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耶穌二門徒之「大哥大」——彼得

2021-02-22 無花果樹下的看見

熟悉聖經的朋友都知曉,耶穌在世傳道期間一共收有十二個門徒。

其中在新約聖經記載中活躍頻次最高的,非兩人莫屬:稱呼彼得的西門和西庇太的兒子約翰

根據聖經記載可知,彼得在自家中排行老大,跟隨主時已有家室,再加上教會建立後期他在眾門徒中間所立威信和影響力來看,我們叫他「大哥大」,也是名副其實了;

約翰在家中是弟弟,且在逾越節前晚餐宴席出場設置可謂達到頂配:因為只有他是側身挨近耶穌的懷裡(約13:23),就連當時彼得想得知是誰出賣耶穌的答案,還要悄悄通過約翰來問主,可見他身為主耶穌的超級「小迷弟」,著實倍受恩寵啊。

先來聊聊我們這位可愛又魯直、虎裡虎氣的「大哥大」。

主耶穌快要離世歸父(指被釘十字架來說)前,對門徒做了好幾件在當時猶太背景習俗下都可謂史無前例的事情。他一一給門徒洗腳,彼得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當主說若不洗就與主無份時,他趕緊說:「主啊,不但洗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約13:8-9)。

好一個「戲精」本精,所有門徒中怎麼就他那麼多戲啊?哈哈~

其實在此可以看出:彼得對主耶穌的關係是何其看重,他生怕這位主被自己怠慢丁點,甚至與他無份。

是否可以總結成這樣一句俗話:

在深愛的人面前,哪怕與之關係再微小的事,都會被無限看重和在乎。

洗完腳後,主耶穌告訴彼得自己所去的地方,他現在不能跟著去,彼得說:「主啊,我為什麼現在不能跟你去?我願意為你捨命!」

此話雖然衝動直白,卻多麼深情和厚重!一個血氣方剛的男人能如此堅定、果敢地送上這麼一句表白,我相信主耶穌在當下聽到後心裡應該是有被這位「憨憨的直男」感動到的。

且不說實際能真正為對方做到什麼,光是表態如此真摯堅決,義不容辭,也不失為他生命中獨具的一種可愛本質了。

當然這位「大哥大」在大家中間,時有出醜、被打臉之事發生。

有一天,主耶穌問他該不該納稅,他回答話音剛落,就被溫柔「教育」了一番,還要接受「門訓」課程學習中挑戰失敗的「懲罰」:獨自跑去海邊釣到一條口銜錢幣的魚!這波操作,對於「捕魚達人」的他來說,一定還是頭一次聽說,至於他最後如何於海中千萬條魚中單單與主所說的這條「特徵鮮明」的魚有緣相遇,不得不說是個神跡。

夜裡四更天,門徒們看到耶穌在海面上行走,只有彼得最先喊出來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太14:28)也許當時他的眼裡只有主,只想趕快見到主,卻全然忘記了自己身在波濤洶湧的海上。

雖然「海上行走」這門功課學習又失敗了,被主責備小信,甚至被我們這些「後來人」頻頻作為信心功課上的反面教材使用,但可曾想過:他敢於走出屬於自己的「舒適圈」,跨出信心的第一步,何嘗不需要極大的膽量和勇氣呢?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意義上信心的得勝?


因為人性深處慣有的惰性和面臨困境習慣性逃避的心理,往往是阻礙信心增長的最大障礙。我們常常羨慕其他信徒在無論遇何境遇都能充滿信心應對的剛強氣魄,卻往往在自己平時最小的挑戰上不願意接受吃苦的操練。

耶穌在關於基督論的「門訓課程」中,為門徒所出考試題目為:「你們說我是誰?」,很顯然,最後只有彼得的回答:「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可謂交上了滿意的答卷。他能順利通過這次「神學」考試,一定與平時他跟主耶穌的相處和不斷學習大小功課密不可分。

主耶穌在登山變像之時,這位憨憨的大哥在當時根本不明白主耶穌的用意何在。但他還是果敢表達出了自己單純向著主的心願:「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遇到好處先想到自己所愛的主,即先為主搭一座棚。他也許並不知道當時主耶穌是否真的願意,可他心靈深處的動機正如那從未被垃圾浸染的一汪清泉,激情澎湃地迸射出晶瑩的水花。

和門徒用完最後的晚餐後,主耶穌說出門徒們都要因他跌倒的預言。彼得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耶穌又詳說雞叫以先必三次不認他之時,彼得卻又極力地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可見他是極其不願意相信他會這麼幹的,因為對於他所愛的這位主耶穌,他早已付上了撇下所有的來跟從的代價(太19:27),怎麼可能會背叛這位生命之主呢?


