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齊溪很喜歡笑。
整個採訪過程中,她笑了無數次,完全不同於以往文藝片裡,所呈現出的疏離冷感形象。
這一回在新劇《在劫難逃》中,齊溪前所未有地出演一位女刑警趙敏,戲裡剪去長發的她,展現出幹練強勢的另一面,讓不少知道她的觀眾都感嘆,差點沒認出來。
《在劫難逃》是愛奇藝迷霧劇場,最近上線的又一部懸疑力作,導演是執導過優質作品的五百,主演則包括影帝王千源,以及首次挑戰反派的鹿晗,無論品質還是話題,都有所保證。
至於能不能像「前輩」《隱秘的角落》一樣大爆,齊溪心態倒是平和,反而更津津樂道於與王千源、鹿晗之間的對手戲。
採訪之前,沒想到關於角色、關於表演,齊溪有如此多的想法要分享,相信你看完下面的內容,會知道什麼是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
*以下為她的講述
01 出演趙敏,我盡力了
有人說,齊溪老演文藝片。
我之前同類型的片子的確演太多,現在也想換一種表演節奏和方式,本身我就是那種喜歡嘗試,不願重複的演員。
這次難得碰到趙敏,以往大家都無法想像我可以演節奏快又燒腦的戲,所以就嘗試一下行不行唄,反正盡力了。
這次和以往表演最大的不同,體現在節奏上,五百導演對鏡頭和機位運動的設計,要求我們表演一定要快。
我們演戲時,導演會在旁邊配音,自己」轟轟轟「地唱那種節奏感很強的音樂。
我也給自己設計了很多表演細節,一是讓自己的行動力變得迅速,做什麼動作都很快,劇裡和別人聊天也是,先想清楚了,再上來直接發問。
二是總拿著一個保溫杯,以至於劇組其他人看到,會笑我「好養生」。
其實它是劇裡的道具,王千源演的張海峰送給趙敏的「入行禮物」,相當於她職業的一個信念感,所以走哪帶到哪。
為了入戲,我到了片場,直接用那個保溫杯喝水,也是從早到晚捧著,一直不離身,只要有能用上的鏡頭,我都會讓它出鏡。
02 女刑警就是「神秘」的普通人
開拍之前,我通過一位朋友的關係,去打聽現實中女刑警的生活,最好是能和對方當面聊一下。
結果被拒絕了。
由於工作性質特殊,她們一般不會讓自己的身份和工作內容,暴露在公眾面前,能感覺到自我保護意識很強。
不過對方讓朋友告訴我,現實生活中,女刑警也是普通人,脫下制服,同樣想著穿好看的衣服去逛街。
只是和其他職業女性相比,她們的工作危險係數更高,經常能接觸到社會很殘酷的一面。
所以在我看來,能做女刑警的人,性格都比較果敢,內心充滿強大的力量,才能支撐著她們做下去。
這些點也體現在趙敏身上。
她能夠一直堅守自己作為刑警的信念,一方面是出於自身天然帶有的正義感,另一方面是因為張海峰。
兩人劇裡如同「師徒」,張海峰手把手教出趙敏,自己卻因為家裡人突然遭遇不幸,從此變得一蹶不振。
趙敏看到他的變化,就覺得做警察,絕對不能像他這樣被惡的一方打敗,同時這事也成為自己的一個動力,她希望儘快破案,儘快幫張海峰走出來。
03 王千源可能還活在發彩信時代
劇裡和千源哥的對手戲最多,私底下的他,很像個寶寶。
他演了很多硬漢角色,臉看上去挺嚴肅的,其實人特別逗,很多正在發生的事情都不知道。
我以為我生活已經夠陳舊、古板的,沒想到他好像還活在發彩信時代,可能還偷偷藏了個bb機。
看花絮的時候,我才發現,不拍戲的時候,我倆經常會湊在一塊磕瓜子。
我動不動就愛「掄」大巴掌打他,真不把自己當個女孩,這得檢討下,不能老「欺負」他。當然,也有可能是趙敏附身了。
趙敏愛懟張海峰,但她就是刀子嘴豆腐心。
每次張海峰查案,讓趙敏幫他做什麼事,又不把話講清楚,搞得趙敏總是滿腦子疑問,但最後還是選擇相信他。
有一場印象很深刻的戲,加上鹿晗,我們三人一起的,當時演得特別嗨。
劇情是我先審小鹿那個角色,張海峰再來審他,因為他演的是個高智商罪犯,一會說真話,一會又說假話,很難琢磨。
