔,或在明亮的濱湖廣場載歌載舞,或在藍花楹和香樟樹圍繞的環湖步道上步行、騎行,或帶著孩子在湖邊的沙池中嬉戲。開州人說,他們離不開湖,就如同離不開親人一樣。
漢豐湖,正以博大的愛回饋開州。31歲的開州居民鄧雨桐兩年前從沿海地區一家國企辭職回鄉就業,他說:「這樣做是因為我看到了漢豐湖帶給家鄉的變化,這裡的環境比大城市毫不遜色。」
漢豐湖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了城市品質,也繁榮了湖經濟,不斷見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湖畔馬拉松、國際摩託艇公開賽、城市釣魚對抗賽、環湖自行車賽、龍舟邀請賽……一系列大型賽事每年輪番上演,讓漢豐湖聲名大噪,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遊客在這裡可登文峰古塔、遊風雨廊橋,也可坐畫舫遊湖、賞溼地景觀,觀珍稀水鳥、品特色美食。
文化創意產業也因湖而興。在漢豐湖畔的古今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千年開州漢繡得到傳承推廣。公司總經理胡曉昭說,繡娘們繡出來的多是濱湖景觀,如文峰塔、風雨廊橋等,不僅作為旅遊商品銷售,還出口到俄羅斯、法國等國家。
2019年,開州累計接待遊客1069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64.5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8.4%和16%。
【來源:中國小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