說到這裡,我想或許如今每個人生命中都會經歷和彼得同樣的感受:比如在看似平順安穩的日子裡,我們常會剛強地宣告:「自己一定會順服主的帶領,無論遇到什麼。」而當神最終的帶領與我們意願違背之事發生時,且讓我們理性的頭腦實在無法理解時,或許正如當初信誓旦旦的彼得一樣,這時候的自己分分鐘被「打臉」,且被打得賊疼。

其實無論說當初彼得犯了三次不認主的背叛大罪,還是說如今我們常常在主面前許願卻屢次食言的諸罪,在人看來是人的失敗、失望的定局,甚至無法饒恕,而在主看來卻不然,他讓我們經歷這樣看似令人感到灰心、絕望的事情,就是為要使人看到自身的軟弱和有限。

在生命許多境遇和突變狀況下,人的唯一依靠是這位全知、全能、全智的耶穌基督,而非滿腔自信、滿懷能力、滿有毅力的自我本身。

經歷人生中最大的叛主之罪,看到主耶穌被如何折磨、羞辱、甚至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回顧與主耶穌生前共同生活、服侍的點點滴滴,想起曾經在主面前所說的每一句誓言,痛苦、掙扎、懊悔與絕望,我想那時候的他生不如死。正是處在被絕望深深籠罩的生命黑暗之時,復活後的主耶穌親自在海岸邊上和他約見,我們再次聽到彼得的信仰告白「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

在《使徒行傳》中,我們看到被主耶穌親自堅固後的彼得站在會眾中一次性講道使三千人悔改歸信,奉耶穌之名即刻叫瘸腿之人起來行走。

在他年老所寫的《彼得前後書》中,關乎他生命經歷過來的真理,字斟句酌,老練沉穩。甚至最後年紀老邁在教會逼迫中被倒釘十字架而死。

他的往後餘生都在矢志不渝地履行自己向主所言的那樣,再也沒有後退,直至為他所心愛的主獻上了自己最後的生命。

我很喜歡彼得。

喜歡他年輕時候的性格直爽、敢愛敢言,

喜歡他的義氣擔當、單純向主;

喜歡他垂暮之年的謙卑忍耐、老練殷勤。

他的性格天生如此,拜神所賜,至終也為神所用。

當然我也喜歡自己的性格,雖有缺欠,卻能懂得它一定有它可愛、可用之處。

在每個基督徒生命中,也許年輕之時都會做些讓自己很無語的「傻事」,在信仰之路上也會犯錯不斷,甚至有時不經意間跌落「谷底」,一蹶不振,難以自拔。

但慶幸的重點是:一切「否極泰來」的轉機,主耶穌都會給到。


縱觀彼得的一生,

我看到了上帝無限憐憫和寬容的救贖之愛;

我看到了一個被重重壓傷的將殘生命在愛中重新對自我的接納和復興;

我看到了基督耶穌從死裡復活的大能,可以彰顯在任何一個和他有關係之人的身上。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相關焦點