表演上,就要求小鹿演出很多層次,而他的角色情緒變化,是牽著我們表演走的,現場就要想如何去回應他的表演,會有很多臨場反應。
這場戲我們討論了很多遍,拍完大家都很開心,因為有的琢磨和發揮,希望觀眾也能覺得好看。
04 人生的選擇,出於本能和善良
《在劫難逃》的主題,是關於選擇的。
主角張海峰一遍遍地穿越回案發當天,通過一點點改變自己的選擇,查出真相,逆轉悲劇。
但在日常生活裡,我們沒有可能重來,人生往往只有一次選擇的機會。
我有時會想,人生沒有最好的選擇,只能基於當下去選擇。
而我本人做所有的選擇,無非是出於兩點,第一點是本能,第二點是善良。
前者是說自己聽從內心做出選擇,無論結果如何,自己都能去承擔;後者則是這樣去選,能夠讓自己接納自己的行為。
要是給我一個重啟人生的選擇機會,我會覺得沒必要。
現在的狀態挺好。
以前的年紀,整個人總是慌慌張張的,想要得到很多東西,到了目前這個階段,覺得自己終於開始穩了。
05 演員有話劇腔,是導演的問題
我以前也是話劇演員。
看到很多話劇演員,轉去拍電影,經常被人說演戲帶話劇腔,我覺得這其實和導演有關。
演員自己不具備客觀性,表演時話劇腔出來了,如果導演沒有及時去調教,那就是他拍戲的要求問題。
話劇的舞臺大,需要誇張的表演,而電影的「舞臺」,是攝影機的畫面,所以演員需要根據攝影機的鏡頭大小,去調整自己的表演分寸。
但表演的心,都是一樣的。
我之前演了很多年話劇,後來接到第一部電影,是婁燁導演的《浮城謎事》,當時看了很多他之前的作品,以及他讓我看的參考影片。
我知道他想要的角色感覺,是那種非常自然、生活化的。
所以表演時,會有這個意識,給自己瘋狂心理暗示,也能避免掉一些話劇腔的問題。
06 成為「名導收割機」,是因為低調
還在軍藝學舞蹈的時候,就有很多從小熱愛的導演找我演戲。
後來合作了婁燁、王小帥、關錦鵬這些導演,經常有種死而無憾的感覺。
算是運氣好吧,我會覺得我何德何能,長得不是很好看,也沒有多努力多主動地表現自己,但導演們都還挺認可我的。
像關錦鵬導演之前沒怎麼接觸過,看了我演的戲,就來問要不要合作一下,經常能碰到這種事。
多少也會給我一些啟示,不能不愛惜自己的羽毛,不能不把自己的表演,當成一個不需要保護、尊敬的事情。
我現在不用微博,朋友圈也很少發,作為演員,你的低調,未來都會成為表演的一部分。
如果看重自己的表演,就要把自己保持在一個好的狀態下,不去過多消耗自己的形象、情感。
我相信無論是名導,還是一些新人導演,都會非常樂意找這樣的演員合作。
因為你是有承擔和新鮮度的。
07 從來沒有在選擇角色上,妥協過
挑劇本和角色的話,會有意保持高品質。
劇本,希望能有故事性、文學性。
角色,至少要有角色弧光,不能太過道具和功能的那種,我想演有分量的角色,才能讓更多人看到齊溪的可能性和職業性。
雖然這樣說可能有點太過自信,我從來沒有對自己的演員生涯,不滿意過。
也從來沒有在選擇角色上,向什麼東西妥協過。
所以有時候,我自己都會說,「齊溪這個演員還湊合」,至少什麼類型都在演,都敢去挑戰。
最近嘗試演一些商業類型片,無關轉型,我從來沒有特別主動去區分商業和文藝,更看重對手和導演。
我特別喜歡和好演員合作,這樣能夠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很多東西,也能碰觸出很多火花。
未來我想嘗試一下喜劇類型,也沒怎麼演過。
而且喜劇很難演啊,所以我的女神是賈玲,男神的話是沈騰,還有喬杉。
我這樣說,大鵬會生氣嗎?
齊溪自認是個不被觀眾熟悉的女演員。
被問到「最想打破大家對齊溪什麼印象」時,她反倒說,更希望大家能發現她身上不一樣的東西,並且幫她去打破。
在這個圈子裡,齊溪的姿態是低調和被動的,卻收到不少主動投遞過來的機會。
是不是意味著,一切都無關緊要,作品就是演員最好的「名片」?
採訪、撰文:倫敦大橋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