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部《中國合伙人》火遍大江南北,成東青那執著不服輸的性格贏得觀眾的一致好評。
身為農民子弟不甘接受命運,連續兩次高考落榜都不能磨滅成東青考上大學的願望,終於在第三次高考中拿到燕大的錄取通知書。在學校裡成東青認識了夢曉駿和王陽這兩個鐵哥們,也成為他日後創業的好幫手。
而電影中成東青的原型就是教育培訓企業新東方的創始人、董事長俞敏洪。
現實中的俞敏洪和電影中的成東青有著近乎相同的人生軌跡,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參加過兩次高考落榜,終於在第三次考上了北京大學西語系,同樣得過肺結核、同樣畢業後留校任教、同樣在校外開過輔導班並因此受到校方的處罰……
俞敏洪曾公開坦誠過,對於《中國合伙人》這部電影,新東方和他個人都是沒有投資的,但電影中的人物、劇情卻都是以當時的新東方三巨頭俞敏洪、徐小平、王強為原型的。
不知大家對電影中的這一情節有沒有印象,在三人合力創辦的新夢想發展勢頭迅猛的時候,內部卻出現了不小的紛爭,致使當初的合夥兄弟差點分道揚鑣。
「如果我的脾氣剛強一點的話,完全可以這麼說,新東方是老子自己一個人做出來的,你們在新東方前面幹的那麼幾年,你們該拿的錢每分錢都拿走了,現在既然我們合不到一起,你們就離開新東方就完了,你們幹你們的,我繼續幹新東方。
我只要把這句話說出去,新東方團隊當天就散了,但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新東方也就做不到一個真正的上市公司了。」
俞敏洪在1993年正式下海創立新東方的時候,公司的內部成員大多是他的親屬,這也是當時社會上大多數公司採取的經營模式,不需要時間監控、也不需要財務監控,因為都是一家人,不必說兩家話。
可新東方在這種「家族企業」的經營模式下發展了兩年之後,弊端逐漸開始暴露。
論知識,俞敏洪的儲備是足夠的,但新東方是一家英語培訓機構,俞敏洪所學的知識太雜,能夠真正被用到的很少很少。而且在公司任職的員工親戚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對企業的管理經驗不足,很難維持新東方的後續發展。
所以在1995年,俞敏洪拉來了徐小平和王強,三人組成了創業合伙人,在全局、英語水平、西方文化等各方面進行互補。合夥初期,他們的想法很單純,既然是合伙人,那麼利益的分配必須要做到公平,徐、王二人佔33%的股權,俞敏洪佔34%。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來到了新世紀初,新東方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掛牌成立。
這原本是好事,但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新東方內部因為此次大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發展壯大之後,新東方實行合夥股份制,初期劃定了11位原始股東。但大家要清楚,俞敏洪剛剛創立新東方的時候把所有的錢都投進了公司,現如今公司盈利了,那些股東們自然要求分配利潤,這對於俞敏洪來說是不公平的,所以他提出讓股東們把股份還給公司。股東們聽到這個消息不樂意了,紛紛要求俞敏洪出資收購自己手中的股份,後來這個提議又不了了之。
當時公司內部的矛盾十分尖銳,俞敏洪作為新東方的創始人,不希望自己一手創建起來的公司垮臺,便決定讓出自己的股份。
「既然大家對我這麼不看好,矛盾如此突出,這樣好了,我一分錢也不要,讓出自己持有的45%的股份,然後離開新東方,你們去分這45%的股份,分完了你們繼續做新東方,但是不要讓新東方散架,行不行?」
最終矛盾解決了,但俞敏洪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讓出了公司董事長的位置,只做一個純粹的股東,公司輪流作主,於是王強做了董事長、徐小平做了副董事長。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在大家輪番作主的時期,每個人都認識到了當年俞敏洪艱難的境地,他們開始反思自己,最終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現階段的新東方要想走向世界,必須由其創始人俞敏洪作主。
所以在2003年,新東方教育集團成立的時候,在董事長和總裁一欄赫然寫著「俞敏洪」三個大字。
現在想想,老俞真的不容易。
大家可以假設一下,如果你是當時的俞敏洪,你會讓出董事長的職務嗎?還是說就地宣布團隊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