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日本和美國之間有著長期的盟國關係,因此在觸角遍及全球的美軍戰略體系裡,日本也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目前美軍仍然在日本駐紮有大約5萬人的軍事力量,佔其全球海外駐軍總數(16.5萬)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在其中,有超過一半的軍隊卻駐紮在遠離日本本土的衝繩(琉球)地區。那麼衝繩究竟有什麼特殊,讓駐日美軍如此看重,以至於將如此眾多的軍隊駐紮於此呢?
從「日佔衝繩」到「美佔琉球」
要說清楚為什麼衝繩地區為什麼有如此之多的美國軍事基地和駐軍,當然首先還是要從這個地區在二戰末期的歷史談起。在二戰期間,可以說衝繩地區是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之後成型的「日本帝國領土」上唯一曾爆發大規模戰役的地區。
從1945年3月底開始,美軍動用54萬大軍,為奪取衝繩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登陸戰。而正在垂死掙扎的日本也把衝繩失守與否視為了避免徹底失敗的勝負手,所以投入了重兵並驅使大量當地民眾參戰,以阻止美軍將其攻佔。最終經過將近3個月的激戰,美軍以陣亡1.4萬至2萬人的代價攻佔的衝繩地區。而日本方面的陣亡人數更是高達7.7萬到11萬人,其中有相當比例是當地平民。
在此之後,被美軍完全佔領的衝繩地區就成了美軍準備攻佔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美軍開始在當地建立大量軍事設施併集結大批軍隊。雖然預期中的日本本土之戰最終並沒有發生,但從此時起,衝繩地區就在美軍的亞太部署中佔據了核心地位。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從1945年到1951年,整個日本都處於美軍的軍事佔領之下。在1950年韓戰爆發後,衝繩地區又成為了美軍介入韓戰的重要據點,隨後幾年美軍在當地大量徵用土地,擴建軍事基地。
1951年,美國及其盟國與日本籤訂《舊金山和約》,以允許美軍有權永久性使用日本境內的軍事基地為條件在名義上結束了美軍對日本的軍事佔領,恢復了日本的主權。但其中第3條聲明:日本政府同意提議將位於北緯29度以南原本由其控制的琉球群島以及其它一些島嶼交由聯合國託管,而在託管提案通過之前,由美國對這些地區實施行政、立法和司法權。
但在此之後由聯合國託管的提案就基本沒了下文,而衝繩則被美國完全控制。同時,美國將其名稱恢復為當地被日本吞併前的「琉球」,並在當地建立了琉球群島美國民政府。所以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琉球其實成為了一塊非正式的美國領地。從1958年開始,當地還將美元定為流通貨幣。其交通規則也和美國本土一樣是靠右行駛,而不是日本的靠左行駛。當時琉球人去日本都需要專門的旅行證件,甚至公開展示日本國旗都是非法的行為。可以說在這一時期,美國其實是想讓琉球徹底和日本斷絕聯繫,成為自己在亞太的軍事據點,因此還在當地建設了巨型的陸海空三軍基地。
琉球人與美軍關係惡化
其實在歷史上,曾經以各種名義成為美國領地的地區最終基本上只會有兩個結果:一是最終被美國完全吞併,如離琉球並不算遠的關島。另外一個是獨立,但其政府會在國際場合全盤聽命於美國,如曾經的菲律賓和20世紀末才獲得獨立的帛琉等國。但與這些地區地位類似的琉球最終卻成為了一個特例,因為它在被美國按照美國的方式統治了將近30年之後,竟然在1972年被還給了日本,而這在美國歷史上可以說是極其罕見的。
但如果了解了琉球本身所具有的戰略地位和美國統治期間美國軍隊與當地人的關係,恐怕也就會明白,當時美國做出這種選擇是必然的。首先美國從一開始就是把整個琉球群島當成自己軍事部署體系的一環在打造,也就是把整個琉球都看作是軍事基地,而不是一個行政區。因此在美國統治琉球的20多年裡,琉球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土地都被美軍徵用。美國還將琉球變成了自己在亞洲儲備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基地。在冷戰期間曾將大量的核武器及生化武器運送到當地儲存。最高峰時期美國曾在琉球儲藏了多達1200枚核彈頭。同時美軍還在當地開展了許多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相關的測試活動。
