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電影迎來復甦?

2021-02-22 紅船粵劇網

京劇、粵劇集體登陸大銀幕 中國戲曲電影迎來復甦?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劉長欣 南方日報記者 周豫 

  1905年,在北京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慶泰的鏡頭前,京劇大師譚鑫培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段,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這是電影史裡記載的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

  今年是譚鑫培誕辰170周年,譚門傳人再次將《定軍山》搬上大銀幕。在近日北京舉辦的首映禮上,主創團隊稱,將原汁原味完整保留譚派演員的「唱念做打」,以電影語言賦予京劇藝術新面貌。

  最近,多部戲曲經典劇目紛紛試水大銀幕,引起文藝界內外的普遍關注。同在上周五,《穆桂英掛帥》《趙氏孤兒》及《謝瑤環》等影片的上映,標誌著歷時5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化工程的「京劇電影工程」首批十部影片創作完成,第二批十部電影的創作工作正式啟動。此外,粵劇、黃梅戲、花鼓戲等也在集體投奔大銀幕——作為中國電影百花園中一朵「奇葩」的戲曲電影,缺席多年後,似乎出現了復甦的跡象。

  業內人士認為:「電影能讓舞臺戲曲插上翅膀。」但擺在創作者面前的問題也不少:兩種藝術形式如何相得益彰,更好發掘戲曲所蘊含的精神價值?面對當下的社會文化環境,戲曲電影如何在市場上開拓更廣的空間?南方日報記者對此展開了採訪。

  1 聚焦

  京劇名家感慨「像做夢一樣高興」

  日前落幕的北京國際電影節紅毯上,迎來了一批特別的「明星」——他們是《穆桂英掛帥》《趙氏孤兒》《乾坤福壽鏡》《勘玉釧》《謝瑤環》5部京劇電影的主創。

  在觀眾席上,大批上了年紀的戲迷,舉著牌子為偶像助陣,興奮之情不亞於年輕的粉絲。

  這幾部作品是我國建國以來,也是京劇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京劇電影工程」入選作品。每部電影600萬元的投資預算,還不及一些大牌明星出演一部電影的片酬,但參與其中的京劇人和電影人,憑著對京劇傳承的責任心,把這事做成了。

  《謝瑤環》薈萃了京劇界老中青三代名家新秀。影片的導演馬崇傑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是京劇藝術大師馬連良的侄子;主演丁曉君師從近代京劇大師杜近芳。此外,葉少蘭與杜近芳分任總導演和藝術顧問。

  86歲高齡的杜近芳激動地說,這個戲經歷了57個春秋,到如今拍成電影,「我像在做夢一樣高興。」葉少蘭今年也有75歲了,作為京劇「葉派」小生創始人葉盛蘭之子,從早年的「音配像」工程到如今的拍攝京劇電影,多年來他一直在努力弘揚京劇文化。

  葉少蘭說,《謝瑤環》是電影藝術和舞臺表演藝術的結合,演員全員唱京劇,「保留了京劇舞臺表演的精華。」

  「臺上一聲啼,臺下千人淚;臺上一人笑,臺下萬人歡」,這是戲曲的功力和魅力。但是近年,常有人討論戲曲藝術缺少觀眾和後繼乏人的問題,為其傳承問題擔憂。另一方面,從中國電影誕生開始,戲曲就和電影結下不解之緣,隨著時代的發展,梅蘭芳的《生死恨》、周信芳的《四郎探母》等很多戲曲名家的表演曲目,都曾被拍攝成電影存留下來。

  事實上,近年,不斷有戲曲演員呼籲,採用新的形式和手段傳播戲曲。已故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在2014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受訪時,對京劇和戲曲市場的萎縮揪心不已。他呼籲戲曲藝術和電影藝術相結合,給中華傳統文化插上現代科學技術的翅膀。而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這一話題被重提,國家一級京劇演員趙葆秀說:「希望藉助京劇電影的形式,能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劇場。」

