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妮,女,1984年出生,碩士研究生,中共黨員,中級社會工作師。現為青島市市南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中心主任,青島科技大學法學院社會工作系講師,市南區社工協會副會長,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人民陪審員,當選青島市「合適成年人」為未成人提供幫助,青島電視二臺《真情調解》欄目特約評論員,獲評齊魯和諧使者,享受山東省政府人才津貼,納入山東省高級人才庫。
「對所有困難群眾,我們都要關愛,讓他們從內心感受到溫暖。」這是習總書記新年講話中的一句,用「溫暖」二字讓全國人民的心靈充滿力量,為一個十三多億人口大國的領袖,能如此接地氣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是人民之幸,也是國家之幸!溫暖,是一個人幸福指數的最高值;心靈的溫暖,卻是超越在物質層面之外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而社會工作者就是社會溫暖的傳遞人。
修長的柳葉眉,溫柔似水的眼睛,配上雪白的外套,寒冷的冬天帶給人暖暖的感覺。在太平角社區的辦公室,我們見到了讓人心生「溫暖」的李亞妮。
老城區復興之路的「精神」後盾
全面推進老城區復興發展。東西部城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是社會主要矛盾在市南區具體的也是突出的體現。必須積極回應老城區居民對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大力提升西部老城區發展質量和效益。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應大力發展時尚、幸福元素,讓每一位居民都能獲得自豪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李亞妮告訴我們,在老城區裡有著很多的低保家庭,這些家庭都是由於特殊原因,家庭貧困,靠低保為生。這些因素往往會影響到他們的下一代,甚至產生「代際貧困」。有很多貧困家庭的青少年,自身極為不自信,沒有發覺自身的潛能,或者是資源的匱乏限制了他們的發展空間。導致身體健全的他們在最好的年紀渾渾噩噩,有的甚至幾年不出家門。看到這些情景,有著多年社會工作經驗的李亞妮,果斷帶領團隊來到了低保戶的家中,用最溫柔、有效的方式,讓這些青少年們重拾自信,走出陰霾。
李亞妮緩緩地說到:「對於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小孩,家庭又沒有條件補習的,我們會聯繫一些大學生志願者,來幫助他們學習。大學生不僅僅是輔導功課,還會起一個榜樣的作用。同時我們還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讓志願者在輔導功課的同時,細心的觀察服務對象有什麼樣的問題和困難,及早的發現,記錄下來,交由專業的社會工作者為每個孩子制定服務方案,用更加專業有效的方法幫助他們。」
青少年合唱活動也是李亞妮團隊一直在組織的。他們會招募本社區的志願音樂老師,教孩子們合唱,定期在社區養老院或者社區聯歡晚會登臺演唱。給孩子們一個機會,去展示自己,讓他們體驗到參與感。以前這些孩子可能和社區之間的融合很少,而社區中很多人也可能因為不了解,對低保家庭貼著標籤來看待。現在讓大家走出來,參與本社區的活動,服務本社區,他們的獲得感也會增強。很多孩子通過這種服務會發現自身很多亮點,「原來我還會唱歌,我還可以參加表演,有那麼多人願意聽,為我鼓掌」然後自信心就提升了,發掘了潛能。讓孩子們滿含信心的對待新生活,為共同建設幸福市南盡一份力。
深入群眾 小活動也有大能量
習總書記說:「要更多關注、關心、關愛普通群眾,增進對群眾的真摯感情」「要大力健全組織特別是基層組織,加快新領域新階層組織建設」「群團組織和群團幹部特別是領導機關幹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同時,習近平強調,群團組織要著眼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要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成為群眾信得過、靠得住、離不開的知心人、貼心人。
