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網絡思政教育體系構建探析

2021-01-18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 要: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當前必須研究和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只有深刻理解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優化網絡資源體系、健全管理體系、建立網絡話語表達體系、壯大輿論陣地體系、強化隊伍保障體系、拓展教育渠道體系,才能合理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體系。

  關鍵詞: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

  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體系構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加強意識形態安全、搶佔思想輿論陣地制高點、牢牢掌握網絡主導權的戰略需要。網絡是意識形態鬥爭的重要陣地。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網際網路建設和管理工作,國家通過制定完善法律法規、出臺政策,加強戰略部署,規範網際網路管理。網際網路已經成為輿論鬥爭的主戰場,直接關係到我國意識形態安全。2014年底,中央59號文件頒布,特別強調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從戰略高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部署。

  高校是建設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同時也是國內外各種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交鋒、爭奪的主戰場。隨著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網絡媒體成為西方國家推行意識形態的重要工具,各種社會思潮良莠不齊,對道德觀、價值觀及信仰認同的影響和滲透更隱蔽、更嚴峻,直接影響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安全。高校作為各種網絡思想文化交流交鋒的最前沿,構建全面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刻不容緩。

  2.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環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領域、方式及手段上的延伸,更是一種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它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相對單一的方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元渠道和現代載體。黨的十八大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網絡快速發展的現實,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

  當前,門戶網站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以其開放式、互動式、便捷化的特點,已經成為當下大學生信息獲取和傳播的主渠道。網絡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給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墨守成規,只局限於被動的牽制改變,而應抓住機遇、適應網絡時代發展,深入研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新方法,充分研究探索如何充分藉助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獨特優勢,主動、自覺地適應網絡載體的運作特點,創新教育理念,改進工作方法,以多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手段,迅速佔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從而積極推進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程。

  3.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整體實效性的緊迫任務。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需要從傳統的單一主導式向多元化、互動式轉變;教育重點從有形的管理向無形的教育轉變。這種教育模式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重新思考和構建完善的工作體系,不僅要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確性、科學性、計劃性,還需要對各種新媒體、新載體、新平臺加以整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尤其是要針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必須從黨的組織領導體系、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體系、規範管理的制度體系、學生黨團的輔助體系和網絡安全的預警體系等層面進行系統的建設。只有通過集中多方資源優勢互補,才能更好地發揮整體效能,取得理想育人效果。

  高校網絡思政工作體系構建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1.網絡意識不強、「導師」角色缺位。與網絡的發展速度和影響相比,雖然近年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頂層設計及實施推進的步伐仍然相對落後。網絡最大的特點是開放性、及時性和互動性,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有效交流必須建立在互相認同和滿足需求的基礎上。但是,很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還是習慣於傳統教育模式,只是把網際網路作為一種現代化工具和手段,以為只要把思想教育資源搬上網絡或建個網站就行,而忽視了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整體推進與實施。

  伴隨網絡時代對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變革,繼而引發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等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創新,要以理論創新回答網絡時代提出的新問題。當前,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不足主要體現在工作意識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自媒體、移動端時代的網絡通訊與傳播特點把握不夠,思政教育網絡建設的思路落後;對碎片化、視覺化時代的閱讀與表達習慣認識不足,思政教育網絡的語言與文本往往不合時宜;對評論化、開放化時代的言論與觀點爭鳴反應不靈,思政教育網絡的內容往往缺乏論辯性。

  2.資源布局滯後、內容形式單一。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很多高校都對思想政治工作進網絡非常重視,建設了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或論壇,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也日益普及。但總體來看,目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相對較低是不爭的事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統籌布局不夠,信息割裂,聯動力不強;平臺建設滯後、內容單一,形式陳舊,語言呆板,影響力不足;主題網站的吸引力不強、被關注度不高;網絡思政隊伍缺乏專業性人才,專業隊伍較弱,網絡信息專家不多,思政工作者參與度不高,特別是高校各部門各自為政等問題,是很多高校面臨的普遍困境。與此同時,高校思政教育網絡資源和社會上的各類商業、娛樂、遊戲網絡資源處於同一時空、同一競爭平臺。如果高校的思政網絡資源沒有特色、吸引力和影響力,那麼在爭奪受眾的過程中必然會敗下陣來,直接影響其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