  不單是京劇,粵劇、花鼓戲等地方劇種也在行動。

  在今年的香港國際影視展上,廣東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組織的「廣東館」第三次亮相香港,第一個推介的作品就是粵劇電影《柳毅傳書》(又名《柳毅奇緣》),現場武打表演、電影片花、領銜主演丁凡和曾小敏的即興演唱等更是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

  其實,早在1913年,香港便製作了第一部改編自同名粵劇的故事片《莊子試妻》,它也揭開了粵劇電影史的首頁。

  香港歷史上更是非常熱衷於拍攝粵劇電影,據統計多達上千部。與香港相比,內地粵劇電影的產量則要少得多,1956年的《搜書院》,上世紀60年代的《關漢卿》以及1974年廣東粵劇團移植現代京劇拍攝而成的《沙家浜》都是比較知名的作品。

  2004年,世界第一部粵劇動畫電影《刁蠻公主憨駙馬》開播,「退而不休」的紅線女再次把粵劇電影帶回舞臺銀幕。之後,粵劇電影《小周后》《小鳳仙》《傳奇狀元倫文敘》等陸續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花鼓戲《兒大女大》20多年來曾在各地巡演3000多場,但將其搬上銀幕後,該片半年時間即放映了5000多場。

  日前,中央戲劇學院京劇系主任郭躍進在北京舉辦的「戲曲電影論壇」上提到,相較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戲曲電影的繁榮期,當下京劇電影工程首批十部影片的面世,證明「戲曲電影有了復甦的跡象」。

  2 難題

  電影與戲曲如何相得益彰?

  對戲曲電影創作者而言,有一個課題不可迴避:電影和戲曲兩種藝術門類的結合如何相得益彰?如何在藝術表現方式上靠近當代戲曲和電影觀眾的雙重欣賞期待?

  來自深圳的研究者夏運華多年來致力於戲曲及傳統文化的傳播課題。由她執導的以李清照這一人物為背景的電影《詩魂風流》即將進入宣發階段,夏運華將該片定位為「戲曲音樂電影」。她認為:「戲曲電影不是簡單地把舞臺劇搬進棚裡拍這麼簡單,電影有電影的敘事方式和結構。」因此,《詩魂風流》嘗試用電影的敘事和戲曲表演相結合的方式,試圖找到「戲曲電影」獨有的美學形式。

  根據電影觀眾的欣賞習慣,夏運華精簡了許多戲曲的程式化表演和「過場戲」。比如,《詩魂風流》刪掉了傳統戲曲過長的前奏,演員們所唱的唱段也不會刻意飆高音或拖長腔;為渲染情緒、營造氛圍,還加入了京劇中所沒有的伴唱和情緒音樂。

  「大景虛,小景實。」這是夏運華歸結的拍攝戲曲電影的經驗。

  所謂「大景」,是戲曲中的「萬馬奔騰」「日夜兼程」等大場面,她認為在這方面一定要保留戲曲的「虛擬性」優勢,「因為它首先是戲曲,如果和普通的故事片一樣追求真實,就失掉了戲曲表演中的虛擬性優勢,也禁錮了演員的表演。」

  據她的觀察,目前一些戲曲電影藉助電腦特技,把這一部分做到了「力求真實」,在她看來,此舉可能會破壞了戲曲原本的藝術特質。「戲曲本身有其特定的表演程式和虛擬性,不能變成影視後就把這些程式給去掉了。」夏運華說。

  而所謂的「小景」,指的是演員近身表演需要的物件,如書桌上的筆墨紙硯、演員們的細微表情和內心浮動。「這方面要做『實』一些。」夏運華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提到,戲曲的影視化能呈現觀眾在舞臺上看不到的細部,並把情緒渲染到極致,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

  她還提到了以前觀看過的一部3D京劇電影。在她看來,片中虞姬自刎前舞劍的經典一幕,如果可以藉助多個機位,充分調動電影拍攝手法,例如放大虞姬和項羽之間的眼神交流等細節,挖掘「虞姬」內心的糾結,可以完成得更加精彩。但可惜的是,這段華彩片段「用一個大全景就給拍了。」