  • 耶穌的十二門徒之首,卻在耶穌遇難時只顧自己,後被倒釘十字架
    在耶穌的眾多門徒中,有三位與耶穌關係最為緊密的門徒:約翰、彼得和雅各。其中彼得在門徒中威信最高,是十二門徒之首。彼得原本是加利利的漁民,住在迦百農,和弟弟安得烈是最早跟隨耶穌的門徒。彼得性情剛猛,對耶穌卻忠心耿耿,耶穌為他取名為「磯法」,意為磐石,並對他相當器重。
  • 耶穌的門徒安得烈
    (約1:41-42)安得烈第一個帶領的就是他的家人,帶彼得去見耶穌。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渴望,當我們自己遇見神、經歷神,得到這個寶貝、這個福音的時候,巴不得自己的家人也可以認識神。 安得烈第二個帶領的是孩子,當耶穌傳講完福音要散會的時候,耶穌要門徒想辦法讓所有人有得吃,可是在那個野地裡面沒有食物,。
  • 耶穌十二門徒的結局
    二、約翰(John)根據約翰福音,約翰是主耶穌所愛的使徒,並在十字架下受託照顧耶穌母親馬利亞。在五旬節召會成立以後,約翰、彼得和主的肉身兄弟雅各三人,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柱石(加二9)。約翰所寫的五卷書信,皆被列入新約裡。歷史告訴我們,約翰在多米田皇帝逼迫期間,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並在那裡看見異象,寫成啟示錄。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耶穌十二個門徒的真假
    我們在前面說過,耶穌的十二個使徒,其中馬太和多達是公元前一百多年一個耶穌的原型「耶穌」ben Pandeira五個門徒中的兩個,那麼可想而知,也許還有其他一些門徒也是來自歷史上別的傳說故事。比如很多學者認為,馬太福音16:19寫耶穌讓彼得掌管天國的鑰匙,這個彼得的原型應該就是埃及神話中把守天堂大門的Petra。
  • 耶穌設立十二門徒
    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還有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又給這兩個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又有安德烈、腓力、巴多羅買、馬太、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達太,並奮銳黨的西門;還有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馬可福音4:12-19)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能趕逐汙鬼,並醫治各樣的病症。
  • 人物講章:耶穌的門徒安得烈
    安得烈發現一個孩子他有五餅二魚,就把這個孩子,還有他的五餅二魚,帶到耶穌的面前,。在第六章當中,聖經這樣說:「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約6:8-9) 安得烈帶領這個孩子來到耶穌的面前,接下來就看到神使用這個孩子手裡的五餅二魚,行了一個很大的神蹟。
  • 耶穌的門徒—雅各
    相傳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約翰是耶穌的表兄弟,他們的母親撒羅米是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的姊妹。換句話說,撒羅米是耶穌的阿姨,西庇太和撒羅米的家境比較好,常用財物供給耶穌和祂的門徒。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撒羅米會去向耶穌祈求,在耶穌得國之後,讓她的兩個兒子(雅各和約翰)將來成為主的左臣右相。
  • 耶穌十二門徒——達太
    我們曾經說過,主既是從眾人當中藉著禱告選出了十二門徒,無可疑問的,這被選上的必有神美好的旨意,也必定各有其特出之處
  • 耶穌對門徒的訓練(上)
    主啊,你當年親自訓練那些軟弱的門徒們,求你幫助我們理解和明白你對我們也是長久的忍耐和寬容,你將一切的愛都傾注在我們身上。主啊,我們不就是性情急躁的彼得、自尊心強的多馬、信心遲鈍的腓力、魯莽衝動的約翰嗎?主啊,求你教導我們學會怎樣與人相處,怎樣與人同工,怎樣彼此接納的品行和智慧。 主啊,我們知道,離了你,我們一事無成。奉耶穌基督的聖名禱告!阿們!
  • 特別的繪本--耶穌的12門徒
    真高興,因為我是耶穌的第一個門徒。我就是那個把小男孩帶到耶穌跟前的人,他把五餅和二魚都獻給了耶穌。是的!耶穌用餅和魚餵飽了5000個餓著肚子來跟隨他的人。真是一個神跡啊!我希望有更多人能夠得到耶穌的餵養。請參考聖經約翰福音6章8--14節讓我們一起來讚美耶穌的神跡。
  • 耶穌的門徒們
