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映的《中國合伙人》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關於創業的勵志電影,由香港導演陳可辛執導,黃曉明、鄧超、佟大為主演。講述了「土鱉」成東青、「海龜」孟曉駿和「憤青」王陽三個年輕人從學生年代相遇、相識,共同創辦英語培訓學校,最終實現「中國式夢想」的故事……
也因為這部片子,我知道了新東方俞敏洪這位人士,也開始對其有所關注,他給我的感覺就是特實在,沒有像其他成功人士那樣的高談闊論,有時候說的話還是有些反主流的。近期在一檔欄目《經濟戰疫雲起》中,俞敏洪又又又說大實話了。
對待現在很多人希望通過從微信、短視頻來獲取知識的方式,俞敏洪直接點出:「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我覺得通過刷短視頻和刷微信,最多得到的是一些信息,而不是知識,更加不可能是深度的思考……不管是任何人,如果把自己沉浸在這種刷短視頻和微信中間的話,那麼一定會產生兩種結果,第一個是信息很混雜,但實際上個人的認知水平並沒有得到提高;第二個還有可能把自己的心情弄得特別的浮躁,讓自己的專注力弄得大大地下降……」
經常看到有文章稱,網際網路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的便利,提高了我們工作的效率……提供便利這個是肯定的,只是小編認為,提高工作效率這方面,看是從哪個維度來評定,結論是不同的。
同時也是經常通過網際網路來進行學習的,現在也是比較主流的學習方式吧,所以呢,為了真的能夠實現效率的提升,我認為,不能按照傳統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可以嘗試做以下的調整:
在某種程度上,我是認可俞敏洪觀點中提到的降低專注力這一說的,因為網際網路是一個各種信息的集結地,我見識過許多,包括我自己偶爾也會犯錯,我們本是想學習某個行業某種領域的知識,但由於中途信息的爆棚和專注力的分散,經常會被許多娛樂信息娛樂視頻所打擾,經常會發生動作變形。
故而,通過類似於微信文章短視頻等方式來或許知識,小編認為有一定可行性,但更加重要的是我要什麼,我要達到怎樣的目標。如果只是隨便看看,那還不入看看短視頻,因為那個會更加有趣。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諺語從我們踏入學校的第一天,就印在我們每個人心中,勤奮是學習唯一的路徑。
所以,有很多文章就會著手時間管理的研究,通過時間的延長來把「勤」的力量發揮得更大些。我一直都疑惑,時間是非常公平的,每天就24小時,難道通過時間管理,你還能生出2小時出來麼?
所以,精益才是我們學習的最好方式。
精益這個詞,大多數人認為是在生產製造業,確實也如此,最早提出的是豐田企業,主要用於其汽車的生產製造。當然,後續慢慢也衍生出了精益精神,而我理解的,精益是一種生活方式,是追求效率提升的方式,是沒有浪費的方式。
精益,把我們所有的不專注把我們所有的浪費統統都消除掉,剩餘的就是我們極致的專注了,這才能使得我們的效率得到最大化。當然,這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遍又一遍循序漸進的練習的。
以前聽過一個博士分享過,人要學會冥想,第一次跟他交流的時候,我並不懂這個詞,他讓我把眼睛閉上,通過一些問題,引導我去觀察自己的狀態,那是一次神奇的經歷了。沒有了博士的引導,冥想確實很難,但所要表達的就是時刻都清楚自己是怎樣的狀態,在做什麼,有怎樣的收穫。
我們都是非常平凡的人,還真的達不到那樣高深的境界,但有一點倒是真的,就是我們的收穫,我們在學習之後是否就可以確認我們已經百分百的吸收理解?
對待學習的鞏固方式,我認為就是復盤分享,復盤是對內的,分享是對外的。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再次梳理,形成自己的記憶網絡,在通過自己的習慣的表達方式,再與傾聽者多次確認,看看是否對方能快速吸收聽懂,是否理解上有偏差,如果沒有,證明我們也已經比較快的掌握,接下來就是多次的在分享再溫故而知新了。
總而言之,在這網際網路極為發達、信息極為爆棚的時代,獲取信息的廣度已經是不難,而我們更應注重如何獲得知識的深度,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