  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一般而言,傳統戲曲電影的拍攝有三種模式:實景拍攝、攝影棚內拍攝、舞臺現場記錄。廣東粵劇藝術中心參與製作的粵劇電影《傳奇狀元倫文敘》則結合了以上三種手法來創作,既保留舞臺的傳統性,也加入一些新的手法。諸如,舞臺背景的大屏幕採用動態多媒體投影,在中國戲劇電影史上尚屬首次,在後期製作中又加入特效,力求在保留傳統舞臺藝術原汁原味風格的同時,給觀眾帶來全新的欣賞體驗。

  而近期開拍的《柳毅傳書》則選擇在廣州本地的電影棚內搭景拍攝。由於《柳毅傳書》是一部神話劇,龍宮、海底的場景佔有很大比重。在探班時,南方日報記者就發現,現場啟用的LED屏的規模比以往大了很多,有20米寬、8米高,地板上也使用了投影效果。據悉,在前景拍攝中還使用了150多個電腦特效的合成鏡頭,工作量相當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柳毅傳書》採用「雙導演制」。鄧原認為,舞臺的表演有它的寫意和身段,有很多是虛擬的,電影則更偏向寫實,二者如何平衡還需要通過實踐不斷地探索。而青年導演潘鈞則表示:「我們想用新的電影手法烘託戲曲之美,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粵劇。」

  3 展望

  上映可預訂,力爭覆蓋社區學校

  需要留意的是,以往戲曲電影多是以公益的形式免費放映的。倘若按院線電影的形式發行,其排映空間能有多少?答案顯然並不讓人樂觀。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藝術處副處長鍾明嵐在總結戲曲電影面臨的現狀時曾總結為一句話:「電影找不到觀眾,觀眾找不到電影。」投資收益問題也阻礙著戲曲電影的長遠發展。

  好在當下,一些業內人士試圖讓市場更為細分,嘗試為戲曲電影尋找特定的受眾群體。

  作為「京劇電影工程」部分影片的發行方,中影發行相關負責人對南方日報記者透露,對此次推出的京劇影片實行一系列創新宣發方案,用「最低票價十元」「送票進社區」「接受預訂,按需開場」等方式為京劇電影保駕護航。並在全國範圍內遴選部分市場基礎好的影院,開展有針對性的推薦、排映,建議影院每天排映1-2場。同時發揮北京的地域文化優勢,選定多家影院長線放映。

  除此之外,國內首個可以專門播放戲曲電影的院線——「北京鄉音鄉愁電影院線」月底在京宣告啟動,首批三家影院落戶中國戲曲學院、梅蘭芳大劇院和盧溝橋社區。在票價上,和中影一樣制定的是10元到20元的低票價。該院線負責運營和推廣的負責人王芳對南方日報記者介紹,接下來有望落戶深圳和廣州。

  從首批三家影院就能窺見該院線的三種組成模式,即學校、劇院和社區,各自有不同的運營方式。比如劇院方面會開闢能容納100位觀眾左右的小型空間專門放映戲曲電影;而社區作為該院線的主打品牌,將以「社區電影樂園」命名,除放映戲曲電影外,還會舉辦各種新型的社區文化活動。在王芳看來:「這有望讓戲曲電影的受眾,覆蓋到從青少年到老年人的全年齡段。」

  作為戲曲電影院線首個「吃螃蟹」的人,按「鄉音鄉愁」發起人梁漢森的說法,希望為中國戲曲電影開闢一條真正的發行渠道,也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互動交流的綜合文化服務平臺。

  那麼該如何解決片源及盈利的問題?據悉,院線與廣電總局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已達成了合作。據後者的負責人鄭力介紹,根據最新統計,目前該中心有101部戲曲電影可供放映,涵蓋京劇、豫劇、黃梅戲、花鼓戲等20多個劇種。另外,中國青少年戲曲微電影大賽即將舉辦,中美合拍的戲曲電影《獅之魂》也進入籌備階段,這些都會為戲曲電影院線提供持續更新的儲備片源。

  廣東粵劇院院長丁凡也向南方日報記者透露,今年海外有文化機構正計劃在歐洲做一個戲曲電影展,首站就是「非遺」總部法國巴黎,動漫電影《刁蠻公主憨駙馬》《傳奇狀元倫文敘》及《柳毅傳書》都在受邀展映的名單之中。