    耶穌的門徒是牧羊師(約21:15~18),是真正愛耶穌的人。由聖靈為此作證。◎要蒙恩!蒙恩的人才能作他的門徒,由能力跟隨著他。◎沒有能力的人是宗教徒,宗教救不了靈魂,因為宗教沒有生命。◎要蒙恩!為了作基督徒必須被聖靈充滿。
  • 耶穌十二門徒是哪些人?他們的使命和結局如何?
    因為在耶穌身邊三年多,彼得從耶穌那裡學到了許許多多,他所著的<彼得前書>和<彼得後書>都是基督教的著名文獻,這幾本書都收進了《新約聖經》,成為了全世界信仰耶穌的人們的必讀書。彼得是個沒多少文化的漁夫,他幾乎不識字,他的書基本上都是他的秘書馬可動筆寫的,《新約聖經》中的<馬可福音>,實際上就是彼得的秘書馬可所寫的彼得傳記,因為彼得的謙遜和指導,所以馬可在書中寫出彼得的優點不多,寫出的缺點反而不少,耶穌的門徒們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不美化自己,以謙卑的態度來從事對主的事奉工作。
  • 耶穌門徒的畢業典禮,受到訓練後要出去作戰
    故事發生在該撒利亞腓立比,這個城市以邪惡文明這裡是宗教中心,膜拜豐饒之神,這裡有豐沛的水源。到了耶穌時代,不流行拜巴力了。希臘人不再獻嬰孩為祭。潘,是他們的心新的神。這裡不遠的南邊,耶穌曾在哪裡侍奉。耶穌完成了他的工作,受死之前帶門徒來到這裡。有人感到好奇,拉比帶著門徒來到外邦的地方做什麼?可能休息?不是太16:13-15這裡有很多的假神,耶穌在這裡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
  • 聖經揭秘 馬可福音 耶穌揀選十二門徒
    第3章第三段,耶穌揀選十二門徒。作者說,耶穌上了山,隨自己的意思叫人來,他們便來到他那裡。他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還有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又給這兩個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
  • 十二使徒殉道史之---彼得
    耶穌的十二使徒便是如此。彼得在羅馬,被倒釘十字架殉道彼得,又稱為西門、磯法,是加利利的漁民,家住在迦百農,和兄弟安德烈是最早跟隨耶穌的使徒他雖為漁夫,大字不識幾個,但他卻直率、熱心,在愛主耶穌的表現上,彼得總是衝在最前面的那一個,所以被耶穌造就的也最多。耶穌升天后,彼得成為眾門徒的領袖,應驗了主耶穌對他所說的話。
  • 基督教刊|基督徒為主耶穌受苦的意義?——彼得前書
    這書信及彼得後書寫成後不久,彼得在羅馬為主殉道,傳說他被倒釘十字架而死。書中主要焦點是門徒之苦難觀。彼得認定,門徒為主受苦是有意義的。主要原因有三:1.他們已經歷過主完備之救恩,藉著神的大憐憫、主的復活重生了我們,又帶給我們活潑的盼望,在天上有不朽壞之基業留給我們。試煉只不過是暫時的,經過試煉,我們的信心變得更爐火純青,能產生喜樂,最終要得救。
  • 耶穌為何在逾越節的晚餐上,親自為門徒洗腳?
    耶穌為何在逾越節的晚餐上,親自為門徒洗腳?經文:約13:15  主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就在逾越節的晚餐上,親自為門徒洗腳,並教導門徒照著他所作的去作。當時主看見門徒之間彼此爭大,心存驕傲自大,就立時用自己的行動樹立謙卑的榜樣。
  • 耶穌的門徒—奮銳黨西門
    在新約裡一共有九個人名叫西門,這在當時是一個很普通的名字,因此作者特別註明這位是奮銳黨的西門,以便和西門彼得有所區別。西門彼得的事蹟充斥於四本福音書裡,相反的,奮銳黨的西門則一點聲音也沒有。但是主對他們的愛是一樣的,主對他們的呼召也是一樣的,除了有時帶著三個門徒去禱告或做事,在主耶穌的行蹤裡,他們都一樣地領受著主精心的教導。
  • 默想耶穌生平 | 009 耶穌三巡加利利
    耶穌在五餅二魚的神跡中使五千人吃飽,加上婦女兒童有上萬人。主耶穌為什麼要行這樣的神跡?主耶穌行神跡總是不求自己的益處,他行神跡乃是關心人們的需要。那些非常渴慕真理的人們聽耶穌講道有一天之久,他們因聽耶穌講道就超越了肉體的疲乏,渾然忘卻自己的勞累。天色漸晚,講道將要結束,這些人還沒有吃什麼東西。耶穌憐憫他們,沒有按門徒的意思讓他們到附近鄉村去買食物,反而在曠野中開了宴席。
  • 【聖周默想】「去告訴……彼得」
    (可16:8) 對於當時的幾位婦人來說,她們對耶穌的愛止於祂的死,去膏抹耶穌大概是她們對自己所愛的「夫子」能盡上的最大的愛心了,從此她們要收埋自己所有對彌賽亞的盼望,回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不但是她們,包括彼得在內的所有門徒,也抱著相同的態度。耶穌的死,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打擊。他們所盼望的彌賽亞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了,他們所期待的民族復興成為泡影,他們所嚮往的美好願景也付諸東流。