對社區的活動進行創新改進,讓社區活動起到更好的積極作用。例如端午節,在以前也會有社區組織做粽子,大都是買好材料,請專業的糕點老師,組織起大家來做一次粽子然後吃完了就結束了,看起來是很熱鬧的,但是熱鬧的背後,活動設計的目的可能遠遠沒有達到,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李亞妮對我們說到:「如果這次組織的活動是讓居民打破之間的界限,增進融合互助,那在設計活動的時候,可以先設計一些居民之間熟悉的一些互動活動,而不是來了就做粽子,讓大家彼此認識,熱絡一下,增進友誼;如果是要增加居民的參與度,可以在請包粽子的老師時,優先考慮社區居民中的一些高手,烤箱等物品也可以考慮讓居民自己從家裡帶過來,就會讓居民更有參與感;如果想達到融合,提高服務社區的意識,完全可以在粽子包好之後,送到社區的特需家庭中去,和他們一起過節。」不能僅僅是為了做活動完成任務而作,而要想想每次活動背後的理念是什麼,想要達到一個什麼目標,這可能也是專業的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的價值所在。讓社區活動更貼近人民的生活,更能貼近人心,將活動做到實處、做出價值,讓每個居民都成為主人公,融入到活動中,共同打造美好、和諧的住居環境。
知識「創益」 打造智慧服務
為了助力社會公益夥伴共同成長,提升我市社會組織的服務能力,在市南區政府的協助下,2015年10月李亞妮毅然創辦了市南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中心——我市首個民間的社會組織支持服務平臺。在李亞妮的不懈努力下,中心成功承辦了「2016年社工日主題宣傳活動暨市南區第一屆社會工作論壇」,連續三年承接「市南區團委社會組織公益創投第三方評估項目」,為市南區民政局「四社聯動」服務項目提供方案設計、督導、培訓等一系列服務。目前,該中心逐漸成為市南區政府、高校、社會組織、一線社工互動交流學習的前沿聚集中心,政府購買服務政策的「智囊團」,特色公益項目的孵化基地。
李亞妮畢業於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目前在青島科技大學的法學院社會工作系任教。青年的求學經歷和多年的教學經驗,讓她對社會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在市南區政府和青島科技大學的幫助下對社會組織進行積極地創新,給社區工作注入了時尚靈魂。
「我們讓專業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活動,創新社區治理的新模式。而我們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中心的工作就是幫助這些社會組織能力提升,針對每個社區設計符合需求的活動,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上門服務」,讓社會組織紮根社區,與社區充分融合,發揮出社區的個性特色。」李亞妮這樣對我們說到。
用專業的知識對社會組織進行創新升級,為職業社工提供知識和技能的指導,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積極推動我市社會工作行業水平的發展,讓百姓享受到更加智慧、貼心的服務,愛上社區,愛上社會工作。
青年增能 助推人才成長
匯聚智慧,引導青年圍繞黨政中心工作服務大局。青聯在不同時期的工作都是緊緊圍繞服務於黨和國家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青島市是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排頭兵、驅動器和示範區,市南區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先行區,是全省全市真正處於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區域,也是真正具有新舊動能轉換內在動力的區域,青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目標任務,主動融入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發展大局。
李亞妮對我們說,希望今年可給青年社會組織做一些能力提升活動。比如沙龍交流,請比較成功的社會組織來分享經驗,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讓我們這些青年公益人們抱團取暖,資源共享。也可以和團建、黨建工作結合在一起把一些最新的政策,通過有趣的活動,間接地分享給大家,潛移默化的將黨和共青團的思想傳遞給新青年。她也希望青年社會組織可以有自己的品牌項目,而不是去單純的做一些零散的志願活動,發揮出青年的優勢,團結志同道合的朋友,打開思維,大膽的去想,大膽的去嘗試。
同時作為一名青聯委員,李亞妮也在和青聯的同仁們積極協商,通過青聯委員的帶動,做出一個良好的開端。然後慢慢把其他的青年社會組織帶進來,大家團結在一起互相幫助,互相交流,讓廣大青年抓住大好時光去「增能」,去實踐。我們的夢想不同,卻有著同樣的方向,為青春夢助力,為中國夢加油!
(作者周昊:青島理工大學環境學院16級學生,樂學網助理編輯,參與編寫了《將海洋融入生活》、《浮山灣口述史》、《海洋氣象》、《蛟龍號》等系列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