  傳統電影院線的盈利渠道主要為票房收入和餐飲等衍生品,但戲曲電影院線不同,除票房、廣告等收入外,如何在展演和票房之間尋找平衡相當重要「戲曲電影孝心卡」或許是一個可行的設置。「看戲曲電影的多為老年人和小孩,但前者消費觀念不足,後者缺乏消費能力,而『孝心卡』的消費主體是年輕人,辦張卡為父母獻孝心,受益主體是老年人。」王芳說。

  不過,夏運華對此嘗試持謹慎樂觀的態度。她表示,大部分觀眾已習慣了在電視上觀看免費的戲曲表演,要讓他們花錢走進影院觀看戲曲並不容易。

  「我反對一窩蜂地拍攝戲曲電影。」夏運華認為,當務之急是找到戲曲和電影之間的平衡點,提高戲曲電影的品質。

  王芳始終相信一件事——戲曲電影不缺觀眾。「很多人覺得,只有年輕人喜歡的(事物)才有未來,但很多15歲以下的青少年,在爺爺奶奶的帶領下也對戲曲產生了興趣」,「觀眾目前只是暫時出現了斷層而已,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文化圓桌

  中國戲曲學院教務處處長張堯:

  電影人和戲曲人要相互尊重理解

  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居山》即為電影和國粹京劇的結合。對此,中國戲曲學院教務處處長張堯認為,這說明科技手段和傳統戲曲並不矛盾,也說明戲曲人一直對傳統藝術抱著開放的態度。

  中國戲曲學院素有戲曲藝術家搖籃之譽,張堯強調戲曲電影對戲曲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它是培養戲曲人才的一個重要依據,我們沒見過梅蘭芳等老藝術家,但我們能在電影裡看到他們的藝術風採、音容笑貌,能學習他們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所以戲曲人不應該排斥戲劇電影,應該共同呵護這個事業。」

  張堯建議,在創作時,電影人和戲曲人要相互尊重和理解。「既要尊重傳統表演的美學風格,也要運用好電影蒙太奇的語言特點,大家來共同創造、創新。」張堯說。

  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影視處處長張辛:

  可設置「戲曲電影周」面向海外推廣

  去年恰逢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辦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戲曲演員在國外也廣受歡迎,中國人會比較難理解,為什麼外國人能看懂中國的戲曲。」該中心影視處處長張辛以此為例說,「因為前來看戲曲的人都是熱愛中國文化的,都提前做了功課。」

  這也讓張辛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戲曲團前往國外演出費力費錢,若有好的戲曲電影送到國外,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讓大家看到原汁原味的中國戲曲,又能減輕運作成本和人力物力。」