  3.意識形態漂移、價值判斷模糊。網絡不單純是一個簡單的信息源,更是意識形態、社會思潮的重要陣地。網絡時代打破了傳統媒體話語權的壟斷,對主流意識形態形成了衝擊和挑戰。「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平等交互的對話表達方式,突破了傳統教育模式的層級限制,教育者不再是絕對「權威」;網絡的「零時差」開放式傳播,各類社會思潮良莠不齊,高校處於各類思潮交流融匯的前沿陣地。如果大學生對各種社會思潮缺乏辯證思考,就容易產生思想波動。特別是在全球化進程中,不同意識形態在開放條件下的競爭更加隱蔽。西方國家利用網絡渠道,在意識形態工作中往往採取更隱性含蓄的內容設計與傳播策略,娛樂化、碎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年一代的政治傾向、價值判斷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

  另外,社會轉型時期各類矛盾頻發,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產生了各種矛盾,如腐敗、貧富差距擴大、各類群體利益衝突等。網絡成為各種負面新聞的集散地,而主流媒體宣傳的滯後、失語與網絡負面新聞之間形成巨大的落差,更容易撥動、刺激人們的神經。網絡輿論多元、思潮異化極易影響大學生的傳統信仰和道德觀念,甚至產生信仰動搖,這都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挑戰。

  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體系構建的對策建議

  1.整體規劃、全面建設,優化資源體系。網絡正深刻改變著社會結構、社會關係和社會生活,已成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競爭的制高點。高校並非信息孤島,網絡的發展給師生的思維方式、溝通方式、表達方式和人際交往方式帶來了諸多新的變化。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觀念、行為模式、心理發展等方面都被深深地打上了網絡烙印。在變幻複雜的網絡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課堂和書本的簡單整合,而是立足於信息網絡系統的互聯互通的「大融合」「大教育」。面對日新月異的網絡發展新形勢、新挑戰、新要求,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構建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對網絡建設進行整體規劃和科學布局,加強組織協調和宏觀管理,高度重視、深入研究當前和今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難點和目標任務,整體設計網絡資源建設任務,明確管理體系和規則,規劃網絡工作布局,既避免資源浪費、重複建設,又避免主次不分、各自為戰。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整體合力,真正掌握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

  2.守土有責、協同配合,健全管理體系。齊抓共管、分工負責。建立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強化領導責任。高校的宣傳、學工、保衛、網絡技術等部門,無縫對接,明確職責,覆蓋到位,形成各部門、各院系、全校全員密切配合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系,共同推進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要建立健全網絡管理規章制度,繼續加強對校園網、校內論壇的管理,加大對校內微博、微信公眾號的管理力度,試行微博、微信備案制,通過必要的技術、行政、法律手段,儘可能減少各類不良信息的擴散和影響。第二,要加強網絡道德與網絡法制教育,引導、規範學生的網上行為,增強學生網上自律,使學生具有面對複雜網絡信息自主判斷能力,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和選擇能力。

  3.創新形式、內外兼修,建立網絡話語表達體系。網絡衝擊著傳統教育模式,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戰,不僅對傳統的教育理念提出新要求,對教育模式、內容、形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戰。隨著網絡交流的日益普及,一些新興的網絡語言正逐漸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形成了特定的網絡話語表達體系。「網言網語」在豐富人們思想情感表達方式和內容的同時,也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了解網絡語言,不能適應網絡時代的表達方式,就很難融入網絡的交流互動,更談不上主動引導。

  教育話語與受眾接受心理的不對稱使得網絡思政工作吸引力不高,影響力不強,話語權偏弱。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必須在深入研究網絡話語表達體系、在堅持正確教育方向的同時,著力研究適應當代大學生的網絡表達方式和接受習慣,熟練使用和創新話語策略,實現傳播效果和教育功能的效用最大化。要儘可能地貼近受教育者的實際生活、思想動態以及他們習慣的話語表達方式,不可生硬刻板、居高臨下、脫離生活、空洞說教。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作的話語表達在內容上要儘可能滿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在形式上力求與他們的日常話語表達方式相一致。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斷豐富和改善自身的話語形式,努力實現理論話語與生活話語的對接,以更加生動活潑、更接地氣、更適應年輕人的話語風格來展開教育,拉近雙方距離,實現良好的話語效果。

  4.主動出擊、疏導並重,壯大輿論陣地體系。網絡帶來傳播迅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信息同時,也摻雜很多負面信息,在全球化時代,更多網絡信息和意識形態滲透、網絡霸權、文化侵略甚至虛假、反動、色情、暴力等信息混雜在一起,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有些人打著言論自由的幌子,肆意歪曲事實,顛倒是非,惡意發布假新聞,混淆視聽,對社會健康、政治穩定和國家安全造成嚴重的危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網絡信息的控制難度越來越大。