而美軍對琉球的這種態度也就使當地的民生長期非常惡劣。許多琉球人要麼因為居住地被美軍徵用而失去了家園,要麼則因為經濟的凋敝而失去生計,絕大多數都生活貧困。而更為嚴重的是,琉球人還經常成為美軍各種有意無意的加害事件的受害者。比如,在1959年6月30日,美軍一架F-100超佩刀戰鬥機墜毀在了琉球石川市。當時駕駛飛機的空軍上尉約翰·G·施密特成功跳傘,平安逃生,但他駕駛的飛機卻直直撞進了當地的宮森小學,結果導致11名學生和6名周邊居民喪生,另有156名學生和210名當地居民受傷。墜毀引發的大火還導致27棟學校及周邊房屋完全損毀。
如此慘重的傷亡在整個琉球引發了強烈的反美情緒,琉球民間普遍認為是美軍視琉球人生命如草芥才會導致飛行員安然無恙而琉球兒童死傷慘重的結果。而美軍事後認定此事純屬意外,美軍飛行員無責,而且對於死傷者所賠償的金額也只有其家屬要求的十分之一,這使得琉球迅速出現了大規模示威,要求終結美國的統治,琉球人和美軍之間的關係逐漸勢同水火。
琉球回歸日本是維持美軍存在的唯一方案
前文提到,美國在1951年允許日本恢復主權,但卻維持了自己對琉球的佔領,其實這麼做的本意其實是不希望把琉球再交還日本,而是想將其至少打造成自己能夠完全掌控的國家或者地區。但由於美國統治期間和琉球人關係不斷惡化,導致琉球很快出現了以反美為號召的獨立運動。這些運動因為是反對美國,所以又很自然的和當時國際上的左翼力量產生了關聯,而這就很快讓美國感到極大的不安。因為美國雖然可以接受琉球獨立,但卻萬萬不能接受琉球獨立之後不聽自己的話。因此在1960年代晚期,美國改變了讓琉球與日本分隔的做法,開始和日本商討將琉球歸還日本的方案。
當然美軍要讓琉球回歸日本最根本的目的還是要維持自己在琉球的軍事存在,因為琉球對於美國的戰略意義實在是太大了。琉球雖然地理上相對孤立,但它距離中國上海和臺北、韓國首爾、菲律賓馬尼拉和日本東京的距離都不到1500公裡,所以在這裡設立軍事基地的戰略價值可以說是不言自明的。但終結美國統治當時在琉球民間已經深入人心,所以美國繼續自己管理琉球會面臨越來越高的統治成本,最終有可能得不償失。而如果在當時就讓琉球獨立,可能美軍基地都會被趕走。所以當時讓琉球回歸日本,讓日本統治琉球,再通過日本的政治框架,使美軍在琉球的軍事基地能夠保留就成了美國最為現實的策略。
日本能夠拿回本已失去的琉球當然喜出望外,所以美日達成協議自然不成問題。而琉球人也深知,在美軍的軍事優勢面前,自己無論多想獨立,美國不同意也基本不可能實現,但如果能夠擺脫美國的直接統治,也許還有希望使其境內美軍的數量得到削減。同時因為當時日本已經出現了經濟騰飛的勢頭,一些琉球人也希望回歸與自己文化上相對接近的日本之後,能夠得到相對公平的待遇,使自己也能從日本的經濟騰飛中獲益,將自己從長期經濟停滯的困境中解救出來。因此當時也相對平靜地接受了美日私相授受的決定,甚至對回歸日本之後的生活還有了一些期待。
但美好的願望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總是不堪一擊的。在琉球回歸日本,重新成為衝繩之後,也許是因為日本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樂見大量美軍繼續駐紮在衝繩地區而不是日本本土,因為這樣可以減少日本本土因為美軍駐紮所產生的各種衝擊和爭議,所以日本並沒有採取太多措施減少當地美軍基地和美軍數量。因此直到今天,駐紮在衝繩的美軍仍然有2.6萬多人,佔駐日美軍總數一半以上,衝繩佔日本0.6%的領土仍然承載了62%的美軍基地。而在經濟方面,雖然琉球回歸日本之後通過與日本本土的經濟整合,依靠旅遊業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經濟發展,比美軍統治時期的困境有了相當程度的改善。但直到今天,衝繩縣的人均GDP在日本47個都道府縣裡仍然是排名倒數第二,在日本屬於經濟絕對落後的地區。
而與此同時,駐衝繩美軍的各種犯罪行為仍然時常發生。另外,衝繩一些最肥沃的土地還在被美軍基地徵用建造飛機跑道,而大量軍用飛機在這些基地起降和訓練又時不時會發生一些事故,給當地人造成損失。一些統計顯示,自1972年琉球回歸日本後,當地已經至少發生了116起與軍機相關的走火和墜毀事故,而且軍機起降還會造成強烈的噪音,而這一切也仍然使衝繩人不厭其煩。
2010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71%的衝繩人認為美軍駐紮衝繩沒有必要,認為有必要的比例只有15%。近年來,雖然日美政府鑑於衝繩人對美軍駐紮的強烈反對也曾嘗試將部分美軍基地遷至日本本土,但因為日本本土沒有縣市願意接收美軍基地,所以始終也沒有實現實質性的遷移。當然,在沒人願意接收的表象之下,衝繩本身對於美軍具有的重要戰略價值恐怕也是美軍直到現在仍然高密度群集在這裡的首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大量美軍雲集衝繩的情況大概率也不會有顯著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