  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遍布全球,會定期舉辦中國文化主題活動。對此,張辛認為,可考慮專門設置「戲曲電影周」。「既包含戲曲微電影,也有戲曲故事片,以集中打包的方式讓外國觀眾欣賞中國的戲曲,這樣我們的對外文化交流也增加了一個新的品種。」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評劇電影《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田恬)12月17日至19日,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在浙江桐鄉舉行。由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創排的評劇電影《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這是《安娥》在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提名後,再傳捷報。
  • 《安娥》榮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石家莊評劇電影《安娥》再傳喜報!記者從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獲悉,在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提名獎,參加在廈門舉行的頒獎盛典活動載譽歸來後,該團創排的評劇電影《安娥》榮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並於今日至20日赴浙江桐鄉參加頒獎典禮及展映活動。
  • 揚劇電影《衣冠風流》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近日,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浙江省電影家協會、桐鄉市人民政府、浙江傳媒學院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在浙江舉行。本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共有《何文秀》《衣冠風流》《宮錦袍》《刑場上的婚禮》等24部作品參與獎項的角逐,涵蓋京劇、豫劇、越劇、揚劇等十多種類型的戲曲電影作品,最終誕生優秀戲曲電影10部,優秀改編戲曲電影1部、優秀原創戲曲電影1部、優秀戲曲電影導演1名以及戲曲電影展評委會榮譽1名。其中,揚州市揚劇研究所選送的揚劇電影《衣冠風流》獲得「優秀戲曲電影」獎。
  • 袁淑梅主演的《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12月17日至19日,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高峰論壇、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推優表彰盛典在浙江桐鄉隆重舉行。由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創排、中國戲劇家協會支持拍攝、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袁淑梅領銜主演的評劇電影《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 盤點長春電影製片廠戲曲電影之(四)
    文革結束後,中國電影復甦,禁錮已久的民眾對精神食糧如饑似渴,電影的地位空前之高,戲曲片也回歸正常軌道。八十年代電影的黃金時期,有五部比較受關注的戲曲片,其中一部便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越劇《五女拜壽》。新世紀的今天,戲曲片已經從電影膠片,走向電視、走向網絡視頻。
  • 首部秦腔3D電影《三滴血》獲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
    12月18日晚,從在浙江舉行的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推優表彰盛典上傳來喜訊,由陝西省委宣傳部、省文聯、市委宣傳部、市文聯、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西安演藝集團、西安秦腔劇院、西演·西安易俗社共同推動打造,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新近拍攝完成的首部秦腔3D電影《三滴血》榮獲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
  • 《奪冠》《姜子牙》定檔國慶,國慶檔電影市場或將迎來全面復甦?
    新冠疫情影響,今年全國電影院關門了近180天的時間,7月20日影院復工之後,由於上映影片的類型以及上座率限制等諸多原因,單日票房相對較低,至今單日最高票房只有6337萬,還遠未達到電影行業迎來全面復甦的水準。8月21日上映的《八佰》,被看做中國電影行業的「救市之作」,定檔之後引起多方關注,8月14日點映時獲得1438萬的票房,也帶給電影行業強大的信心。
  • 中國戲曲電影「走出去」,好時機在眼前
    「中國戲曲電影影展發布會」在第67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以下簡稱「聖塞電影節」)期間舉行。五部上海出品的戲曲電影代表作——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越劇電影《西廂記》、崑劇電影《景陽鍾》、滬劇電影《挑山女人》和越劇電影《白蛇傳》,在電影節期間集中展映,獲得國際電影同行的高度關注和影迷們的廣泛好評。今年也是聖塞電影節首次為中國戲曲電影開闢一個獨立的展映平臺。
  • 日本票房:《清須會議》奪冠 本土電影迎來復甦
    日本票房:《清須會議》奪冠 本土電影迎來復甦 時間:2013.11.1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二花 分享到:
  • 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高峰論壇隆重開幕
    日前,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在我校桐鄉校區拉開序幕。12月18日,本次戲曲電影展的活動之一中國戲曲電影高峰論壇在國際影視交流中心華影廳隆重舉辦。本次論壇上大咖雲集,群英薈萃,下面讓我們直擊現場!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高峰論壇由浙江省電影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劇作家熊穎俐主持。會上,浙江傳媒學院黨委委員、副校長姚爭對蒞臨本屆戲曲電影展的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並表示戲曲電影前景無量。