  要佔據網上輿論至高點,引導話語權,必須主動出擊,建立統一協調、反應靈敏、高效暢通的網絡輿情收集、研判、報送、處置機制,對熱點難點問題準確把脈,理性引導,組織專家學者對網絡熱點問題及言論快速反應、積極論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築牢思想防線,提高網絡免疫力。關注網絡上的學生非正式組織,如微信公眾平臺、微博、論壇等,及時回應輿論關切,引導師生理性發言,同時要積極開展微博網評,利用論壇、微信平臺等多種渠道,培育網上師生的正面聲音,發揮他們網上輿論「定嚮導航」的作用。

  化堵為疏,疏導並重,積極應對,堅持重大突發事件網絡首發制度。通過論壇回帖、新聞跟帖、微博回應等方式及時客觀傳播信息,要杜絕在重大突發事件等關鍵時刻失語。同時,還要積極研究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和網際網路傳播的新規律、新特點、新趨勢,加強對網絡視頻、QQ空間、微博、微信等新技術的研究,實現對網際網路各類傳播新載體的有效監控。

  5.以人為本、夯實基礎,強化隊伍保障體系。網絡信息化發展帶動了技術設備的不斷更新,高校應加大網絡開發和建設投入,及時更新硬體設備,加快普及校園辦公自動化,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數位化、網絡化,積極開放網絡教育課程,加強對新媒體技術應用和發展趨勢的研究,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創造條件。

  要建設一支既具有較高政治理論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又熟練掌握網絡技術,善於在網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業隊伍。重點建設好三支隊伍:一是專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如思政課教師隊伍、宣傳思想工作者隊伍等;二是以高校教師、學生輔導員為主體的兼職隊伍;三是發展以學生骨幹、BBS版主、微博微信「網絡意見領袖」等為主體的「民間力量」。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意識形態安全、網絡技能和知識水平培訓,使其及時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資源體系的管理和維護技巧,積極運用微博、微信、QQ、飛信等自媒體、新媒體及手機移動客戶端,疏堵結合,快速反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6.無縫對接、去偽存真,拓展教育渠道體系。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思想政治理論課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面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和輿情的複雜態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必須進一步推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探索和建設立體化、現代化、個性化的課堂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教學主體活躍性和參與度,真正實現網上網下、課上課下無縫銜接和共同發力。例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思政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教學重點內容的創新設計,強化價值觀引領,強化問題分析,著力解惑答疑,進一步提高現實針對性;已初步形成「專題講授與研討、社會調研實踐教學、情景模擬與實景教學、現代多媒體網絡平臺教學」四大教學模塊立體統一的教學新模式。例如:「概論」課組織所有學生參加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題、為期一個月的課堂辯論賽;組織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百年追夢」「建設美麗中國、美麗北京」「百姓心中的毛澤東」「我和父輩比精神」等為主題的社會實地實人調研。「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開展了「中國夢主題微電影」和 「中國精神、人文關懷微紀錄」 拍攝展映活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以 「扶貧開放項目的設計與實施」為主題,組織學生進行決策分析,突出了哲學方法論的運用,舉辦了全校各班級的決賽和公開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集中進行了以「去偽存真」為主線的教學實踐活動、引入課外實地調研、「情景再現(學生課堂演出)」教學和批判式論文寫作,針對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散布流傳的、對青年大學生產生一定影響的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進行分析批判,增強「三個自信」。發揮課堂主渠道,還必須更好利用全校資源,更好建立思政課、專業課、學生第二課堂、第三課堂之間聯繫,才能真正發揮整體育人的合力。

  總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由各種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高校必須加快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積極利用網絡媒體資源技術優勢,變被動介入為主動介入,才能構建起全方位覆蓋、全過程滲透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作者:李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宣傳部)

