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作為港口的歷史接近2000年了,但她鮮活地進入人類視野的時期卻遲至1840年那段屈辱的歷史。對那段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福建水師和馬尾造船廠。而培育出優秀人才的地方,就是福州馬尾船政學堂。
1866年(同治五年),閩浙總督左宗棠奏設福州船政局,為培養造船和駕駛人才,附設該學堂。之所以選址在馬尾,是因為這裡是三江入海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
福建船政的規模十分宏大,不僅有船廠造兵艦,還嘗試著製造飛機,同時,開辦了船政學堂。船政學堂自創辦至1946年共培養學生一千一百三十名,派出留學生二百四十人,從中湧現出不少愛國革命志士。如馬尾海戰中壯烈犧牲的福勝艦管帶呂瀚、飛雲艦管帶高騰雲、福英艦管帶陳英、振遠艦管駕許壽山、福勝艦管駕葉琛等;黃海海戰中的鄧世昌、劉步蟾、林泰曾、林永升、黃建勳等。
馬尾船政藏於深巷中,這一片的景點主要包括昭忠祠、馬限山公園、船政博物館和船政古街。在這片現代商業氛圍濃鬱的經濟開發保稅區,有這樣悠閒的去處實屬難得。
從港口路進入,很快就看到昭忠祠。這是為紀念馬江海戰中犧牲的將士而建的祠堂。紅牆碧瓦,雕梁彩繪,制式精美。大門山牆開三門洞,山牆外側微呈八字敞開。門口列兩石獅並兩炮臺,還有一些相關的保護碑刻。
進門一座屏風,雕刻著馬江戰役的場景,往兩側繞過,豁然開朗,一個偌大的天井呈於眼前,天井上的穿堂中塑有戰鬥中的烈士像,再往後為二進天井,最後才是祠堂的主體。
兩側長廊環繞,並連著兩進院落的廂房。廂房中陳列著一些人物場景塑像,長廊中則張貼了歷史材料,間或展出當年海戰的遺物。
1884年8月23日,法國艦隊突襲福建水師,拉開馬江戰役的序幕。由於清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致使福建水師全軍覆沒。福建軍民奮起抗爭,加上馬尾港的複雜地勢,數日後法軍撤離該港口。而這時,清政府也向法國妥協,籤訂了《中法條約》。
解說員大概出於民族情結,說此戰中國乃不敗而敗,法國乃不勝而勝。然而,以犧牲796人官兵,逾千人的軍民及防禦設施的毀滅換取法軍的撤退,這實在算不上什麼勝利。只有福建軍民的負隅頑強的民族氣節和浩然正氣值得我們緬懷,照壁後所書的「浩氣長存」和正堂匾額上的「碧血千秋」,正是對這種精神的追思。
從祠堂側門出去,有一片荷塘水榭的花園,是烈士陵園所在。陵園背倚馬限山,拾級而上,一路古木參天,蔥蔥鬱鬱,風景如畫。山上留有炮臺遺址,現仿製了幾門大炮復原場景。
此外,山上還有英國領事館和梅園監獄等當年的建築。自《中法條約》籤訂後,福州被開放為通商口岸,各國紛紛建立領事館。從英國領事館內的模型中可知,就馬限山一帶,大大小小數得出名字的,就有十七個國家。
從馬限山下來,繼續深入巷子,就能見到船政博物館。這是中國第一個以船政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館的正面是兩艘戰艦造型,氣勢頗為恢宏。當年洋務運動興起,左宗棠,沈葆楨費盡艱辛創立船政,造出了中國第一個軍艦隊,培養了近代海軍的五分之三軍官。只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最終也沒能挽救中國,馬尾也只留下了船政的一系列古蹟。
博物館旁邊,已經開發出休閒觀光的古街,仿明清建築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街邊的船政郵局建得很有特色,尤其是那座巨大的古香古色的郵筒,很吸引人眼球。
1901年,馬尾船政郵局設立。2020年1月21日,福州郵政重設馬尾船政郵局,時隔百年,馬尾船政郵局重新開張,續寫了船政與郵政的美麗重逢。
全國最大郵筒——馬尾船政郵局仿清代銅製鑄龍郵筒,已成為遊客的打卡地。
郵局的設計者,仟集創意公司,是一家紮根福州本土品牌設計的公司。在福州已經有好幾處這樣高品質的創意設計展示。能將理念和創意在現實生活中生產孕育出來,對設計者來說,是件極有成就感的事吧。
與馬限山毗鄰,有一座聞名於世的塔——羅星塔,因為它是世界性的航標。相傳,羅星塔乃一柳姓女子為其夫所建,因此塔前還建有那美麗女子的雕像。登上羅星塔公園,臨江遠眺,海港兩岸清晰可見。
遙想當年,福建水師就是在這兩岸及河口島嶼上布下了炮臺,如今對岸如火如荼進行著工業開發,那些炮臺遺址恐怕也淹沒於廠房中。但海邊還有當年馬江戰役的遺址,兩座仿製的大炮和遺址石碑提醒著人們那段容易被淡忘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