  • 《定軍山》重現中國電影起點 戲曲電影展映啟動
    1905年,京劇大師譚鑫培以《定軍山》一戲出現在大觀樓的銀幕上,宣告了中國電影的誕生。本年度的戲曲電影展映也重回中國電影誕生之地,放映由譚鑫培傳人譚門第六代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孝曾及其子譚正巖主演的京劇電影《定軍山》。
  • 聚焦新時代戲曲電影的守正與創新
    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共話戲曲電影發展。11月21日,第二屆新時代戲曲電影發展論壇在廣州增城1978電影小鎮正式拉開序幕,吸引了中國劇協、中國影協、中國評協有關領導,以及來自中國全國各地近20家協會、劇院等單位機構近300名戲劇影視界嘉賓齊聚一堂,共赴盛會。
  • 藝品|從《刑場上的婚禮》的票房情況看戲曲電影新發展
    本文轉自【中國藝術頭條】;在剛剛過去的雙節小長假中,文旅產業強勢復甦,特別是「國慶檔電影院線」我們看到了超預期的票房成績。截至9月底,《刑場上的婚禮》上映以來廣、佛兩地觀影人次達到12萬,觀影人次、放映場次及票房,均創下了近三年以來國內戲曲類電影的最高紀錄。《刑場上的婚禮》貓眼電影票房數據在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政策指引下,近年戲劇影片的產量及質量近年均呈上升趨勢,作為中國電影史起點的電影類型——戲曲電影在新時代重新綻放。
  • 中國電影如何重振輝煌——解碼中國電影復甦奇蹟
    東南網11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周思明 林澤貴 鄧婕)「中國的電影人抱團在一起,讓我們成為第一個恢復電影市場的國家,了不起!了不起!」25日,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盛典系列活動在廈門盛大開幕,在開幕式上,著名演員成龍為強勢復甦的中國電影激情「點讚」。
  • 《刑場上的婚禮》亮相中國戲曲電影展 再獲電影大獎
    本屆中國戲曲電影展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浙江省電影家協會、桐鄉市人民政府、浙江傳媒學院共同主辦,浙傳華策電影學院具體承辦。本次「優秀戲曲電影」獎項,是影片再次獲得的重要電影獎項。早在11月,該片就獲得第33屆金雞電影最佳戲曲片提名獎。金雞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代表國產影片的最高水平,該榮譽的獲得是廣州電影界、戲劇界的歷史性突破。另外,影片也在由中宣部國家電影局和美國電影協會指導創辦的第16屆中美電影電視節中,斬獲「金天使獎」最佳戲曲電影獎。
  • 中國戲曲與戲曲中國
    仔細分析,中國人喜歡戲曲是有他的道理的。就拿舞臺戲曲故事的種類來說,大致分為三類:一是「神怪戲」,舞臺上寄託著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把民間信仰裡神和怪的力量人格化,變成有是非善惡觀念的人間色彩,讓觀眾暫時逃離現實生活的艱辛窘迫,進入短暫的鬆弛愉悅狀態。
  • 【中國戲曲電影的巔峰之作:眉戶《屠夫狀元》】
    我們知道,中國第一部電影就是拍攝於1905年由著名老生泰鬥譚鑫培主演的京劇《定軍山》。到目前為止,各個劇種的戲曲電影加起來不少於300部,比較有影響力的有:評劇《花為媒》、豫劇《花木蘭》、秦腔《三滴血》、越劇《祥林嫂》、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臺》等,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 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推優表彰盛典在浙江桐鄉隆重舉行
    2020年12月17日至19日,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高峰論壇、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推優表彰盛典在浙江傳媒學院桐鄉校區舉行。這是一次戲曲與電影交相輝映的文化盛宴,來自戲曲界、電影界的專家學者及著名導演,著名劇作家,著名影視編劇,著名戲曲演員電影演員雲集在桐鄉共商中國戲曲電影發展的大計,探索和推進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今發展迅猛的數字電影科技如何完美結合,創作出中國戲曲電影更新更好的作品奉獻給廣大觀眾。
  • 袁淑梅主演的《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近十年來河北省唯一入選劇目
    12月17日至19日,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在浙江桐鄉隆重舉行。由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創排、中國戲劇家協會支持拍攝、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袁淑梅領銜主演的評劇電影《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這是一次戲曲與電影交相輝映的文化盛宴,來自戲曲界、電影界的專家學者及著名導演,著名劇作家,著名影視編劇,著名戲曲演員電影演員雲集在桐鄉共商中國戲曲電影發展的大計,探索和推進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今發展迅猛的數字電影科技如何完美結合,創作出中國戲曲電影更新更好的作品奉獻給廣大觀眾。
  • 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提名名單出爐 河北戲曲電影《安娥》入圍
    近日,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公布了提名者入圍名單,戲曲電影《安娥》獲得了最佳戲曲片提名,堪稱河北戲曲電影的一次新突破。經過嚴格的初選、初評,《安娥》入圍了本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提名名單。《安娥》是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精心打造的戲曲電影,由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袁淑梅領銜主演。影片講述了國歌作者田漢的夫人安娥作為作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從追求獨立自由的民國才女成長為愛國抗戰的國之勇士的命運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