  《北京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將《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課堂
    如何在中外合作辦學條件下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政工作,克服各種不利條件的限制,通過創新性、針對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面臨的一項嶄新任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的通過,為我們利用法治教育開展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機。
  • 福建省堅持「四個抓好、四主合一」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編者按: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各地各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 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
    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 【思政講理】在問題導向中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機制
    很多高校重業務輕思政的現象十分突出,「一切以教學為中心」,其結果往往是思政工作流於形式甚至邊緣化,教學工作也未得到有效提升。  2.思政課教學面臨弱化問題,顯性和隱性教育融合不充分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涵蓋領域廣泛、內容豐富多樣、緊跟時代發展的多學科課程體系。課程性質對授課內容、授課教師、授課方式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以課程思政重塑大數據與智能時代的數據科學思維體系
    本文探討在大數據與智能時代如何引導學生構建數據科學思維體系,以重塑數據科學思維體系的「心」「腦」「體」為著力點,實現專業課教學向理想信念教育、學術能力培養、社會責任培育等多向度的延伸。[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數據科學思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 為高校防「疫」思政教育注入法治力量
    高校作為開展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要結合這次重大疫情所處的特殊時期、特殊情境、特殊教材,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的同時,及時注入法治教育元素,有效提升大學生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這既是做好疫情防控「停課不停教、停教不停學」工作的客觀需要,也是有效提升大學生法治教育針對性和親和力的有利時機,使高校師生正確認識疫情防控,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助力「疫」線戰役,將法治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為高校防「疫」思政教育注入強大法治精神力量
  • 江蘇高校思政教育走出校園
    餘磊 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日前,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立足於解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並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江蘇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楊文生說,在江蘇,多所高校正將思政教育的課題「搬」出陳舊的課堂,以探索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教育的創新模式。
  • 育人潤物細無聲,上海高校首創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
    6月21日到6月30日連續10天,每天20時,每次都由一位高校教師來到上海不同地標性場所、黨性教育基地,現場上一堂富有特色的「中國系列」思政課,且與現場觀眾和聽眾互動。上海各高校還首創了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實現了溶鹽入湯、育人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 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工程學院...
    西工大新聞網12月23日電(範藍予 範藍予 李璨)為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和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全面推進學院一流課程建設,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2020年12月中下旬學院開展了院級一流本科課程及「課程思政」示範課程立項工作,於12月22日成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工程學院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
  • 教務處與國際學院共同舉辦高校課程思政體系建構專題講座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舉報   12月17日,校教務處與國際學院在東校區二號教學樓智慧教室舉辦高校課程思政體系建構專題講座
  • 教育部關於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
    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圍繞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教學體系和內容體系。高校主要負責同志要直接抓人才培養工作,統籌做好各學科專業、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
  • 張家瑋:豐富思政教育「打開方式」
    這為思政教育創新指明了方向。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思政課,要給學生的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只有「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才能煥發更大魅力,真正走進「95後」「00後」的心裡。思政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針對當代青年學生特點進行深入學情分析,才能把思政教育搞得更好。
  • 高校思政大課 講好戰「疫」故事
    對此教育部對高校思政課工作提出新要求,2月份,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高校思政課教學組織工作的通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組織工作規程》成為疫情防控期間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導性文件。
  • 【全國黨建工作示範高校創建巡禮】匠心無言花自開 全力打通思政...
    東北大學「一五一十」思政文化育人一體化平臺緊緊圍繞「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一個核心目標;立足於全面落實和不斷豐富學生工作「教育、管理、指導、服務、能力素質拓展」五項職能;著力構建一體化育人平臺、打通育人最後一公裡;對標教育部「十大育人體系」,以全校各學院、多部門的項目化建設推動「十大育英工程」;堅持「專業化、分階段、全覆蓋」的原則,將40個重點項目、
  • 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領航計劃經濟學院院長論壇在滬召開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助理鄭少華介紹說,上海財經大學從落實高校主體責任、創新教師隊伍管理方式、加強思政課主渠道功能、挖掘專業課的思政元素等四方面整體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適時推出《上海財經大學關於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方案》,將課程思政建設落到實處。
  • 【全國黨建工作示範高校創建巡禮】惠風好雨助春華——東北大學...
    貫徹落實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聚焦理論武裝、學科教學、日常教育、管理服務、安全穩定、隊伍建設、評估督導等七個子體系,以三年為周期、分年度制定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工作檯帳,逐條細化責任分工、任務舉措、實施進度和工作成果,制定任務指標74項,確定了
  • 全國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聯盟成立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徐青森在致辭中首先對大會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期待參加本次會議的專家學者,通過對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和特點把脈獻策,全面推動我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質提速。
  • 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析——以《媒介倫理與法規》課程為例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課程思政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有利於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 聚焦思政課育人工作「同心圓」,構建「三全十育人」網絡大格局
    師生「分享成長」主題沙龍自2013年成立以來已組織45期活動,入選2016年首批福建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示範項目,獲2016年福建省高校優秀校園文化成果三等獎、2017高職院校思政創新示範案例「50強」等榮譽。此外,還堅持以賽促學,開展參加校內外「一馬當先」知識競賽並獲佳績。
  • 課程思政「三問」: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幹?
    隨著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近年來,實施課程思政逐步從部分高校在「點」上的探索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界在「面」上的共識。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理論工作者有必要從學理上明晰「課程思政是什麼?課程思政為什麼?課程思政怎麼幹?」這三個問題。課程思政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