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 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讀:
關於上了大學到底給多少生活費,一直以來都是爭論不休的話題。有的人表示1500塊錢足夠,有人表示2000塊錢勉勉強強,還有人表示4000才算是可以支撐。你認為大學生活費應該給多少呢?接下來,我們看一看這位大一女同學的傾述:
「本人大一女,從高中步入大學,遠離家鄉,真真正正的開始獨立自己生活,感覺每走一步都要花錢。2000塊錢的生活費根本不夠支撐,可是每個月讓爸媽給我打4000,沒想到母親竟然想都沒想直接把我拒絕了。」
「我就想不明白了,一個月4000真的很多嗎?可是我看周圍身邊的許多同學,她們2000塊錢一個月也是根本不夠的呀。現在哪哪都需要開銷,尤其是作為一名女生,在學校期間的花費實在是太大了,這2000塊錢,根本就撐不到月底」。
接下來她給我們算了一筆帳,記錄了每個月的開銷:
「每個月買買衣服,買買護膚品,1000多就已經花出去了。再加上平時的社交吃飯,和同學們出去唱個歌,喝杯奶茶,逛個街,這些錢真的很快就沒了。而且我感覺平時自己真的挺節省了,2000塊錢撐不下來,4000塊錢算來算去勉強夠花,可是面對母親強硬的態度,我又該怎麼辦?你們一個月生活費是多少?4000一個月難道真的很過分嗎?」
看完這個大一女同學的傾訴,網友們的評論也是出現了兩極分化
一部分網友認為正常:「4000這個其實還蠻正常的,尤其是一個女生在外住校。買衣服護膚品包括平時社交,吃喝拉撒全都要用錢,要求其實也不算太過分。」
還有一部分網友認為太多:「4000塊錢,普通工人的一個月工資,難道就全用來給孩子繳生活費?父母把你送到學校是學習的,不是去享受的。為什麼有的人1000可以過一個月,把你2000卻還不夠,非得要4000,難道不知道父母的辛苦嗎?難道就不應該節省一點嗎?」
當然了,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得辯證地對待,4000塊錢,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這具體的得看是哪種家庭了。如果是一些比較富有的家庭,說拿就拿出來了,事情的確是不過分,但有一些家庭,4000可就真真正正是一個月的工資,如果這個時候全都要過來,的確是有些不妥當和不理智。
像這位女生一樣,家境一般,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辛辛苦苦幹活打工掙來的錢,的確是需要節省一些。當然,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狀況,我覺得有些父母還是提前打好預防針,提前教育好孩子,尤其是在這兩點入手:
1.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首先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尤其是一些一般家庭,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狀況的出現,培養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如此一來,等到孩子步入大學過後,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兼職,減輕父母的負擔,用自己卓越的獨立性,避免這種現象出現。
獨立性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
因為隨著孩子成年以後,孩子們不可能永遠在父母豐滿的「羽翼」和呵護下生活,總有自己獨當一面的時候。適當的獨立,可以很好的鍛鍊孩子的社會生活經驗,甚至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即使以後遠離家鄉,也能使父母家長們更加放心。
2.讓孩子懂得感恩
除此之外,父母還應該教會孩子懂得感恩孝順,懂得體諒家庭和體貼父母。就如同這位大一女學生一樣,父母的工資本來就這麼多,但是她卻大手大腳的認為2000不夠花,顯然就是不知足,不感恩的表現,完全只考慮自己的感受。
所以避免這種現象出現,一定要讓孩子懂得感恩,懂得體貼父母辛苦付出。
一個不懂感恩的人,在以後的社會生活中註定會處處碰壁,甚至得不到領導的賞識和朋友同事的關懷。作為子女一定要懂得知恩圖報,體諒父母的艱辛和付出。
你一個月給子女多少生活費呢?其實這根本沒有標準,如果是寒門子弟,那就儘量的獨立起來,節省一些。至於那些富家子弟,也要明白錢不是大風颳來的,也應該樹立起勤儉的意識。
希望每個大學生都能夠樹立起正確的金錢觀,都能夠多多體貼孝敬父母,也希望父母可以理解孩子一些,最後祝每個家庭都能夠團圓美好,健康順遂。
你上大學時,一個月生活費是多少呢?你認為大學生一個月4000多嗎?歡迎留言評論說出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